APP下载

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模式研究

2015-07-04霍览宇

新校园(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

霍览宇

摘 要:本文分析研究并归纳了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模式,通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了该模式的实施要点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课堂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工学结合实施起来还有难度。笔者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教学方法的经验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课堂“动”起来。传统方式教学以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差;行动导向教学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项目教学可能会有两种问题,一是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布置任务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有问题就解决,对基础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是高职学生大部分主动性差,教学效果不一定会好。二是教学设计过于详细,教师逐步讲解,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完成操作项目,课堂表面效果可能很好,教师也非常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仍然没有通过亲身体验收获知识和技能。

笔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设计演示简单的任务,通过演示,让学生模仿,之后总结要点,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其次设计稍难一点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练习,总结难点,形成一定的经验;然后设计项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公开总结,进而形成相关知识。设计三级难点的任务,第一级任务是与项目任务关联的单向简单任务,第二级任务是由单向任务组合而成的典型任务,第三级任务是多个典型任务组合的综合性任务。教学过程中对第一级任务要手把手教,第二級任务通过引导由学生完成,第三级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教学组织的经验

小组团队工作制让学生“活”起来。这是仿真企业的班组管理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组建团队,首先要选好组长。由于学生普遍表现欲不强,很难有毛遂自荐的学生,可以采用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导的方式,选择的学生可以不是成绩最好的,但一定要有责任心,才能保障小组学习的效果。组长主要负责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中还包括项目的技术工作,其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小组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要保证组长的工作,必须要赋予其对小组成员的考核权利,帮助其管理小组成员。考核的结果可以决定小组成员的成绩,也让教师的考核工作更加客观,符合实际。

小组间要引入竞争,如课堂中可以引入各式各样的竞争,如抢答赛、成果评比等,设置优先班组、红旗班组等激励方式,并且将这种奖励与小组的项目考核挂钩,这样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通过引入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将其转变为学习动力,激励学生小组的工作。

小组间要进行合作,每堂课开始或课间,组织班组长课间会,不仅让教师能够适时掌控课程教学现状,及时做出调整,还能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借鉴,合作完成项目,注意要严格区分借鉴和抄袭行为。

三、课堂管理模式的经验

采用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师管理起来难度大,须依靠小组团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种是工作推诿,熟人不好管理;二是当老好人,帮人做工作,协作他人抄袭等各种问题。因此要有一种模式能够加强教学的管理,笔者总结了“四定”的课堂管理模式。一是定岗,模拟企业的做法,将每一名或一组学生分配在一个或一组固定的岗位(工位)上,不允许串岗,并要求小组在固定岗位上签名,组长执行考核;二是定责定岗后,根据模拟岗位的要求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除了专业技术操作应用上的职责外还包括岗位管理(6S)方面的职责,要求签字确认,组长考核;三是定任,根据各组的任务安排,将项目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到每一位学生的工作内容,并要求小组成员签字确认;四是定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好项目任务,同样由组长考核。

四、过程考核的经验

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主要是平时的考勤和职业素养,教师通过小组长记录和平时观察学生的表现;结果考核采用课程(项目)总结的方式,集体公开评价学生小组。考核要避免繁杂的表格,要易于实施,更要准确评价学生。过程考核充分利用之前学生小组的过程记录和考核结果,设置统一的评分标准,由小组长来评判成员的表现。通过项目验收和总结来展示小组的工作,由“评审团”考核小组的工作和成效。过程考核、项目验收、课程总结都有统一的评分标准,统一设计在一张成绩册上,在课程总结汇报后当场公开评分。

五、总结

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要落地,教学改革要真正实施就必须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要学习教育教学规律,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黄月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

[3]杨显贵,张昌民.管理与大学管理[J].上海管理科学,2008(2).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