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碎片化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5-07-04赵本琴

新校园(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媒体

赵本琴

摘 要: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信息传播格局,互联网信息消费逐渐呈现“碎片化”趋势。信息碎片化在对青年群体思想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自媒体;信息碎片化;青年思想

“自媒体”是以个人传播为主,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向不特定的群体或特定的个体传递信息的媒介。所谓“信息碎片化”是与书籍的系统性、整体性相反,网络时代的信息突出的是个性化、简短化,信息主体是零散的、泛化的、多重的,话语权进入一种“去中心化”状态。在自媒体时代,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媒介接触了海量信息,能够进行相互传播交流或评论。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大多都是过眼烟云,没有经过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一、青年是信息碎片化接收的主力军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门户网站及APP的兴起,颠覆了传统媒介“上行下受”的信息传输获取方式。微博、贴吧、微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接收信息的主要阵地。按我国青年联合会的年龄划分,青年群体主要分布在18~40岁年龄阶段。该群体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其受互联网影响不容小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20岁~39岁网民居多,占比55.6%,青年群体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

综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年对互联网的关注远远大于其他群体,这也是青年具有对新事物超强的接受能力和领会能力,并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等心理特征的写照。

二、信息碎片化的产生

1.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态度也悄然发生变化,价值体系的多元建构取代了一种价值体系的垄断,从前边缘化或被抑制的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以人为本、凸显个体权利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对“失足女”“同性恋”的理解包容。

2.媒介的多样化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入网率达78.5%,远高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这说明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及价格下降,4G网络普及化导致互联网使用门槛降低,为一些入网受限的人群和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提供了便利。

3.个人门户的兴起

随着网站数量的不断增加,个人门户和即时通讯如微信、微博、BBS等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阵地,瓦解了传统媒介的市场份额,绝对的“权利中心”逐渐被分裂的、碎片化的信息所替代,整个社会信息传播正朝着“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在互联网中进行碎片化的信息循环消费。

三、信息碎片化对青年思想的影响

信息碎片化可谓是把“双刃剑”,其具有信息来源碎片化、信息渠道碎片化、信息内容碎片化、兴趣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等特征,一方面,拓展了信息获取空间、提高了信息接收速度,另一方面,使得传播渠道变得杂乱、无序、碎片化,易造成信息来源不明、真假难辨、非理性因素频发的情况。

1.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青年社会参与意识。网络的超时空性、交互性和低门槛性,已逐渐成为广大青年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各类新闻网站、微博等进一步满足了青年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可的心理需要。如亚航航班失联事件,很多青年在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平台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些青年学生还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待此类事件的立场。这些事例表明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

(2)有助于加强青年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当前,网络新闻关于诈骗、拐骗等信息不在少数,青年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在接触此类新闻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知晓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在他人的惨痛教训中规范自身言行。因此,一些网络新闻报道对青年起到了“警钟长鸣”的积极作用。以“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为例,不少网络媒体从陈述案件发展始末及后果、警戒青年人提高法制观念的角度进行报道,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消极影响

(1)误导青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容易使“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不明事实真相,人云亦云,导致谣言的传播和网络犯罪。同时,网络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又带有价值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所产生的舆论效应对青年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具有影响,从而误导青年的价值判断,使部分青年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排斥抵触心理。

(2)易造成信任危机,非理性情绪频发。网络信息的传播广泛性和评论随意性,导致许多信息偏离了报道初衷,在接收与再传播中被扭曲,造成受众的误读和误解,迷惑众人思想,混淆舆论视听,易导致青年迷失方向,不知该信哪个报道、哪个网站,从而产生不信任心理,影响青年健康正常的人际交往。此外,由于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社会阅历、教育程度、心理素质等方面原因,在一些是非善恶事件面前,易受言论煽动,不负责任的发泄自身对社会的不满甚至是仇视,产生一些非理性情绪和行为。

四、应对对策

1.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针对互联网上扰乱视听的虚假信息,我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有关政策,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都明文禁止了“散布谣言、编造和传播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此外,国家还严厉打击网络涉黄、涉赌等行为,力求还民众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活空间。

2.青年要实现“自我教育”

当前,广大青年都乐于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海量信息的碎片化接收和发布,无论是交流娱乐还是学习游戏,青年人在信息碎片化消费的同时,已经深陷其中,过度依赖网络信息。可以说,很多青年可以玩一天的网游,也不愿花一个小时看一本书。其次,网络信息真假参半,随意性大,青年应理性分析信息来源真假,防止上当受骗,受人暗示摆布。最后,青年人应提高网络诱惑的抵制力,远离网络暴力、网络黄赌毒、网络诈骗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个人行为,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伦理,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3.注重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素养如何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在网络媒介使用上,家长在孩子面前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平时的媒介素养水平会对孩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4.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及媒介环境的完善

首先,学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虽然,我国国情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西方在媒介教育、提升学生应对能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其次,学校应综合自身力量,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素养教育机制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接收和分辨力。最后,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邀请专家进行信息碎片化方面的讲座,让青年学生对信息碎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应对力。

5.行业自律

网络信息的发布平台应设有传统媒体中的新闻“把关人”,即我们常说的核稿人或编辑,提高新闻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网络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做好网站管理、完善新闻内容。

6.营造良好的社会媒介素养氛围

一方面,社会应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给予适当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实施强有力的推动计划,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展开与推广。

综上所述,虽然科技的进步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互联网信息碎片化传播中也掺杂了许多无用的、虚假的、消极的不良信息,因此,我们应该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努力消除信息碎片化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艾文婧.微博平臺的信息碎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周裕琼.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互联网使用模式[D].上海:复旦大学,2001.

[4]肖晓丽.论“第四媒体”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论坛,2007(4).

[5]何阿敏.网络新闻的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自媒体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自媒体对高中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策略分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审视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