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

2015-06-13许弘智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星火研修双创

刘 宇 虞 鑫 许弘智



“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

刘 宇1虞 鑫2许弘智3

(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模式、目标都值得进一步思考。文章立足于这一背景,以清华大学的创新教育为例,探讨其实践、效果和机制,提出由“资源整合模式”、“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理念”共同构成的创新教育培养机制。最后,文章进行反思总结,探讨全球化形势下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以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期对相关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高校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创新教育;全球化;双创;人才培养

一 清华大学的创新教育实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和机遇下,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秉承何种理念、形成何种模式、培养何种人才,成为了摆在众多高等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问题。而在一流大学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无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落实。本研究希望以清华大学为案例,从创新教育的实践历程和育人效果出发,以期归纳总结创新教育在新背景和新形势下的机制特征。

目前而言,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培育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1]。也有学者集中探讨了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如王秀丽[2]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应该“走出对创新人才的认识误区”、转变“社会评价制度”、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制度并且改进相关办学层面的问题;史玉环[3]则认为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团队”、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并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条件等。

二 清华大学的创新教育实践与效果

首先,本研究将介绍清华大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改革历程及其实施效果,以观察其中制度设计和理念变化的内在动因。具体来说,包括三个项目的开展:“科技创新,星火燎原”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星火班”)、“闯世界”本科生暑期海外研修支持计划(以下简称“闯世界”)、学生科技兴趣团队(以下简称“兴趣团队”)。

1 “星火班”

“星火班”自2007年10月正式实施以来,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的共同推动下,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探索课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这一项目计划每年在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中培养并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自主创新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术科研上的锻炼。

清华大学团委负责“星火班”的选拔、日常管理与培养环节,团委在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设立了专门统一协调、组织“星火班”事务的办公室,并且为每期学生选拔1~2名在科技创新方面有项目经验的研究生作辅导员,每期学生也通过内部选举产生理事会进行自我管理。辅导员的精心指导和学生们的自我管理,为“星火班”成员们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星火班”的发展共经过了探索期、革新期、稳定期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在探索期,该项目以学校资源投入为主,初步形成了星火基金、产业调研、海外研修三个环节。然而,项目初期的实施效果表明,“星火班”成员往往只是本院系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并不一定具有创新潜力、创新毅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的各项资源匹配也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所以在第四、五、六期三个阶段,对“星火班”的项目实施进行了革新,以项目制进行学生选拔,在此过程中考察申请者各方面的素养,在后期培养环节中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建立退出流动机制,最终形成了“四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深化),“五环节育人”(学生选拔、学术交流、产业调研、海外研修、自主立项)的培养模式。在最后的稳定期,又逐渐完善了培养方案,增加了其它国际资源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星火班”已逐渐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主动探索、坚持进取钻研的科技创新人才,并极大地带动了全校科技创新的潮流与氛围。

表1 “星火班”发展历程

2 “闯世界”

受“星火班”海外研修环节的启发,为了进一步扩大具有国际性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匹配范围,清华大学团委自2012年起,启动“闯世界”计划,面向全校大二、大三本科生,匹配海外研修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海外学术研究与交流。

该项目改变了“学校配置资源、学生申请获取”的模式,要求所有申请者结合自身学术兴趣,自主联系海外顶尖学术研究机构与知名学者,自主与海外导师协商确定研修的课题与计划,并在校内自主联系指导教师开展前期预研与归国后的后续研究总结,自主购买机票、联系住宿、安排海外生活。校团委与教务处则在资格审查和学术遴选的基础上,为入选学生匹配资金支持。

3 “兴趣团队”

“兴趣团队”成立于2010年,是清华大学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而设立的“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的因材施教项目之一,旨在充分联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与大胆尝试。目前,该项目已与1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有20支兴趣团队,覆盖校内600余名同学,涉及能源环境、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文社科、创意设计等诸多领域。该项目采用“校企联合、学生自主、兴趣先导”的模式,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提供研发资金、场地、专家指导等全方位资源匹配服务。兴趣团队自成立至今,累计完成项目130余项,在研项目80余项,已申请或正在的专利数目20余项,近一半团队成员有科技项目获奖、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发表等经历。

4 效果小结

(1)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相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2)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闯世界”项目为例:2012年资助学生69人,2013年增至111人;2014年共有222名学生在该项目的资助下,前往世界各地63所机构开展了平均为期62天的研修,其中85%的学生前往《泰晤士报》世界排名前30的高校研修。从学生回国后的总结情况来看,海外研修的成效也日益凸显——除了学术成果,同学们也在学术兴趣和思维方法上有很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3)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同时做出了较大的社会贡献。以“星火班”为例:截至2012年9月,该班共招募6期、共计295名学生。这些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星火班的培养资源为平台自主规划、积极进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5年来,星火班学生自主立项申报了204个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5篇;在科技赛事方面,除涌现出4位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外,在国内外各类重要赛事中获奖的达101人次,其中30人次获得相关竞赛最高奖项。

三 创新教育机制的形成

总结来说,清华大学创新教育的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三个环节,即资源整合模式、人才选拔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理念。具体说来,是在整合多方资源后,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科学的育人理念。

1 资源整合模式

(1)资金资源的配置

在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资金资源的配置是首需解决的难题。清华大学为了保证资金的调配与合理运用,一方面对外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则加强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如在“星火班”项目中,学校注重提升资源质量,同时积极引入资源竞争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在“闯世界”项目中,学校则优先考虑综合排名或专业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学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用更多的资金来鼓励学生进入这些高校的顶尖实验室,接触国际学术最前沿。

(2)学术资源的配置

除了一定的资金资源配置外,合理配置学术资源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影响。首先,校方从宏观层面开拓整体的学术资源获取渠道,与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诸多世界顶尖高校都保有长期合作。其次,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联系相关的学术资源。如在“星火班”的选拔过程中,为最终进入终审的154个项目匹配了项目导师,对这些项目进行全程的关注和指导;“闯世界”项目的申请者则主动获取世界顶尖学术资源,在调查中这种方式也位居首位(如图1所示),最终形成了申请学生、接收导师、学校资助三方共同参与的资源调配机制,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海外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1 同学们与国外导师提前取得联系的主要方式

2 人才选拔机制

(1)兴趣导向

在优秀人才选拔的过程中,无论是“星火班”、“兴趣团队”还是“闯世界”项目,学校首先注重的是学生对学术科研的兴趣与热情。以兴趣为导向引领和培养学生,能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提升学生在独立学术研究方面的自主性,也有利于资源优势向育人成果转化。以未来航空“兴趣团队”为例:团队成员仅仅从最初浓厚的兴趣出发,抱着“飞行球一定能飞得更高,更稳”的信念,坚持不懈,历经四代负责人,改良了十二代飞行球,且每一代飞行球都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过程导向

在选拔过程中,区别于一般项目的成果导向,学校采取了过程导向,即侧重考查学生在独立自主完成立项课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研潜质、研究热情等基本的素养和能力。以“星火班”的选拔为例:秉承“在选拔中培养,以项目研究培养学术能力与耐力”的理念,要求参加“星火班”选拔的学生在提交申请时,需同时自主申报具有创新性、应用前景好或学术性强的研究项目,并利用一个学期开展项目研究;校团委为项目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导师指导;最终,依据申请者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选拔。这种以项目研究为依托的选拔模式,将选拔与培养合二为一,通过选拔过程中的项目评审与导师指导,促进项目不断完善,一方面提升了项目申请人的综合科研能力,培养了申请人的研究耐力;另一方面,也能切实考查出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

3 人才培养理念

(1)注重国际化

在为优秀创新人才匹配优质资源的过程中,学校首先注意到了国际化培养对人才的锻炼与成长有重要作用。以“闯世界”为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约有70%的同学参与海外研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科研氛围,为以后的深造计划做打算;也有部分同学是从追求学术理想(13.33%)和拓展国际视野(12.00%)的角度出发而参与海外研修的。总的来看,多数同学都将参与海外研修与个人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关于研究的收获与成果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参与海外研修最主要的三个收获是:“扩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82.67%)、“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出国留学深造”(66.67%)、“结识了海外同学,丰富了朋辈学习经历”(54.67%)。可以说,海外研修经历在这些方面带给同学们的收获,与学术成果和学术志趣同样重要。

(2)强调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学术创新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如“星火班”分别以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文社科等为方向,将学科背景不同而科研方向相似的学生分成小班,使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在同一方向下进行碰撞与融合;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班形成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术讨论机制,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小班学生同时组成跨学科团队,选定相应主题的项目和指导老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创新成果——这已成为“星火班”项目培养人才的典型模式,其相关的举措使学科交叉的理念已在星火班深入人心,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再如“兴趣团队”,其团队成员招募不限专业院系,以兴趣为核心;目前20支兴趣团队的成员覆盖校内所有院系及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年级,平均每支团队由3个院系构成,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进行思维碰撞,充分激发起集体的创造活力。

(3)发挥同辈激励

同辈的激励同样是创新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915年,叶企孙先生在清华大学创立科学会。科学会每两周举行一次科学报告会,每个会员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主讲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所涉范围极广。李政道在追忆此举时指出,这种科学活动对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极有价值。而今,“星火班”在清华大学校内建立了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讨论平台,每学期举办学术交流讨论10余场,或介绍个人研究方向,或综述领域前沿进展,或分享科研方法论,或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科研视野,提升了学生们的科研素养。“星火班”通过将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共同在科研道路上成长进步,形成了一个彼此鼓励、互相砥砺的学术共同体,在高校这一环境中发出了科技创新的声音,并在学生中点燃了科技创新之火。

四 反思与总结:全球化的挑战

1 全球化对于创新教育之意义的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不能拒绝全球化的潮流,反而应当主动去应对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重大挑战,把创新教育培养置于国际大背景之下,着力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1)多元的文化背景有利于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教育的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纯粹输入或输出的过程,而要将跨文化、国界的理念与个体的实践相结合,是一个“把跨国界、跨文化和全球化的视野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4]。这就要求研究者在了解国际先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批判式借鉴,以促进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赴海外交流或短期研修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接触到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中外跨文化的比照,学生能更好地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秉承清华大学提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自主申请国际交流锻炼的机会,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2)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在宏观制度层面促进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联动,有利于完善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并推动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国内针对这一领域目前还尚未有完整的政策体系[5],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都涉及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内容。通过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师生能够打开国际视野,进入各个研究领域的前沿,及时了解国际同行相关目前学科热点、难点等的研究成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高等教育朝国际化方向的不断发展、高校层面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不断开展,可使国内高校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师生快速进入各个专业领域的前沿,并以此作为创新的起点,使创新人才的培养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取得更大的突破。

2 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新要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但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此背景下,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对人才的培养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

(1)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要,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已融入全球化发展,代表和平、合作、发展的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制度及科学技术文化,使我国大学在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造就学术大师、培养国际型人才等方面实现后发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可以说,我国的人才培养既是一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又是一个“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

(2)要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传统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往往以应试和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在拓宽教育资源获取渠道的同时,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3)要建立机制与完善制度,主动蕴育良好的科研环境与社会氛围。相较于完善的第一课堂体系,现阶段国内较多高校比较欠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而与课程相比,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的认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学术科研的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并发挥出来。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创新人才“引进来、走出去”,而社会应形成更加开放的人才吸引制度;从微观层面上,各高校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制度,并成立专项基金,选拔优秀人才,在鼓励他们自主进行学术科研的同时,引导形成一个整体优良的学校学术环境,从而确保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得到锻炼,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教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1]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4):44-45.

[2]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5-26.

[3]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35-48.

[4]冯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30-31.

[5]金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嬗变:基于数据与政策的联结[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4):47.

编辑:小米

Innov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Business Innovation: Practice, Effect and Machanism

LIU Yu1YU Xin2XU Hong-zhi3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business innovation, it is worthy to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cept, model and objectiv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llustrated the practic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roposed three key elements includ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philosophy.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critically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 with exceptation to provide critical thinking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public business innov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G40-057

A

1009—8097(2015)11—0106—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5.11.016

刘宇,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创新教育,邮箱为liuyuthu@tsinghua.edu.cn。

2015年7月27日

猜你喜欢

星火研修双创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背着《星火》去厂旅行打卡照
《星火》梦之队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第二届星火学年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