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015-06-12黄河东

对外经贸 2015年5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南宁市生态环境

[摘要]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并建立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结果显示:2000—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增幅逐渐缩小;两者的关系由2000—2005年的中度失调向2009—2013年的中级协调转变,但协调发展度最高值仅为2012年的0687,还没有达到良好协调等级的临界值07,说明协调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且提高的难度在加大。

[关键词]协调发展;城市化;生态环境;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5-0066-05

[作者简介]黄河东(1982-),男,汉族,广西贵港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公共财政。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EJL002)。

一、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经过程,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具有很强关联性的两大系统,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南宁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广西的省会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人口7135万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0354亿元,同比增长103%。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2012年8月,广西政府正式批复实施《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全面启动了西江经济带建设;2014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努力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广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两个建成”的目标,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努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政策支持。

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南宁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既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域——“珠江—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广西及区域发展中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实现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实现南宁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广西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19世纪末开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就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在国外,英国学者E·Howard(1898)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Goldsmith(1972)的《生命的蓝图》等著作,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危机作了大量的描述与预测,唤醒人们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英国学者David W Pearce(1990)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Grossman,Krueger(1995)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42个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AI-Kharabsheh(2003)运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化与地表水质量作定位跟踪研究。

国内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马世骏(1984)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的新理论。杨士弘(1994)通过建立“经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探讨了广州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马传栋(2000)论述了在加强城市生态经济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发展问题。陈晓红(2009)认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是在要素、技术、制度等的调整提升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卢虹虹(2012)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以上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理论成果,并对城市发展实践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指导,但我国学者研究的范围较少涉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涉及广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更少。为此,以广西南宁市为例,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确定评判标准,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以为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证检验和理论支撑。

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比性、典型性原则,结合南宁市发展的实际,确定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四个方面选取13项指标来反映城市化水平;从环境状态、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三个方面选取11项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见表1)。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南宁统计年鉴》和南宁市政府相关部门及部门网站上的统计数据或经换算而得。

(二)方法与模型的构建

1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考虑到各指标的单位不统一,不好综合计算,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的公式为:zij=(xij-j)/Sj,其中,z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原始值,j为指标的平均值,sj为指标的标准差。对于反映负面影响的指标,则取标准化值的相反数。endprint

2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从变量内部相互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浓缩为几个公共主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联系比较紧密的变量归为同一类,构成公共主因子,以少数几个公共主因子对所有原有变量进行解释。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很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原有变量进行浓缩,将原有变量中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并综合成主因子。如果前面k个主因子对应的累计方差贡献率≥85%,表明已经基本反映了原有变量的信息。因此,可以应用前面k个因子的得分乘以对应的权重,就可以得各个年份城市化发展指数Ci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数Si,计算公式如下:

Ci=kr=1CijPj(1)

Si=kr=1SijPj(2)

其中,Ci为第i年城市化发展指数,Si为第i年生态环境发展指数,Cij和Sij分别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第j个主因子得分,Pj为相应主因子的权重。

3耦合度模型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当系统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时,为良性耦合;反之,为不良耦合。耦合度是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程度的度量值。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关联性很强的两大系统,彼此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两者只有在良性耦合基础上彼此协调,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现有的与耦合度相关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采用的是物理学中耦合系数模型,建立多个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即:

Cn=[(u1·u2·u3]/∏(ui+uj)]1/n(3)

由此可以推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耦合度模型为:

Cv={(C·S)/[(C+S)×(C+S)]}1/2(4)

其中,Cv为耦合度,C为城市化发展指数,S为生态环境发展指数,由模型可知,0≤Cv≤1,耦合度值越大,则表示协调状态越佳;反之,则协调状态越差。

4协调发展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但反映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时存在缺陷。当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均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时,计算的结果反而会得到这两个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结果,得出的结论可能与实际不符。因此,需要在上述基础上构建出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为此,可通过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进行测算:

H=Cv·I(5)

其中,H为协调发展度,Cv为耦合度,I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I=a·C+b·S,a,b为权数。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之间密切相关,根据南宁市发展实际,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都很重要,为此,a,b权数的赋值征询了13位专家的意见,最后拟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权数a,b均取值为05。由此可得:

I=05C+05S(6)

在实际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时,将城市化发展指数C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数S经过极差标准化处理,控制在[0,1]的取值范围内,这样的取值范围也是[0,1],从而保证了H的取值也在[0,1]范围内。按照协调发展度H的大小,将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如下(见表2):

四、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一)城市化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运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先对南宁市城市化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计算所有变量的共同度,结果绝大部分变量共同度在90%以上,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确定主因子(表3)。

由表4可以看到,只要选择前3个主因子,其代表的信息量就可以解释所有变量信息量的85925%,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南宁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再根据公式(2),计算出南宁市2000—2013年生态环境发展指数(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到两者的发展趋势,南宁市2000—2013年城市化呈现快速平稳增长的趋势,发展指数由2000年的-0910增长到2013年的0901,年均以约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南宁市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则呈现阶段性波动、整体上升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其发展指数在2000—2005年处于较低水平并表现为波动下降的趋势,虽然前三年较为平稳,在2005年降为最低值-0746;2006—2010年表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增速不断下降,发展指数由2006年的-0294增长到2010年的最高值0620;2011—2013年略有下降,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577下降到2013年的0530。

图12000—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二)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先利用公式(4),计算出南宁市2000—2013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再利用公式(5)和公式(6),计算出南宁市2000—2013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照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表2),得出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等级(表5)和演变趋势(图2)。

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演变趋势

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等级(表5)和演变趋势(图2)看,2000—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值大体介于0207~0687之间,演变趋势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整体上由2000年的中度失调演变为2013年的中级协调。从阶段变化看,2000—2005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比较低,均处于中度失调等级,说明这一阶段南宁市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所欠缺;2006—2008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发展度由0334增加到0591,协调等级相应地由轻度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说明这一阶段南宁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9—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协调发展度由2009年的0630增加到2013年的0683,其中,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0687,这五年间均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但未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所以实现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协调发展还需付出更大努力。endprint

五、结论与建议

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关系,维持两者有序的协调,将为南宁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整体上看,2000—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不断优化的正向发展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由中度失调等级逐步发展到中级协调等级,但还没有达到良好协调的临界点07,说明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在加大。因此,南宁市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南宁市实际,要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低碳型产业集群。利用好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广东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建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低碳型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整体素质。

第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价格机制、财税体制等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积极采用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合理设计企业生产和产业布局,在企业内部使上游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实现物质的循环通路;在企业之间,通过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使一企业的“排泄物”成为另一企业的“食物”,形成资源重复利用的产业共生组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气、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和改善居民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条件,提高生活品质。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让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成为真正的市民。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治。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加强政府调控,从排污治理、技术投入、财税政策等方面有效控制企业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立法和制度规范,提高执法和监管力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予以处罚。加强社会监督,设立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污染环境行为。

第五,加强环保宣传,强化对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自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史小辉去年南宁GDP增103% 勤俭风“吹落”餐饮营业额[EB/OL]http://wwwnnnewsnet/news/201401/t20140127_623745html,2014-01-27

[2]宋永昌等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39

[3]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以大连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9:3-4

[4]Pearce D,et al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New York:Harvester Wreathes,1990:215-289

[5]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353-377

[6]Atef AI-KharabshehRakad Taany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during Drought Periods at Southlordan[J]Joum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3): 619-630

[7]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8]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4):136-143

[9]马传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0(10):6-10

[10]陈晓红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2):153-160

[11]卢虹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1-82

[12]楼旭述,黄海峰“九五—十五”期间珠三角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8(9):463

(责任编辑:陈鸿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南宁市生态环境
Sam’s Family
关 公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
创新南宁市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