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改革

2015-06-11陶暹光陶佳李勇

2015年3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构建

陶暹光 陶佳 李勇

摘要:当前涉外导游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表明涉外导游主要来源的旅游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通过对旅游院校涉外导游的培养现状的分析,得出旅游院校的涉外导游培养受旅游教育以及旅游行业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但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是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了新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院校;涉外导游;培养模式;构建

据UNWTO(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國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国。这就意味着市场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是持续而长久的,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涉外导游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导游不足、语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兴客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旅游院校一直以来担负着涉外导游培养的主要职责,自1979年中国第一所旅游专门院校上海旅专成立,到2009年中国已经有1733所开设了旅游系(专业)的旅游院校,其中高等院校852所,中职学校881所。而现有的院校的培养模式未能与市场的发展同步,是导致导游人才危机的原因之一。

一、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错位

长期以来,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始终占据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主导地位,以2009年为例,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数量占1.34%,本科生数量占37.03%,大专生数量占61.63%。三个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占各自学生总量分别61.2%、55.9%和 53%①。在各个层次上,管理专业学生都占据半壁江山,办学层次越高比例越大。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划归在一级学科“管理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中。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中设有导游专业,同一类中还有旅游管理、涉外旅游等相关的专业。研究生层次也只授予管理类学位。这就意味着,尽管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涵盖从专科到博士的多个层次,但仅在专科层次上,才有独立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而本科及以上层次,涉外导游的培养都只能挂靠在旅游管理等专业上进行,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宏观型的管理人才而非应用型的导游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确定涉外导游培养目标,培养涉外导游只是完成培养管理型人才目标之外的一个附带乃至鼓励性目标。这种没有独立地位的附庸培养模式,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不明确,培养出的涉外导游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大打折扣。而专科层次上,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专科的招生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下降严重,难以保证输出的涉外导游人才质量。旅游院校在涉外人才培养上忽视市场需求,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错位,成为导致目前涉外导游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现有旅游院校培养模式专业程度不够

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旅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旅游管理是跨多门学科的新兴学科,在我国开设的历史很短,除极少数旅游专门院校外,大部分由外语、历史、中文、地理、经贸等院系开设,或者由这些院系转型而成的旅游院系开设。这些旅游院系,由于缺乏历史沿承,本身与旅游行业联系不紧密,对导游学科也缺乏深度了解,课程体系往往带有明显学科倾向,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而且,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跨专业执教现象明显,教学方式方法尚待完善,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给学生实践指导;再者,新办院系或其它院系的附属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难以得到保障,专业教学设备缺乏。这些原因,都造成涉外导游培养模式的专业性不够,影响到涉外导游的培养质量。

(三)选拔机制缺陷影响院校涉外导游培养

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考试通过率是衡量旅游院校涉外导游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院校会针对考试考核的方式和内容制定培养方案,而导游资格考试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同样会对院校的涉外导游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各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大致相似,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以书本内容的识记为主,面试内容也有相应的材料可以诵记,考生只要在考前短期内认真备考,将书本知识以及面试资料熟记于心,就可以轻松通过考试。涉外导游的考试需要具备一定外语功底,要求较高,但考试依然是以识记背诵为主。而对于导游而言,比记忆力更重要的是涵括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带团技能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需要长期系统的培养才能提高和养成。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得院校涉外导游培养模式也变得更加功利化,院校的涉外导游培养也以通过导游资格考试为目标,忽视了长期系统的培养,造成的后果就是,使得相当数量通过了外语导游资格考试的学生,在带团操作时却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根本无法胜任涉外导游工作。

另外,部分省市自治区的考前培训收费昂贵、质量不高等因素也使得不少考生放弃培训,而由于与考试组织单位的合作关系,培训单位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与考试内容有更大的吻合度,这就使得参加培训的考生在备考以及应考时有更大优势。这一方面影响了考试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使得许多院校学生包括没有培训资质的院校都有重机构培训、轻在校学习的态度,影响院校涉外导游培养的整体效果。

(四)导游职业声望低不利于旅游院校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导游被确定为 “商业、服务业人员”,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术性被忽略。同时,导游薪酬制度的不合理、职业准入门槛低、工作强度大、发展空间有限等各种原因,使得导游的职业声望很低,这一现象不仅对旅游行业造成如高素质人才流失等不利影响,也对旅游院校涉外导游的培养造成严重影响。涉外导游是专业性技术很强的职业,但导游职业整体声望过低,会对旅游院校涉外导游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一部分在校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会因此拒绝选择导游作为职业,另一方面,部分已经获取涉外导游从业资格的学生,也有可能在毕业后不选择导游作为职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旅游院校涉外导游的培养和输出。

二、涉外导游培养新模式构建

旅游院校的涉外导游培养,关乎整个国家国际旅游业的竞争力,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旅游院校的涉外导游培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尽管部分问题并不是旅游院校以及旅游教育界本身所能解决的,但就旅游院校而言,针对自身问题加以改进,构建新型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是旅游教育必须承担的职责。而新型培养模式的構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独立的本科层次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在本科层次设置导游学专业, 在一定高度上目标明确地独立进行涉外导游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而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旅游院校自身的权限范围,需要教育部的支持。在争取教育部支持的过程中,旅游院校可以尝试在旅游管理以及其它与旅游相关的本科专业下设置“涉外导游专业方向”,在院校自身权限范围内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构建相对独立本科培养模式的目标。新模式应该明确应用型涉外导游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对整个培养模式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目标模糊,担心专业设置过细影响学生就业而追求培养兼顾管理又能应用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反而会使得重点不够突出,核心目标不能确定。涉外导游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掌握外语能力和导游技能,具备实践应用能力,能很快适应导游工作,才是培养核心目标。

(二)根据导游学学科特点完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

在明确培养目标之后,涉外导游培养模式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培养过程与方式的制定上。而这一过程,并无模板可循,因为导游学是一门正在创建中的新兴学科,发展并不成熟,其理论系统、内容框架尚处于探索过程中,构建完善科学的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定基本的相关理论、内容框架,如果这些基础问题都没有解决的话,也就无法构建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其次,导游的培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过程,而不是各门类的知识的一个简单灌输,因此其课程的设置要考虑与导游职业特点的关联性。再次,导游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对导游的应用能力培养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培养模式中有相当比例的实践内容,包括实践课时以及课外的见习、实习。这也是实现涉外导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提高培养专业化程度,提升教育质量

旅游院校涉外导游培养的专业化,体现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在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一具体措施、步骤,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专业培养模式中相应的要求,在学校内部自我改进的同时还要加大与其他兄弟院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的交流合作,并紧跟市场需求,形成培养专业化程度的动态提升态势。

(四)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旅游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企业参与到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来;同时院校应与企业进行人才的双向交流,让企业的优秀员工到院校对学生进行指导甚至担任兼职教师,弥补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让师生到企业实践、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让教师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三、 结语

旅游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涉外导游的培养,是关乎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旅游院校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涉外导游的培养上,应紧跟市场,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当然,旅游院校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包括旅游、教育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与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展合作通道,才能打造出一支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涉外导游人才队伍。(作者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2JY20)“江西国际旅游快速发展形势下涉外导游培养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范业正在全国旅游人才工作信息发布会的主题演讲《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2010年10月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旅游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9):138-144

[2]王琼. 高职导游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11,(2):78-80

[3]李海云,李正栓. 河北省涉外导游及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7):128-131

[4]刘有堂. 关于涉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之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8):37-38

[5]校企合作,共担旅游人才开发之责[N],中国旅游报,08版,2010-04-02

[6]国家旅游局. 2010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112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构建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