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其提高策略

2015-06-02高敏强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提高策略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

高敏强

摘要: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本文试从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教师拥有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提高策略

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课上热热闹闹,课后难见实效”。于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之时,讨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为联系的双向过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实效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内容:是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否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是否合乎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一种教学理念,有一种教学策略;师生是否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二、造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低效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后,相当多学生课后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学生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课后又不及时巩固。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本来在校接触思想品德课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很快就会遗忘。在教学中多次发现学生练习讲评了改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二)教师教学活动缺乏实效性

1.教师备课不充分。深入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之一。思想品德课备课时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国内外形势,穿插典型事例丰富教材内容。而有的教师不能做到深入备课,在课堂上泛泛而谈,问题问得也肤浅。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全然不知,这些都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所造成的。

2.僵化套用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教无定规。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要贯彻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就得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3.盲目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日益多样、教育改革的今天,讲授法教学遭到了很多的质疑,有人说它是“陈旧过时的,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有的教师过多地盲目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意义的。

三、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为了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它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学者指出:“实际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创造师生交往,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形成这种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将成为现代教育占中心地位的任务。”

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态,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互相信任和尊重,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钻研课标教材,提高备课质量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备课应从传统的备教师怎样教为主,转为备学生怎样学为主。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因为教材的价值靠教师去挖掘,教材的空白靠教师去填补,教材的拓展靠教师去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与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

比如,教学《拒绝不良诱惑》一课,在上课前我让学生玩一个简单的电脑小游戏,短短的几分钟就让学生感受到了电脑游戏的诱惑,非常自然而又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载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有所获,教有所得。

(四)充分利用时事资源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针对思想品德教材阐述部分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及时捕捉时事热点,挖掘鲜活的时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领学生由对自身的关注,拓展到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时事资源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师应该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述时事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事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无定法,适合的有效的就是好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看自己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是否得到了进步或发展,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才能最好、最优地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生宏.理解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尚武.对教学互动本质的探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6).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5).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提高策略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