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

2015-05-30刘会福

中国市场 2015年3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培养

[摘要] 金融危机已经远去,但是其留下的冲击依旧影响着我国各大企业,制约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此后,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转变过去的高负债消费模式,并进一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同时,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将目标重新转向制造业,此举又引起了欧美国家高端产业在市场的“挤压”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市场上的“挤出”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即为进一步实现专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要不断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就又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技术人才。故而在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又掀起了热潮,但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又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并给出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培养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3.102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要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举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此口号的提出,为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也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之要求。现今,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关键的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下工夫,进而刺激技能型人才转型,挖掘出更多的适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人才,跟上转型升级节奏,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有另一番新景象。

1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概念

产业转型升级也被称之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就是企业朝着更符合社会、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促进企业各方面技术进步,在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对产业进行研究、改进与创新,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要获取足够的国家资金、政策方面的足够扶持,并将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职工就业、人才培养全面、有机结合。

2 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矛盾

就欧洲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的先进经验来看,要实现产业升级更多的还是依靠人力资源,并不断引进各种新技术,提升人才素质。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更多的将现有经济结构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在产业结构转型时期,我国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但在我国,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旧定位于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这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矛盾。此外,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专业人才的培育方面,并未真正做好人才市场调研工作,未弄清楚企业产业转型究竟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未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中不具备区域经济的导向性,所设置的培养专业基本类似,不仅引起了教学资源的极度浪费,还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期对人才的要求。

2.2 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市场岗位与人才综合素质相矛盾

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属于社会与人才之间的桥梁。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急剧变革的21世纪,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专业建设属于新时期国家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现今,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不能够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期的人才要求。且很多时候这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未能实现与企业的对接,没能够与企业进一步的深入交流、沟通,不知道现今企业需要的为何种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产销不对口”现象,很多人才踏出学校大门后根本找不到符合自己的工作,而企业的发展又缺乏专业型人才,部分企业甚至出现“用工荒”,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人才培养规模不足、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我国国内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条件有限,规模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用于硬件建设的资金有限,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这些高等职业 (技职)院校基地建设落后,教学耗材、教学设施不足、已有的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设备分散、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差距较大,公共服务网络也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市场不对称现象,培养内容与人才实际需求相矛盾。

2.4 专业优化力度不足、无法跟上产业升级步伐

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设置教育教学专业以及特色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这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专业优化力度不足的情况依旧需引起高度重视,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 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依旧较为严重

现今,高等职业(技职)院校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所占比例较大,设置的专业缺乏通用性,缺乏特色,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新设生产技术应用类专业不多,涉及到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方面的专业设置,现今依旧是重点探究的盲点内容。很多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基本一致,更甚于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均开设了相同的课程、相同的实验室,相同的专业,甚至出现盲目跟风,很多热门专业在所有的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均一哄而上,火热几年之后又转变为冷门专业,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依旧较为严重,专业缺乏特色。

2.4.2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错位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课程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等错位现象严重。现今,我国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但是在专业设置方面,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与我国设立的专业结构数量比例不匹配,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第一产业方面的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在我国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方面所占比重相矛盾,但第三产业方面的专业相对较多,大部分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内人才要求存在严重错位。

2.4.3 专业结构未跟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与产业转型升级实际脱节

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人才的培育作用未充分展现出来,其中软硬件建设落后,无法追上时代发展脚步;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面依旧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知识,轻视社会实践,对于我国新兴起来的重点产业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实践操作所用的设备更新慢,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可用于学生实践方面的场地有限,缺乏高技能、经验丰富的高资历教师;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层次低,教师所讲述的课程知识未将现实生活中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偏离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训练的规格、准则与定位未能够与企业进一步对接,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与盲目性,以致于最终专业机构未跟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与产业转型升级实际脱节。

2.5 不健全的机制体制,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

2.5.1 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无法跟上当今时代发展步伐

在当今时代,在我国高等职业(技职)教育始终存在着模式单一、系统化不足,并缺乏制度化、规模化的科学培养体系。加之这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从某方面来讲,课程与实践脱节,且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模式单一,未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作出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考评手段单一,未对员工的整个工作态度与绩效给予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偏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要求人才与企业内的岗位、薪酬、技能等相匹配,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培养出一批批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现代化人才。

2.5.2 专业设置未与市场需求相连接,为建立起专业市场需求调研与相应的预警机制

现今,我国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盲目招生,为社会就业市场带来了沉重负担,他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陈旧,未创新和改进内部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对外大批量招生,也未到市场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人才调研,了解现今就业市场究竟是需要何种能力的人才,人才的低素质根本无法解决就业市场的压力,反而激发了市场矛盾的出现。但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方面又缺乏灵活性。此外,有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对学生实际的科研实力给予全面评估,而是更多的追求专业多样化、学科综合性等,甚至开设一些与现实生活根本不相匹配的专业,存在着“因人设庙”现象,即是有何专业教师就开设此类别的专业,而未考虑到该专业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也未对学生真正的求知欲望以及求知方向有所了解,未制定出强势专业逐渐走出来、弱势专业逐渐被淘汰的退出机制。

3 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3.1 跟上产业转型步伐、健全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当前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是具备较强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并将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业务决策、设计、规划等转化为满足现实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性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阶段,还应努力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际操作模式、操作基地建设等方面出发,从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与专业转型接轨,跟上产业转型步伐,实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会贯通,以挖掘出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

3.1.1 创设全面覆盖产业链的专业格局

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既定的专业结构需与社会各大企业相对接,专业设置需满足现今时代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 (技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岗位,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就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让人才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中的专业设置中能够展现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情况,创设全面覆盖产业链的专业格局。

3.1.2 打造基于品牌效应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指企业为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提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培养内容和培养目标等,并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即企业与高等职业(技职)院校联合起来推动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培养结束后,学生可到企业内进行顶岗实习就业,此举所培育出的人才不仅满足了企业方面需求,学校方面也为企业培育出了“符合规格和要求”的人才,学生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可谓三方共赢。订单式培养模式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其属于企业方先下订单,学校方在根据企业要求的人才标准来设置培养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最佳教学模式,想尽一切办法来培育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毕业之后即可由企业直接安排就业。不过,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接受企业方的人才培养订单时,应首先考虑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自身的品牌专业,并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满足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在接纳订单后,就应综合考虑企业方的发展情况,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订知识、订技能”,设置出更加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且有较强针对性的课程,并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采用可行的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给予全方位综合考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企业量身打造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能够更加满足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且能够降低就业市场压力,促进人才就业,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此外,此种培养模式让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受到启发,明白自己究竟应为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新型人才,并可与企业实现交流、对话,可站在企业的角度培养人才,用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由企业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由人才来决定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最终使得企业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1.3 挖掘出多样化的项目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操作性极差。而项目教学就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全方位课堂教学,主要偏向于企业整个生产项目的技能教学、全程知识培育以及实践操作训练。项目化教学主要是根据企业内某个项目的真实生活过程,其更具有真实感,教学时学生兴趣更高、应用性更强。此外,项目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训练的融合,不存在学生学习了过多的理论知识,而不懂得如何实际操作的情况。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可设置不同的项目教学,针对企业的不同项目,为企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对象,并对整个项目给予综合评价。最后,创建企业与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共管的人才培育教学基地,更好的实现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并跟上企业发展步伐,了解现今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人才,就需要与企业站在同一高度,共同在机构内建造双方共管的实践操作训练基地,此举一旦实现,无论是对高等职业(技职)院校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二者均可形成发展共同体,学生在培养期间也可仿佛真正置身于企业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产业转型升级期为企业提供“零适应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到岗后即可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3.2 跟上产业全程步伐,健全与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应始终坚持学科特色,并始终结合地方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内部成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并充分展现出教师的人才优势、研发优势、信息优势,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促进地方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做贡献。同时,还应进一步与企业方有效合作,并建造与行业融合的现代开放式科研格局,使得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工作一切面向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特点。在迎合地方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主要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科研团队的开放性。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现存的营运模式,并与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有机结合起来,组建一支有力的科研团队,并展现出科研团队的开放性。②项目研究的开放性。高等职业 (技职)院校应充分凸显自身优势,并积极主动联系企业,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特色,设置相应的技术研究项目内容。

3.3 与产业全面对接,创新院校文化机制

首先,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内部要营造一种精、气、神浓厚的文化氛围,只有在内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够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并展现出办学特色,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做贡献。其次,高等职业(技职)院校还应不断融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内制定的相关制度,企业发展需营造的企业文化,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三,高等职业(技职)院校还可借助往届毕业生,来更好的烘托本地文化产业,不断弘扬地区民族文化,与产业全面对接,进而创新院校文化机制。全面深入到不同区域内的不同产业、行业与企业中,跟上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机构与企业之间构造一个个相互促进、彼此依存、共谋发展的循环模式,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的办学内涵,可提升其为社会提供创新性人才的能力,增强其服务于区域经济、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力度。

3.4 借助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应不断借助产业,并打造一种“以就业为主导”的“产销链接”模式,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是多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设置与企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让人才更加满足产业转型需求。在现今时期,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内容包括:(1)在今后的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多的借助产业,严抓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严抓实践操作,在第一年可在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内展开实训,从第二年开始就应深入企业,开始在企业内开展实践性教学。此后还可通过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学习和实践,企业无需担心人才不满足自身发展需求;(2)企业介入模式。即企业与高等职业(技职)院校相结合,倘若企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但是人才无法更好的跟上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此时就需要企业及时告知高等职业(技职)院校,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就可及时调整自身专业,改进与转变自身的教学手法,进一步调整专业基础课,以更好的应对企业结构转型;(3)课程整合模式。高等职业(技职)院校要不断更新与调整内部的专业基础课程,并不断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课程,结合近年的新兴行业,将新兴行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等作为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实行双证培养,除了毕业证之外,还需取得相关专门的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满足职业技能鉴定所需求,有利于人才就业,确保学生有过硬的操作技术,使得人才更加满足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3.5 借助产业、明确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 (技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还应以职业岗位为主,其所设置的专业能够满足职业岗位与岗位群需要,所设置专业可形象的展示出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高等职业 (技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一批批有用的新型人才,就需要要先深入市场,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特征,深入市场调研,从市场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并制定出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一批批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型人才便应运而生,此种事先进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借助产业,来设置专业的方式也是适销对路的有效策略,可在产业转型期为企业提供一批批有用之才。

3.6 借助产业,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高等职业(技职)院校应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并开创出一条条具有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转型期为企业培育出一批批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专业人才。

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职)教育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已经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始终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并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从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制定出满足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技职)教育在今后还应更进一步的借助产业,培养出专业对口的,职业性、实用性均较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更加突出机构的专业性,促进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增强地方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国家综合经济国力的增强。

4 结束语

在科技发展的21世纪,各行各业在市场上的竞争逐日增加,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生存下来,最佳途径即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减轻我国就业市场压力,高等职业(技职)院校更应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人才培育道路,为社会培育一批批有能力的、转型性极强的新型人才,来促进企业成功转型。此探索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但高等职业(技职)院校不能脱离社会人才需求实际,与企业发展情况接轨,找出最佳的训练方案,为社会发展注入一股股有力源泉,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实现企业的全面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清,张义平,刘瑜.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苏州“内生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68.

[2]李业明.基于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科技,2011(24):52-53.

[3]张义平,杨静波,刘瑜,胡清,潘丽.“内生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8.

[4]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34-35.

[5]吴道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应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探讨[J].民营科技, 2013(9):247.

[6]刘瑞平.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J].特区经济,2012(10):296-298.

[7]陈志勇.高职教育与高技能人才[J].中国市场,2013(8).

[8] 熊宇虹, 刘绮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投资型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市场,2013(12).

[作者简介] 刘会福(1970- ),男,江西信丰人,项目管理硕士,副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商务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及管理学的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