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对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探讨

2015-05-16杨稀月陶宗欣苏芬莲

微创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臀部声像患侧

杨稀月 陶宗欣 苏芬莲 许 杨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贵港市 537000)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梨状肌充血、水肿、肥厚及周围滑液囊肿形成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臀部和坐骨神经痛的总称。临床上该病易与其他腰腿痛疾病相混淆或并存,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问题尤为重要。国内关于超声在梨状肌综合征诊断中应用的文献比较少,本研究对4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进一步探讨超声在诊断梨状肌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已经临床确诊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共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20~62岁,平均(36.5±3.7)岁,病程0.3~18个月,平均(7.6±5.3)个月。临床表现:均单侧发病,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疼痛麻木;梨状肌体表投影处和坐骨神经压痛点明显压痛,尤以梨状肌部位为甚,部分患者可触及弥漫性钝厚或成条索状或梨状肌束,局部变硬;直腿抬高试验和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患侧下肢内收、内旋向健侧上交叉时疼痛加剧。放射学检查均排除腰、骶椎病理性改变。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E9,百胜Mylabtwice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臀部,放松臀部及下肢肌肉。依据梨状肌的体表投影,显示梨状肌的长轴切面,观察梨状肌的形态、回声改变及其周边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并在该切面测量梨状肌下孔的厚度(Pd)及该处梨状肌的厚度(Hd);观察坐骨神经的走向,并测量梨状肌下孔处坐骨神经的厚度(Nd)。对患者双下肢均进行上述检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比对,研究梨状肌、梨状肌下孔及坐骨神经厚度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健侧梨状肌-坐骨神经声像图特征 正常人梨状肌位于臀大肌深面,纵切面呈自内上向外下轮廓清楚斜形带状肌束回声,横切面呈半圆、三角形,内呈细小均匀光点状回声。肌外膜平滑,内部纹理清晰。其下缘下方不规则的低回声带为梨状肌下孔,其间可见坐骨神经,其纵切面为束状高回声,边缘整齐,走向挺直,内部有多条平行排列但不完全连续的低回声区及分隔其间的强回声带,直径为4~6 mm。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患侧与健侧各测值见表1。

表1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患侧与健侧测值对照(n=39)

2.2 患侧梨状肌-坐骨神经声像图 本组40例患者中1例因过度肥胖,梨状肌及其周边结构显示不佳,其余39例均获得良好的声像图。梨状肌厚度较健侧增大,边界欠清晰,不规整,内部肌束线性结果显示不清,其中8例梨状肌下孔变窄,该处坐骨神经受压变细,回声减低不均匀,内部线性回声连续性中断;2例梨状肌下孔腱鞘囊肿形成;4例梨状肌周围可探及宽为2~4 mm的窄带状液性暗区;2例坐骨神经分支及走行异常。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患侧三组测值相关性:Pd/Hd,r=0.68,P<0.05;Hd/Nd,r=0.72,P<0.05;Pd/Nd,r=0.65,P<0.05。

3 讨 论

梨状肌为臀中深层的一块小肌肉,起于第2~4骶椎前面的骶前孔外侧缘,沿骨盆壁向外下行,经坐骨大孔向外入臀部。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至臀部。正常情况下,下肢作任何方向运动时,坐骨神经都不会受到压迫与异常刺激,但当发生外伤、劳损、风寒或痉挛等因素引起梨状肌充血水肿、炎性刺激、肥厚变性,以及挛缩压迫梨状肌内、外的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时,致局部循环障碍及淤血、水肿等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即产生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多见,由于其症状与腰椎病变引起的疼痛相似,因此极其容易误诊。目前临床上诊断该病的辅助检查手段主要为肌电图、CT及MRI。肌电图是通过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电位和波形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依据,但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由非梨状肌综合征原因引发的坐骨神经痛亦会产生相似的异常信号而引发假阳性误判。CT由于其检出率低且漏诊率高而受到限制。MRI具有最高的诊断阳性率及最低的漏诊率[1],但是其检查时间长,花费巨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对周围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2~5],能为临床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提供较为可靠的辅助依据。

本研究利用超声显像观察4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双侧梨状肌、梨状肌下孔及坐骨神经的厚度、形态及其内部回声,1例患者因过度肥胖,梨状肌及其周边结构显示不佳,其余39例均可获得良好的声像图。研究结果显示,39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患侧梨状肌厚度为(29.43±3.28)mm,明显大于健侧(P<0.05);其中32例梨状肌明显增大、增厚,形态饱满,包膜回声增强,内部回声减低,内部纹理显示不清。7例梨状肌仅表现为厚度增大,包膜回声增强,内部回声未见明显改变。考虑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越长,梨状肌形态学改变越明显。2例患者症状严重,其患侧梨状肌周边出现少量积液。本研究患侧梨状肌下孔厚度为(4.36±2.86)mm,明显小于健侧(7.92±1.96)mm(P<0.05)。梨状肌下孔的厚度与梨状肌厚度呈负性相关,梨状肌厚度越大,梨状肌下孔厚度越小,与其发病机制中梨状肌肥大导致梨状肌下孔受压变小相一致。此外,本研究中患侧梨状肌下孔处坐骨神经受压呈凹弧形,回声减低,神经纤维线性结构显示不清,厚度明显小于健侧(P<0.01)。坐骨神经厚度与梨状肌厚度呈负相关,梨状肌厚度越大,坐骨神经厚度越小。此外,坐骨神经厚度与梨状肌下孔厚度呈正相关。完全印证了其发病机制:梨状肌肥厚、痉挛,导致梨状肌下孔变窄,压迫其内走行的坐骨神经,从而引发腰腿疼。

坐骨神经走行及分支异常亦是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之一。Peng PH等[6]认为按照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六型。其中坐骨神经总干出梨状肌下孔为正常型,其他类型均易引起梨状肌综合征。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坐骨神经走行变异,超声能清楚显示其走行。此外,本研究中2例梨状肌下孔腱鞘囊肿形成,超声能简易、快速成像,为临床查找病因提供可靠依据。

超声检查具有直观、无创伤、费用低、需时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为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一项便捷、实惠的检查手段。

[1]张 卓,刘 涛,马普红,等.高场强MRI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颈腰痛杂志,2012,33(6):453-456.

[2]郭瑞军,王明花,于亚东,等.高频超声在外周神经、肌腱、肌肉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12):32-35.

[3]王月香,郭义柱,唐佩福,等.高频超声诊断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9):1728-1730.

[4]杨稀月,黄格朗,陶宗欣.正常肘管的高频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微创医学,2012,7(5):465-468.

[5]周 颖,何 琦,王 翔.超声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医正骨,2011,23(8):31-32.

[6]Peng P,Soneji N.Ultrasound-guided intervention for pain management[J].Pain Manag,2014,4(1):13-15.

猜你喜欢

臀部声像患侧
更 正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对称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手到病除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激活臀部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