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认知规律 实现思维提升

2015-05-05王三天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钟面时针计时

王三天

【摘 要】 本文以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为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注重架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以提升数学思维的价值。

【关 键 词】 思维;认知;数学;教学

《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内容“24时计时法”在《年、月、日》这单元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能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注重架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以提升数学思维的价值。请看《一天的时间》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断:

一、唤醒生活经验,认识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在于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特别是一天中的前12个小时,学生常因“时间词”造成学习上的困扰。因此,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应顺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认识“普通计时法”的特点及“时间词”的重要性。不少教师在执教本课时认识不到先认识普通计时法的重要性,可能认为经过一番强化也可以提升正确率,但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24时计时法是很片面的。所以,加强“时间词”在普通计时法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片断一】

师:(课件显示3时),这是几时呢?

生:3时。

师: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呢?

生1:我在学校里上课。

师:(课件再显示是“夜里的3时”)这是几时?

生2:(大喊)这是晚上的3时,我在睡觉,刚才那个钟面是下午3时。

师:(故作不解状)

生:如果是晚上的3时,我就在睡觉。如果是下午的3时,我就在上课。

师:(课件显示:下午3时 夜里3时)那也就是说一天时会有两个3时,我们必须用“下午”和“夜里”区分开来。

师:像“下午”“夜里”这样的词叫“时间词”。(板书:时间词)

师:在一天的24个小时里,还有没有别的时间也是像这样来记录的?

(边说边指着大屏幕上的“下午3时”“夜里3时”)

生:……

师:(揭示12时计时法)像这样需要加上时间词来记录时间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

【片断评析】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普通计时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用“时间词”来区分一天中的2个相同数字表示的时刻。在以往的课堂中,这并没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等到练习反馈时才拼命“补救”,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荷量。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看钟面辨时刻。当第一个钟面出现时提问: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没有学生意识到3时也可能是夜里的3时,都回答“在学校上课”。但当老师再抛出一个背景是黑夜且满天星星的钟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并带有惊奇发现似地大喊“这是晚上的3时,刚才那个钟面是下午的3时。”就是在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悄悄地把探究新知的欲望点燃。就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地提问“同样是3时,为什么要加上时间词?”这足以让学生意识到时间词在普通计时法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的开始,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情境的引入,而是直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揭示了12时计时法,为学习24时计时法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关键转折,认知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其实就是用0~24这些数字来记录一天的24个小时的一种记时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计时方法基本上都是用1~12这些数字来记录时间的普通计时法,这给学习24时计时法带来了很大的负迁移。所以要突破“用比12大的数字来记录时间”的难点时,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所以,要突破学生的认知习惯,找准教学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学生依然对24时计时法一知半解,将影响整节课的学习。

【片断二】

师:(课件显示会走动的钟面)请看大屏幕,这是夜里的12时,也是新的一天的0时。时针走动时,请同学们也要注意观察底下的时间条的变化。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在睡觉。(时针开始转动)

(时针边转动,师生共同描述每个时间点所做的事情。时针走到12时……)

师:12时了。这是什么时候的12时?

生:中午的12时。

师:你们在做什么呢?

生:在吃午饭,在做作业……

师:对,这一天结束了吗?

生:还没。

师:这才第几圈?

生:第1圈。

师:来,我们让时针开始走第二圈,现在是12时,那接下去再走1小时应该是几时?

生:13时。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已经12时了,再走1个小时,就是13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再走1个小时就是要1加上第1圈的12小时,是吗?

师:再往下走呢?是几时?(14时)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是不是第2圈的数字都要把第1圈的12时加进来呢?

生:是。

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时针走到这里(手指着钟面上的6)是几时呢?

生:18时。

……

师:24时了,这一天结束了。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二圈,我们刚才的疑问是正确的吗?第二圈的时刻都把第一圈的12小时加进来了吗?(是的)

【片断评析】

借助钟面指针的走动,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一天的24个小时。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刻画一天的时间在钟面上走了“2圈”,而且在“12时”这个地方重点刻画了这是第一圈的结束。当学生感受第2圈时,还着重在关键点“12时”“13时”“14时”……上进行追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老师继而抛出“是不是第2圈的时刻都要把第1圈的12小时叠加进来呢?”再让学生继续借助钟面观察验证,在这个“节骨眼”上做足文章。上述片断的教学,既让学生经历了一天的24个小时,又借助指针走第2圈时轻松地经历了24时计时法的形成过程。

三、找准学习症结,联结两种计时法

学生已经对24时计时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会用24时计时法来记录一天的时间。在学习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时,需要学生学会判断某一时刻在钟面的哪一圈,这是学习两种计时法转化的脚手架。

【片断三】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24时计时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师:我们每天上午8时开始上课,这个8时,是在第一圈还是第二圈?

生:第一圈。

师:你能比一比它在哪里吗?(学生上台指时间条)

师:也就是说上午8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8时。不用再加时间词了,多简洁啊。

师:我下午2时要回学校上班,这个时刻是在第几圈呢?

生:第二圈。

师:(指着24时的时间条)下午2时在哪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指着时间条上的14时)我是把2加上12,也就是14时。

师:我晚上9时左右就要去睡觉了,你们说这个时刻是在第几圈呢?

生:第二圈。

师:(指着24时的时间条)晚上9时在哪里?谁上来指一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指着时间条上的21时)我是把9加上12,也就是21时。

【片断评析】

这一个环节的一大亮点是有意强化了某个时刻在第几圈。因为懂得判断某一时刻在哪一圈是两种计时法转化的基础,而且借助时间条让学生上台指出这个时刻的位置之后,教师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在这样的一来二往中,把新学的24时计时法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普通计时法联结在一起,很巧妙地把两种计时方法的转化孕伏其中。

【参考文献】

[1] 李培芳. 沿着学生的认知路径拾级而上:“一天的时间”备课思考[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0).

[2] 李光树. 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彭小虎.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钟面时针计时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中国古代四大计时工具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24时计时法(教案)
我们为爱计时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画出的“认识”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