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孝道的缺失与回归

2015-04-1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子女大学生教育

陈 超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清代学者王永彬云:“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2]试想,如果一个人对亲生父母连最起码的孝心都没有,何谈去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孝文化历史价值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少人误以为,“孝道”是封建道德,在当下弘扬孝道文化,倡导孝道是“复古”、“不合时宜”。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也都忽视了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教育,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孝道,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弱化、异化,并出现了严重危机,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焦虑。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

1.孝道意识淡薄

孝道意识决定行孝程度,孝道意识强,行孝便积极主动;反之,则被动行孝或不行孝。反观当下大学生的孝道意识正日趋淡薄。据《中国教育在线》关于大学生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内容不了解,有20%的大学生对此有疑惑,20%的大学生感到没兴趣,仅有1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孝道有兴趣并有所了解”。当代大学生孝道意识淡薄最直接的行为表现就是不尊重父母的感受。据调查,有74%的大学生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38%的学生对父母的教育和关心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出言不逊;有26%的学生不能理解和体会父母对自己学业和生活健康的期待;有47%的学生不能主动了解父母内心的需要和烦恼,并为他们排忧解难;有34%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真挚地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只是在没钱了或者需要父母帮助时,才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

2.孝道情感冷漠

由于孝道意识的淡薄,孝道情感更加冷漠,许多大学生不但忽略了对父母精神的关爱,而且不知体谅父母的艰辛,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上。目前大学生消费的来源基本上是父母劳动收入所得。可有些大学生,不想着以勤工俭学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却以追求“高、大、上”作为自己的消费理念,他们穿名牌、讲排场、重攀比。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构成是,用于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即家长最关心的吃饭问题,仅占消费的30%,而享受型消费,包括品牌手机、电脑、名牌服装以及到饭店、网吧消费等,占到了大学生全部消费的67%。这些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本来就家境贫寒,父母供他们上学已所剩无几,甚至举债度日,而他们非但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反而想方设法榨取父母的血汗钱。更有甚者,还因父母无法满足其消费欲望而心生怨恨,横加指责。

3.孝道践行弱化

孝的根本内涵是内心有敬意,外在有孝行。在孝道意识、孝道情感与孝道践行三者中,孝道践行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时下的大学生孝道践行正日趋弱化。以父母生日为例,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56.7%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23.7%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应该祝福父母生日快乐。”[3]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平时总是不忘叮嘱自己在外读书的孩子要保重身体,当子女放假回到家里,父母总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依然想着为他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以补充营养。可是,许多大学生似乎早已习惯了父母的这种关心和照顾,并把这些关爱当作理所应当。作为父母或许不图回报,但为人子女却不能知恩不报,不能没有关心和照顾父母的意识和责任。据调查显示,有68%的大学生不会陪父母散步、聊天、锻炼身体或带父母看一场电影,有71%的大学生不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有甚者,就连铺床叠被,收拾自己房间的这样分内的事,也都由家长代劳。

二、大学生孝道缺失的成因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由此导致大学生孝道式微的因素也是多样的。

1.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逐渐成为支配许多人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利益和金钱成了评价和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尺度,甚至对父母也不例外。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大学生心智不成熟以及社会经验不足等因素,导致其道德信念动摇不定,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进而使得许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出现了严重的滑坡。

(2)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时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尤其是西方子女与父母之间平等而淡漠的亲子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促使他们对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产生了质疑,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人伦亲情关系越来越疏,传统的孝道观念越来越淡。

(3)大众传媒的误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固然大众媒介传播也有其有利且健康的导向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电视台播放一些与我国传统美德相悖的节目,如宣传贪图享乐的生活态度,倡导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处事风格。正是这些负面的宣传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侵蚀了他们的思想,再加上大众传媒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孝行为缺乏应有的谴责,从而弱化了大学生的孝道意识。

2.学校因素

(1)孝道教育内容缺失。大学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重任。但是,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中没有明确的孝道教育的内容。虽然学校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但涉及孝道方面的内容很少,即便在有限的道德课上,教师更多的也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宏观层面的道德要求,而对于孝敬父母等贴近人性需求的微观层面的内容却被淡化,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孝道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2)孝道教育知行脱节。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封闭式的,高高在上,没有走向现实生活接地气。孝道教育的方式上,教育者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导学生要讲孝道,要孝顺父母等等,但对于子女“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这个问题却没有给出方法,缺乏孝道行为的引导,使得学校的孝道教育陷入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泛说教。

3.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德智失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将影响人的一生。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德智失衡。在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家长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在家庭教育上往往重智育而轻德育。在现代父母看来,子女只要学习成绩好,将来就能考上名牌大学,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而其它诸如德育、体育、美育等皆可忽略不计。所以,他们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孩子考试成绩的提升和智力的开发上面,却淡化了对孩子进行责任和品德的培养。

(2)家庭教育方法失当。家庭教育方法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当前高校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长辈的百般宠爱,如众星拱月一般,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由于长辈与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促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冷漠自私、蛮横霸道、不懂感恩,缺乏应有的家庭责任和担当,只会一味的索取。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的过分苛求,有些家长因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对子女的要求也过于严苛,但凡子女没有顺从父母的心愿行事,便随意打骂、粗暴对待。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甚至对父母心生怨恨,使亲子关系不和谐。试想一下,如果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淡漠,怎么会发自内心的去尽孝呢?

(3)家庭教育榜样失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反观时下,不少家长不但没能为孩子带个好头,反而起到了坏的作用。例如,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有些家长往往对自己的父母不尊重、不照顾;有些家长目无长辈,当着孩子的面随意顶撞自己的父母;有些家长甚至还因赡养父母的问题闹上法庭,结果与父母反目成仇。家长的这些不孝行为很容易被孩子效仿,并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当代大学生孝道的缺失与其父母的身教有着直接的关系。

4.自身因素

(1)心智尚不成熟。当代大学生多数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正处于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思想上还存在不稳定性和矛盾性,表现为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喜欢自行其事,但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他们崇尚优良道德,但在孝道践行中却又缺乏持久性和自觉性,一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许多大学生就容易迷失自我,放松对自己的“自律”,容易出现孝道失范的问题。

(2)心理压力过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其中最大的压力莫过于学业和就业两方面。这些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的增多,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又反过来加剧了学业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适意的工作,或选择考研考博,奋发苦读;或参加各类考试,获取多种专业证书,使自己变得全能而又复合,以期提升自我竞争力。此外,大学生还要承受时间紧迫、经济拮据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如此一来,各种压力聚集在一起,直接导致许多大学生根本无暇顾及父母,孝道随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三、大学生孝道回归的路径

孝道的回归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教育是关键。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通过多管齐下的有效策略,有效弥补大学生的孝道缺失,让孝道重新回归到当代学子的心中。

1.营造孝道教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隐性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示范力。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努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纯净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如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优势,通过 BBS论坛、微信、微博、贴吧、在线交流等工具来了解当前大学生孝道观念的现状,并及时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以达到渗透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橱窗等校园媒体进行孝道文化的宣传和引导,既要褒奖行孝的先进人物和典范事迹,也要鞭挞各种不孝行为,促使大学生树立起“以孝敬父母为荣,不孝父母为耻”的孝道观。

2.优化孝道教育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孝道文化的政治理论课教材。然而,该教材中涉及到的孝道文化知识十分有限,而且深度不够。因而,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中,要适当增加有关孝道文化的容量,把一些蕴含有孝道精神的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孟子》等精华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孝的内涵,种下孝的种子;在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以《宪法》中所规定的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为一个点展开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履行孝道是每个为人子女的基本义务。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通过开设有关孝道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互动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孝道的真正内涵。

3.强化孝道教育的实践活动

孝道不单是一种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孝道教育,贵在践行。学校在进行孝道教育过程中,一可通过开展孝道系列主题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孝道的精深内涵,强化他们的孝道意识,如开展“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节”“爱老、敬老、侍老、助老”等活动;二可通过躬行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孝道情感,如在“感恩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里,倡议大学生给自己远方的父母写一封家书,或打一个电话,或发一条短信,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孝心、践行孝道的机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孝道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得很好。如此一来,就会坚定大学生孝道践行的决心和毅力,将孝道践行进行到底,最终使孝道实现回归。

4.丰富孝道教育的基本内涵

丰富孝道教育的内涵,就是在继承传统孝道观精华的基础上,践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善事父母之道”。

(1)感恩教育。感恩,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挂念之恩和期望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反哺之情,这是人的本性。感恩之情是孝道之心的情感基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要品行端正,在思想和行动上让父母放心;二要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三要从细节做起,关心父母的生活起居。

(2)养亲教育。养亲,就是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这是子女最起码的尽孝要求和基本义务。目前大学生在求学中因无经济能力去给予父母物质保障,但也应该在生活上尽量照顾父母,做些“为长者折枝”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父母生病之时应随侍在侧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道。

(3)敬亲教育。敬亲,就是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这是孝的最高境界。敬亲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以恭敬的态度关照父母的日常生活,以真诚的态度接受父母的批评建议,以理解的态度尊重父母的情感需求,以不懈的努力满足父母对子女成就的期待……。总之一句话,就是要以诚挚的感情孝敬父母,使父母精神愉悦。

(4)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要爱惜身体,珍爱生命。子女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既然全而生之,故也应全而还之,这是子女尽孝于父母的起点。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生命意识日趋淡薄,他们或不锻炼身体,或吸烟成瘾,或大量饮酒,或网瘾极重,通宵达旦,更有甚者,因学习、感情、就业、心理等问题而自杀。因而,我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之一,培养其“强身健体,珍爱生命,使亲无忧”的美好品质。

5.建立孝道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时,没有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考察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标准,仍是以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高低为主。因此,要实现孝道的回归,学校就必须把孝道教育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一是合理规划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将孝道文化列为必修课,作为学生学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和感情;二是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十大孝星”的评选活动。先由学校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将孝道知识的掌握、思想认识的提高以及实际行孝表现等都纳入指标中,然后通过学生自评、班级推荐、学校考评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孝星”,当选者可作为学校评选各种奖项的重要指标。

总之,孝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之以恒、慢慢熏陶、逐渐内化的过程。大学肩负“育人”重任,只有不断拓宽孝道教育的路径,创新孝道教育的方式,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的引导和熏陶,才能让中华传统孝道尽快地回到每个莘莘学子的心中。

[1]史兆光,林红霞.孝道观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12(1).

[2]朱广珍.小窗幽记,围炉夜话[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3]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德育的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猜你喜欢

子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