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式移动动词”还是“动作动词”
——英语移动事件表达中方式动词的成份意义与构式意义分析

2015-04-13

外语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构式语料库短语

李 雪

(郑州大学,郑州 450001)

1 引言

Talmy(1985, 2000)把世界语言中表达移动事件的动词分为两种词汇化模式类型(或语义包容类型): [移动+方式]([Motion+Manner])类型(如run, walk, float等,通常称为“方式移动动词”)和[移动+路径]([Motion + Path])类型(如enter, exit, ascend等,通常称为“路径移动动词”)。其中,主要表现[移动+方式]词汇化模式类型的语言称为“方式语言”(manner language),移动事件主要由附加语构架模式(Satellite-framed Pattern),即[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因此也称为“附加语构架语”(包括大多数除拉丁语系语言外的印欧语言,以英语为典型,其特征为方式移动动词丰富)。

根据李雪(2008,2009,2010)的调查,英语方式移动动词的类型比较丰富,远远超过汉语,英语许多类型的方式移动动词为汉语所没有,或者汉语对应的词不能用于[方式动词+路径短语]结构,主要包括如下几类:移动带有声响类词(如whistle, roar, rumble, rattle, thunder, whiz, whoosh等)、以某种态度/心情移动类词(如stomp, stamp, stump, storm等)和跳舞类动词(如dance, waltz等)。为什么英语有这些类型的方式移动动词而汉语没有或者汉语中所对应的词不能用于([方式动词+路径短语])结构?李雪(2008,2009)虽然从概念化和词汇化的角度作了一些初步的的分析和解释,但是本文认为之前的研究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英语方式移动动词范畴的定位问题:上述几类方式移动动词范畴是跨语言存在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英语中有这些类型,是英语中有什么条件使它们成为方式移动动词的吗;这些词是方式移动动词还是只是纯粹的动作动词?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理论是Goldberg的构式观和Langacker基于使用的构式观,主要研究方法是在结合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所使用的语料库包括:当代美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和历时美语语料库(Corpus of Historical American English,COHA)(王仁强 2014)。

2 方式移动动词的成份意义观分析

Levin从成份意义角度对英语各种类型的动词有过比较全面的分类和探讨,其基本理论假设是:动词的句法行为是由动词意义所决定的,因此可以从动词的句法行为来探索动词意义中与语言切实相关的方面(Levin 1993:1)。这里的“与语言切实相关的方面”实际上是指动词的哪些意义可以从言语使用中进入语言知识层面,即成为词典意义,下文Levin对此有所解释。Levin 依据动词成份意义和所表现的句法特点,把英语动词分成若干类(包括57大类及其次类),其中,移动动词分成如下几类:(1)位移动词, 如enter, exit, ascend, descend; (2)方式移动动词,如run类动词(包括walk,climb,rush,fly,float等);(3)使用交通工具的移动动词,包括动词表达工具名称类词(如ski, skate)和没有表达工具名称类词(如drive, fly);(4)跳舞类动词(如waltz)。其中,(1)类动词为我们研究中所称的路径移动动词,而(2)到(4) 类动词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都被包括进方式移动动词范畴,因为它们在英语中都被频繁地用于[方式动词+路径短语]结构来表达移动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Levin没有把同样经常和路径短语连用来表达移动事件的“发出声响”类动词(verbs of sound emission)包括进移动动词的范畴,而归为“发射”类动词(verbs of emission)的一个次类。在导论中她提到,各词典对出现在类似The bullet whistled through the air句子中whistle的定义有很大不同,各词典似乎不确定把它的意义处理为“发出声响”动词还是移动动词。如Webster’s Nith Dictionary把这个意义处理为“发出声响”,而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给的定义为to move with a whistling sound caused by rapid passage through the air. 奇怪的是,在下文,Levin认为whistle的这种意义和run在The man ran into the room中的意义相同,都是表示位移,从而赞成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的处理办法(Levin 1993:15)。但是,在导论另一处她又提到:一个词的理想词汇义项应该精简信息,这个目标可以通过排除某些能从其基本义项中推导出来的信息、只保留习语化信息而做到(Levin 1993:11)。

按照上述观点我们认为,英语大多数“发出声响”类动词所涉及的移动信息都可以从其基本义项和句法表现(与路径短语连用)中推导出来,所以按照词汇义项精简原则应该排除它们的移动义项,这应该也是Levin没有把它们列入移动动词范畴的一个原因。另外,包括跳舞类动词(下文,我们称为“dance类动词”)以及“以某种态度/心情移动”的动词(下文,我们称为“stomp类动词”)由于与路径短语连用所涉及的移动意义是否应该被确立为一个义项也应该谨慎考虑。例如,在She danced一句中,我们会把dance仅理解为一个表示跳舞的动作,而不会具有移动意义。只有在She danced across the room中才能具有移动意义,而这个移动意义的产生是因为有路径短语across the room的作用。同样,stomp在She stomped一句中的意义也仅是“生气地跺脚”这样一个动作,只有在She stomped out of the room中,才会有“生气地跺着脚”(移动)的意义。但是,run类动词则不同,看到She ran这样的句子,我们会自然地解读为这个句子应该指的是she ran to someplace,除非是She ran in the place才可能被解读为只是原地跑的动作。所以,run类动词不需要路径短语的共同作用就含有移动意义,是比较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这也是由我们人类对运动功能的感知本身所决定的。所以,这类动词在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不仅包括汉语,还包括拉丁语系语言(Allen,etal. 2007; Biberauer & Folli 2004; Cummins 1996; Fabregas 2007; Mateu 2008)。而dance类动词和stomp类动词不仅在汉语中或者不存在或者是不能用于[方式动词+路径短语]结构,包括在其他一些典型的方式语言中也同样,如波兰语等(Szczesniak 2013)。

另外,我们主张run类动词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具有移动意义,这与Levin和Rappaport的动词成份意义“方式/结果”的互补观并不矛盾。Levin和Rappaport提出,英语动词只能包含方式或者是结果(路径是一种结果)中的一种意义成份,而不能两者都有(Levin & Rappaport 2010),这一观点与Talmy关于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的二分法其实不谋而合。

3 从构式角度对方式移动动词的探讨

3.1 Goldberg的构式观

Goldberg用构式方法来解释英语动词的各种论元结构和意义。她认为,同一动词出现于不同构式时意义的系统差异是由构式所产生的,强调构式意义对动词意义的压制作用,Goldberg没有专门论述自主移动构式(intransitive motion construction),只是在探讨way-构式时有所提及(Goldberg 1995:207)。但是,在她后来与Jacken-doff合著的论文里,对自主移动构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Goldberg和Jackendoff把自主移动构式归为结果构式(Resulative construction)的一个类型,因为自主移动构式中路径短语表达的是一种 “空间结果”(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我们赞同这种归类,国内大多数学者也把汉语的“动趋结构”归为“动补结构”的一种类型,如沈家煊(2003)、石毓智(2000)。例如:

① 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540)

Goldberg和Jackendoff把一个构式分解为[构式次事件]和[动词次事件],并指出“构式次事件的语义结构决定或预示构式的句法(或句法论元实现)”,他们对自主移动构式的论元实现规则描述如下:

Syntax:NP1V PP2

Semantics: X1GO Path2

MEANS: [VERBAL SUBEVENT](同上)

该规则的含义是:动词次事件[移动的方式]是构式次事件[移动]发生的方式。但是他们指出,不是所有的自主移动构式都是这种类型,符合这一论元实现规则,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次事件和构式次事件会有不同的关系,如“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

② a. The trolley rumbled through the tunnel.

b. The wagon creaked down the road.

c. The bullets whistled past the house.

d. The knee replacement candidate groaned up the stairs.(同上)

在例②a 中,动词次事件是主语进行了由动词所表达的某种动作——the trolley rumbling(电车轰隆隆),构式次事件是主语沿路径短语所表达的路径移动,但是这里动词次事件不是构式次事件发生的方式,而是构式次事件发生的结果,即构式次事件[移动]造成了动词次事件[发出轰隆隆声]。他们指出,当所发出的声响(sound emission)不是移动的结果时,表达该声响的动词则不能用于这种句式,他们提出如下反例说明:

③ a.*The car honked down the road.

b.*The dog barked out of the room.

c.*Bill whistled past the house.(ibid. 541)

他们认为,上述句子在英语中都不能成立,因为这些声音都不是移动的结果,“车喇叭响”(the car’s honking)和“狗叫”(the dog’s barking)都是可以移动分离的动作;例②c可以成立是因为“嗖嗖”(whistle)是子弹移动的结果, 而例③c中的声音是主语Bill发出的口哨声,是一个由主观意志控制的动作(volitional act),不是移动的结果,因此不能成立。他们认为,声响是否由有生命的实体发出并不重要,关键是声响必须与移动有致使关系,如例②d是人的移动致使发出了“吱吱声”(groan),所以可以成立。因此,他们把“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单独列为一类,受不同的论元实现规则制约:

Syntax: NP1V PP2

Semantics:X1GO Path2

RESULT: [VERBALSUBEVENT:X1EMITSOUND] (同上)

另外,两位学者还指出,此类构式对动词次事件有一个选择性限制条件:只有“发出声响类”动词可以进入此类构式,即使是语义非常接近的“发出光”(light emission)类的动词也不能进入此构式。他们假设例②a中的电车(trolley)通过隧道时因齿轮摩擦而发出火花(spark), 也不可以说The trolley sparked through the tunnel,但是可以借助对动词次事件限制较少的“Way-构式”(Way-Construction)来表达:The trolley sparked its way through the tunnel. 总之,两位作者所表明的观点是,英语中能够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者是移动发生的方式(能够进入“一般自主移动构式”),或者是移动所造成的声响(能够进入“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否则,它们就仅是动作动词,而不能进入自主移动构式。

3.2 Whistle移动用法的语料库调查

Goldberg和Jackendoff(2004)对“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的分析虽然看似有道理,但是笔者还是提出了质疑,尤其是他们所提出的关于限制条件以及例③c是否成立的问题。因此,笔者对他们所举的例③一组反例中的动词逐个在COCA语料库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没有发现honk,bark出现在自主移动构式的表达中,但是关于whistle的调查却呈现了不同的结果。在COCA语料库中,whistle用作动词的情况共有707例,共有26例出现在自主移动构式中,其中19例为声响由移动所造成(下文,我们把whistle的这种意义称为whistle 2),但是有7例不符合“声响是移动造成的”这个限制条件(下文把whistle的这种意义称为whistle1)。例如:

④ a. Nevertheless, those who chose to whistle past the electoral graveyard argued that both New Jersey and Virginia had had Republican governors. (COCA 2011)

b. Before you crank your bottom turn, you whistle sharply up to him. (COCA 2008)

c. We can’t whistle up the corps of midshipmen at Annapolis to stand in front of Mr. Gergen. (COCA 2005)

d. Pacific Rim leaders collectively tried to whistle past the graveyard. (COCA 1998)

e. Carrying a bucket of oats in one hand, I whistle down our small pasture. (COCA 1994)

f. Even the seals maintain eye contact with me as I whistle shrilly across their lines and verses of ocean. (COCA 1993)

g. Morning doves whistle away. (COCA 1992)

h. He enjoys listening to the birds that whistle among the tombstones in a cemetery across from his home. (COCA 1992)

在上面8个例子中,前6例中的whistle表达的是人“吹着口哨(或哨子)而移动”,另外2例表达的是鸟(鸽子)“发出哨声而移动”。这些例子中的whistle都不是因移动致使发出的声响,而是伴随移动发出的声响。既然得到了语料库的验证,那么Goldberg和Jackendoff所举的例③c也是可以成立的。这样,他们对于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所提出的限制条件就缺乏合理性。

3.3 对自主移动构式论元实现规则的修订

我们认为,Goldberg和Jackendoff把“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单独列为一类构式的做法并不可取,一个原因是无法解释如例④c的情况,而造成自相矛盾;另外,即使声响是移动造成的,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感知为伴随移动发出的声响。其实,Goldberg和Jackendoff后来也解释说,“对于某些人来说例④c也可能成立,但是这种情况的语义关系就不再是结果而是伴随关系(cooccurrence)”(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541)。因此,我们认为,不必要为自主移动事件列出许多构式而使情况复杂,使理论也显得不精简。我们建议把“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和一般自主移动构式合并为一类,在自主移动构式论元实现规则、“发出声响”类自主移动构式论元实现规则的基础上,论元实现规则修订如下:

Syntax:NP1V PP2

Semantics: X1GO Path2

MANNER/COOCURING SOUND: [VERBAL SUBE-VENT]

这一构式的含义是:主语(NP1)以某种方式或发出某种声响(由动词次事件表达)而移动(由构式次事件表达),该构式规则基本上可以解释英语各种动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情况,包括dance类和stomp类动词。例如:

⑤ They waltzed into the room. (COHA 1931)

[They] NP1Go PP2[into the room] MANNER [dancing waltz]

⑥ The boy stomp up the stairs. (COCA 2012)

[The boy] NP1Go PP2[up the stairs] MANNER [treading heavily]

3.4自主移动构式对动词意义的压制作用

Goldberg强调构式意义对动词意义的压制作用, 原本不具有某种意义的动词进入一定构式后可以获得这种意义的解读,如sneeze进入致使移动构式中,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可获得致使意义的解读, 但动词本身没有添加额外的意义。

Goldberg和Jackendoff指出,声响不是由移动所造成的“发出声响类”动词不能进入自主移动构式,但是可以进入其他特殊构式(如Way-构式)来表达自主移动事件。例如:

⑦ a. The car honked its way down the road.

b. The dog barked its way out of the room.

c. Bill whistled his way past the house.

d. Bill belched his way out of the restaurant.

他们认为,在上述例子中的动词均不改变其本身意义,如例⑦d中的belch不会转化成移动动词(不管是在词汇中还是在构式中),它的意义还是同句子Bill belched loudly中的意义一样,是一个表达“身体功能和发出声响”(bodily function and sound emission)的动词。我们赞同Goldberg和Jackendoff的这种看法,但是有一个疑问:既然构式对动词意义有压制作用,为什么自主移动构式不能产生这样的意义压制,使声响不是由移动所造成的“发出声响类”动词直接进入自主移动构式而表达移动意义?

3.2节提到whistle出现的反例,whistle作为一个纯粹的动作动词“吹口哨(或哨子)其实也同样可以进入自主移动构式而表达移动意义。除了whistle 之外,我们还在语料库中调查了动词scream的使用情况,Scream在英语词典中所有的释义都没有移动意义,声响也不是由移动所造成的,如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给出的定义为:to utter or emit (a sharp piecing cry or similar sound or sounds), esp as of fear, pain, etc.;(intransitive) to laugh wildly; (intransitive) to speak, shout, or behave in a wild or impassioned manner; (transitive) to bring (oneself) into a specified state by screaming. 但是在COCA和COHA语料库中,我们发现多例scream出现于自主移动构式的例子。

基于语料验证,同其他构式一样,自主移动构式也对动词意义有压制作用,使一些纯粹的动作动词在进入这种构式后获得移动意义的解读,而动词本身的意义并没有改变,如whistle1和scream的情况。因此,从构式的角度来看,英语“发出声响”类动词(whistle2)、dance类动词以及stomp类动词的移动意义实际上是由进入自主移动构式后而获得的,它们的基本意义仍然是指某一动作或发出声响。

这种解释是否说明英语run类动词也只是纯粹的动作动词,不具有移动意义,移动意义也是由构式压制作用才产生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仍然坚持run类动词作为典型方式移动动词的观点。构式具有意义压制作用,使原本不具有某一意义的动词进入构式后获得这一意义的解读,并不排斥原本就具有这一意义的动词进入该构式。例如,kick的基本意义只是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进入双及物构式后(Joe kicked Mary the ball)才获得转移意义的解读, 而give原本就是一个有转移意义的动词,是一个典型的双及物动词(Goldberg 1995)。

Goldberg强调构式对于动词的压制作用,反对动词多义观(maximal polysemy view),主张动词意义最少化(mi-nimal polysemy view)(Goldberg 1995,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这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化问题的复杂性,但却忽略了动词由于在构式中反复使用而对其用法和意义所产生的影响(王仁强 2014)。可以肯定的是,频繁出现在某一构式会对动词的用法和意义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大到何种程度以至于使动词能获得新的意义却不好确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英语词典把移动意义列为whistle的一个释义,而有些词典却没有。还有另外一些动词(如scream,whistle1)出现在自主移动构式的用法中,而现有词典没有列出移动意义的释义。

4 从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对方式移动动词范畴的探讨

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语言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语言结构是在使用中涌现出来的,而使用频率在语言结构的固化和规约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Langacker 2000,Evans 2006,王仁强 2014)。

Langacker认为,Goldberg所主张的动词只有一个与构式相关的意义变体,其他用法都是由构式意义所附加的观点与认知语言学所一贯主张的基于使用的观点和词汇多义性原则不符,因此应谨慎考虑动词意义最少化的观点。Langacker建议采取折衷立场,既肯定构式的决定作用,也要接受动词的多义性或获得多义性的可能,强调语言使用和频率对影响动词意义的重要性(Langacker 2009:250)。

Langacker通过对比kick, sneeze, send用于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图示,分析这3个词在用于致使移动构式时所呈现的等级情况。他认为,类似Patt kicked the football into the stadium这样的表达很常见,虽然kick在Patt kicked the football一句中的意义是基本意义,但如果kick用于致使移动构式这一用法频繁出现的话,那么,其认知图示就会被固化和规约化,kick就会有致使移动意义。而在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一句中,把sneeze识解为致使移动意义要比kick的情况更难。他还认为,sneeze这类用法的使用不够频繁,所以其致使移动意义还不能看做一个规约化的单位。最后,send在He sent a birthday present to his daughter中的致使移动用法是非常规约化的用法,所以send的致使移动意义是规约化的意义。相比较,kick的致使移动意义还不够稳定,而sneeze的致使移动用法则是一种创新。因此,Langacker指出,就动词与构式相关的意义地位来说,send,kick和sneeze分别代表这一链条上的3个点(Langacker 2009:255)。

英语run类动词(用I类词来表示)、whistle2类动词(包括dance类动词和stomp类动词,用II类词来表示)、和whistle1/scream类动词(用III类词来表示)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用法或自主移动意义的规约性也构成一个链条上的3个点,图示如下:

最左端的I类词具有规约化的移动意义,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最右端的III类词不具有移动意义,只表达动作方式,是纯粹的动作动词;居于中间的II类词的移动意义不稳定。

另外,随着语言使用频率的增加,居于右边的词类有向左边词类转化的可能;而由于语言使用的创新性,原来不能用于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则有可能进入这种构式,我们以对huff进行的语料库调查来举例说明。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对于huff作为动词给出的释义是:(intransitive)to blow or puff heavily(喘粗气),这是一个纯粹的动作动词,表达的是人或动物的身体功能,与移动没有直接关系,例如:

⑧ I lean against the office wall and huff from nerves and exertion. (COCA 1990) / 我靠在办公室墙上,由于紧张和压力而穿着粗气。

仅凭主观感觉,huff应该不会出现在自主移动构式中。但是,经过在COCA和COHA语料库的调查发现,huff用于自主移动构式的表达共出现9例(作为动词在两个语料库出现的频次共计201例)。例如:

⑨ a. But huff up the 311 steps inside this giant co-lumn. (COCA 2011)

b. We huff and puff through hop turns to where the slope relaxes. (COCA 2011)

c. We huff up a steep mile-long spur trail to the top of the knife-edged overlook for aerial. (COCA 2008)

d. I huff and puff into a tube. (COCA 2008)

e. They huff back uphill to Tutuala. (COCA 2003)

f. Huff up the ridge again. (COHA 2003)

g. But you will earn an unbeatable visa as you huff up the 3,750 foot climb. (COHA 2004)

h. He heard their bus huff away. (COCA 2000)

i. I huff across the floor. (COCA 1996)

其中,COHA语料库收集了从1810年至今的美语语料,但是,huff用于自主移动构式的第一例到1996年才出现,之后增加到2011年的9例。考察发现,huff从普通的动作动词到进入自主移动构式似乎经历一些中间过渡阶段,开始作为并列动词出现于移动事件表达中(通过and 或while结构),然后出现在较特殊的Way-构式中,最后才出现在自主移动构式中。

Way-构式可能是动作动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一个主要中间过渡阶段,当然,目前来说,这还只是我们的一种推测,还须要作出更多的语料库调查才能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有了第一例huff出现于自主移动构式的创新性用法后,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使这个纯粹的动作动词转化为可以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

5 结束语

英语方式移动动词的类型非常丰富,有些类型表达的是移动发生的内在方式或常规方式,如run类动词,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有些类型的动词本身表达的只是动作,但是在和路径短语连用后却可以获得移动意义,如发出声响类动词和dance类动词。从构式角度对自主移动事件表达的分析表明,当方式动词或动作动词与路径短语连用时构成自主移动构式,自主移动构式同其他构式一样,对动词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压制作用,使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获得移动意义的解读,发出声响类动词和dance类动词就属于这一类。另外,不同类型的动词进入此构式用法的规约性呈现出等级性差异。run类动词出现于此构式的用法和意义已经规约化;dance类动词和有些发出声响类动词出现于此构式的用法和意义相对较稳定,如发出声响为移动所造成的动词(whistle2);与移动没有直接致使关系的发出声响类动词(whistle1)出现于此构式的用法则较不稳定。同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表明,语言使用会影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用法的规约性,造成它们之间等级性的差异,并且会引起词类范畴的转换。

沈家煊.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3).

石毓智. 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王仁强. 基于语料库的动词与构式关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1).

Allen, S., et al. Language-specific and Universal Influences in Children’s Syntactic Packaging of Manner and Path: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Turkish[J].Cognition, 2007(102).

Evans, V. & M. Green.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Goldberg, A. E. & R. Jackendoff.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 [J].Language, 2004(80).

Levin, B.EnglishVerbClassesandAlternations: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Levin, B. and Hovav, M.R.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Verbs of Motion: The Perspective from Unaccusativity[A]. In I. Roca(ed.).ThematicStructure:ItsRoleinGrammar[C]. Berlin: Foris, 1992.

Levin, B. & Hovav, M.R. Reflections on Manner/Result Complementarity[A]. In M. R. Hovav, E. Doron & I. Sichel (eds.).LexicalSemantics,Syntax,andEventStructur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Langacker, R. W. 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A]. In M. Barlow & S. Kemmer (eds.).Usage-basedModelsofLanguage[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0.

Langacker, R. W. Construcitons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A]. In V. Evans & S. Poucel (eds.).NewDire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9.

Szczesniak, K. You can’t Cry Your Way to Candy: Motion Events and Paths in The x’s Way 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 2013(1).

猜你喜欢

构式语料库短语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健民短语》一则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