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2015-04-06彭胜男吴运瑶姜劼琳徐夕岚

中医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胃动素食管炎流性

洪 婷,鲁 忠,彭胜男,黄 青,吴运瑶,姜劼琳,徐夕岚,胡 珂,龚 莉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5; 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4.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洪 婷1,鲁 忠2,彭胜男1,黄 青1,吴运瑶3,姜劼琳4,徐夕岚4,胡 珂3,龚 莉3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5; 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4.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目的:观察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将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片(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17),1 次30 mg,1 d 1次,口服。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全瓜蒌、川黄连、法半夏)1 d 1剂,水煎服。两组均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束停药8周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血清胃动力素分泌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在远期疗效及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

疏肝和胃清化法;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疗法;血清胃动素;临床观察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 ophagitis,RE)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改变的疾病,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的灼热感和疼痛、反酸、烧心、嗳气、咽部梗阻、胃部不适等症状,偶并发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以及慢性咳嗽、咽喉炎、吸入性肺炎、哮喘等食管外并发症[1]。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笔者发现肝胃不和、痰热中阻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病机之一。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病程12~18个月。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5岁;病程12~1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的标准。有典型的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胸痛等;初诊时间大于4周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RE内镜下诊断与分级按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的标准。以食管黏膜的内镜表现作为判断 RE 级别的依据。内镜下食管粘膜0级为正常,I 级为轻度RE,Ⅱ级为中度RE,Ⅲ级为重度RE;其中0~I级为轻度RE。

中医学诊断属于肝胃不和、痰热中阻型证候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与《现代中医治疗学》[4]的标准。主证:反酸、烧心、胸胁胀满(痛)或胸中窒闷。次证:①情志抑郁、喜太息;②食纳不振;③口干或口苦;④大便干、小便黄;⑤嗳气;⑥咽喉不利。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要求:具备主症3 项,或主症2 项加次症2 项,皆加上舌脉即可诊断。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③至少停用其他抑制胃酸和影响胃肠道功能的中西药物2周;④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感染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或有消化性溃疡,消化系肿瘤,卓-艾综合征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片(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17)1次30 mg,1 d 1次,空腹服,同时停用其他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成药及其他西药。

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合陷胸汤加味,药物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0 g,炙甘草6 g,全瓜蒌10~30 g,川黄连6 g,法半夏10 g。加减:嗳气甚者,加柿蒂,旋覆花;肝郁甚者,加郁金;反酸较重者,加乌贼骨、浙贝母;口苦者,加黄芩;脾虚便溏者,加党参;咽喉不利者,加桔梗,浙贝母;腹胀甚者,加陈皮。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煎药室的煎药机煎药,每剂药煎汁300 mL,予以真塑空料袋包装,每袋150 mL,每次150 mL,1 d 2次,温服。西药为每次30 mg,晨起空腹或夜间睡前服用, 1 d 1次。

两组均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束停药8周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5 统计学方法

6 观测指标及方法

血清胃动素的测定:晚餐后暂禁食,次晨空腹静脉采血3 mL注入含10%EDTA-钠50 μL和500 KlU抑肽酶50 μL的试管中,4 ℃混匀,3 500 r/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15 min分离;分装于2~3个试管,-20 ℃保存。测定前将样本置于室温中复融,再次4 ℃、3500 r/min (离心半径10 cm)离心5 min,取上清测定。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7 疗效判定标准

7.1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积分比法。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70%,<95%。有效:疗效指数≥30%,<70%。无效:疗效指数<30%。

7.2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按胃镜复查结果分级进行判断。痊愈:电子胃镜下食管黏膜正常。 显效:电子胃镜下炎症未消失,结果分级减二级。 有效:电子胃镜下炎症未消失,结果分级减少一级。无效:电子胃镜下炎症未消失,结果分级没变化或加重。

7.3 远期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停药8周,对治疗有效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随访,统计复发与未复发的病例数量,并算出两组复发率,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39,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疗效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0.20,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结果比较

8.3 两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对比

见表3。

组 别例数血清胃动素值(p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0203.5±39.5281.4±75.8**##对照组30209.4±38.7224.1±67.5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4 治疗后两组远期疗效、复发率对比

见表4。表4两组对比,经χ2检验,χ2=5.4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4 治疗后两组远期疗效、复发率对比

9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类突发事件明显增多,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加上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RE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采用抑制胃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动力药、抗抑郁或焦虑药[5]等治疗。但由于RE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特别是西药长期服用毒副反应明显,及易复发等,现状不容乐观。中医学在改善症状,促进食管黏膜修复等方面,疗效明显。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记载,但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相当于“吐酸”“嘈杂”疾病的范畴[6]。近年来传统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病位等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7-9],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疏肝和胃、清热化痰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总体疗效平于西药对照组,皆能明显改善烧心、泛酸、咽喉不利等临床症状。而在胃动素方面,作为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胃肠激素[10],其浓度下降低往往伴随着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减弱[11]。中药治疗组能增高血清胃动素(P<0.01),而西药对照组则在血清胃动素改善方面无明显作用(P>0.05),提示中药治疗组可能通过调节胃动素水平进而改善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功能。胃镜方面,两组疗效大致相同。远期疗效复发率方面,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对肝胃不和、痰热中阻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肝胃不和、痰热中阻导致的反流性食管炎有效方药,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推广中医药防治反流性食管炎奠定基础,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10 参考文献

[1]刘彬彬,叶蔚.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辨证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275-2276.

[2]陆星华,张泰昌.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2-324.

[4]郭子光.现代中药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138.

[5]宋健.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7(2):70.

[6]袁耀宗,邹多武,汤玉茗,等.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定义和分类基于循证医学的全球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0):686-689.

[7]张保国,刘庆芳.经方小陷胸汤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杂志,2012,34(11):2206-2208.

[8]冯泳,袁维真,董晓旭,等.小陷胸汤配伍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效学研[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435-437.

[9]王渝,邵沛,崔丽,等.小陷胸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2):94-96.

[10]梁荣新,郑琴芳,梁列新,等.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8):702—703.

[11] Peeters TL. Erythromycin and other macrolides as prok in eticagents[J].Gastr-oenterolohy,1993,105:1886-1899.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10-0009-03 ·临床研究·

R57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0.05

洪婷(1982-),女,汉,江西南昌人,博士,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讲师。从事中医药临床与实验研究。

龚莉,主管中药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hk13870992672@163.com

江西省卫生计生卫中医药科研技划(2014A036);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课题(2014BS006)

2015-04-07;

2015-06-06

猜你喜欢

胃动素食管炎流性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体质指数与反流性食管炎之间关系的研究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
针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