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故都的秋》兼谈怎样欣赏美文

2015-03-31李岫泉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达夫故都的秋文采

李岫泉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101100)

读《故都的秋》兼谈怎样欣赏美文

李岫泉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101100)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更是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美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有三点是达成共识的:一要有“味”,二要有“意境”,三要有文采。

“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乎实实在在存在着。这“味”是一种情绪,感染着你,是一种气场,左右着你,这“味”是你说不出来的,它包含了五千年文化的多种元素,这“味”是不能分解的,你不能用什么科学手段化验出它到底有什么元素。正如一锅老汤,它独有的味道,经了千回熬,万回煮,是根本不可复制的,你分不出哪是百年之前的那一瓢,哪是昨天新添一桶水。诗文好写,韵味难求。我们常常批评某些作品说,意象不错,可惜没有诗味,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意境”是具象的,要鲜明。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诗。诗的核心是意象。散文的核心是意境。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有的只是分行排列的文字,没有意境就没有散文,有的只是胡乱堆砌的辞藻。郁达夫绝对是诗人,他有一颗诗心,更善用诗的笔法。读《故都的秋》,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鲜明的意境。很多人谈起这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小时侯读过一遍,至今难以忘怀,甚至可以说出其中的几个经典的意境来:“租一椽破屋,站在院子里,听驯鸽飞过的声音。”“雨后,桥头数影里一立,拖着悠长的声音搭话:一层秋雨一层凉了——”那“了”字拖得很长,平平仄仄起来,倒来得正好。”还有,“篱边教长着几根疏落的细草。”还有,“还有秋雨哩,风一过,便希列索落地下起雨来。”这些残缺的回忆,残缺的是语言,留存的是意境。可见,好的散文,首先要有好的意境。

“文采”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词。文采常被误解为华丽的辞藻,其实不然。文采是一种语言能力,它不仅体现在词汇的丰富上,更体现在文思、修辞、句式,尤其是语言的呈现方式上。

现在就以《故都的秋》为例略加说明。

一、妙若琶音

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几个短句,干净爽口,三个“得”字构成的补语并列句式,自然导引你在朗读时把“清、静、悲凉”顿开,既使得语气柔软连绵,又将重点鲜明呈现,句子不华美却诗意十足,词汇很陈旧却不落俗套,果是大家风范。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多处,列举如下(注意,这不是简单的排比所能诠释的):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2.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3.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4.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还有其他类型的句式,只列句子,不再分析。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3.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4.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这种曼妙柔美的句式,在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也多见,但李于郁而言已分数后辈了。

二、鲜如草莓

依然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例。“清”“静”“悲凉”者何也?怕是很难用定义法或同义词解释法说清楚的吧,即使用描述法也很难尽言其中意味。为什么?因为这三个看似普通的词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展开来,其中的思想内涵、传承脉络、人物故事怕是不是这样的短文所能承载的。这里只以最简单的联想为之做个注脚。

“清”是什么?“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阔清新幽寂,是一种氛围。

“静”是什么?“静”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安闲宁静平和,是一种心态。

“悲凉”呢?“悲凉”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宿命。试想,芦花飘飞,清霜覆地,天地间一片苍茫,身内外一片清寂。此刻,一位瘦弱的女子,着一袭白衣,临水而立。这时候你会有何感想?天地太大了,而人却那样渺小,那一袭白衣融进蒹葭世界,很快就被白色的光影淹没了。这女子系谁?她为什么孤身一人?她为什么孤处异地?伊人昭示的将是怎样一种命运?

一个词就是一句诗,一句诗就是一个境界。达夫的文字,象一口咬破的草莓,这样比方,你可感受到了它的味道?

三、醇似甘醴

“我的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得的理由,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秋的深味。”且不说整个句子的诗韵,仅以“饱尝”两个字来说,其凝练丰厚,便少有比肩了。“尝”者,“君子略知其味”也,饱者,尽情,尽力,尽可能也。秋的内蕴,包含了中国五千年文化内涵,人生,命运,情感,国家,历史,人文,岂是一介书生所能全部领会的?故曰“尝”。这是从客观效果上说的,而从主观态度讲,如此秋意,又怎能不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下大气力花大工夫去感受呢?故曰“饱”。两个普通的字,却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内涵,承载了深厚真挚的情感。古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大概也不过如此吧。金圣叹说《水浒》“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我想,达夫“饱尝”二字又何尝不是激情绽放?

文字是心灵的外化,文字的灵性来自主人的性情。达夫始终是个忧郁诗人,他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都采用了散文笔法,叙述小知识分子与弱女子的情感故事,那故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故都的秋》所流露的情绪。

[责任编辑:阅文]

猜你喜欢

达夫故都的秋文采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想念一位辞世的人
达夫.麦卡甘:人生B计划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