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2016-12-29朱洁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色彩

【摘 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散文名人堂中的大家,他的作品笔触细腻,情味深厚,《故都的秋》中精妙的色彩描写体现了作者敏感多情、纤纤弱质的个性特征。本文旨在通过与其他的中国现在散文名家的作品特征的对比,凸显色彩的运用对文章的艺术魅力的巨大作用,同时引领读者学习鉴赏色彩与作家个性的巧妙关联。

【关键词】《故都的秋》;色彩;中国现代散文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集中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佳作,在这些文章的阅读中,学生会受到美的熏陶并体验到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质,传统教学方式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能否借由课内文章的赏读而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研究中国现代散文以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品,在更浓厚的兴趣的指引下,独辟蹊径地钻研出中国现代散文小说的艺术精髓、领会它们的艺术风采,这便需要老师引导并给予学生恰好的切入点。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描写秋景的名作,它体现了老北京的清静悲凉中的怡人秋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选取片段和场景,所有的内容和语言都紧紧地为他心中的意境服务。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说“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他自己的作品《故都的秋》正是以上特征的典范。《故都的秋》集中笔力饱尝故都秋的特别滋味,是为“清”,即题旨醒豁、慎加选择;文章写出踏在槐树落蕊上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为“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密;文章真切自然、没有虚饰,让人身临其境,是为“真”。这样的文章字斟句酌,产生了极大的吸附人心的“吟味力”。

郁达夫是一个文字高手,他的散文的艺术风采如何对学生的鉴赏与写作产生最直接的关联和影响是老师关注的重点。我们选择从色彩的角度敲开这扇奇妙之门。

《故都的秋》关于色彩的文字主要出现了三处。第一处是“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番表达是作者对色调的非常清晰的评价。蓝色或白色是忧伤清冷的色彩,它不像紫黑色那样压抑深沉,也不像淡红色那样温暖欢欣,更为适合表现故都清静悲凉得恰到好处的安详从容。第二处是第七节“秋雨话凉”场景里“天又青了”和“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的描写,在习习的秋风中天是青的,衣服也是青色的,这种颜色的选择很显然也非常刻意。青色的清冷扑面而来,也让这样的景色深深地融入清静悲凉的秋色中。第三处是写秋枣的颜色,作者没有把“红得惹眼”作为枣子最典型的色调,反而独到地欣赏淡绿微黄的颜色,认为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不想让这篇文章沾染丝毫的繁盛壮丽的气息,只求留下不变的清冷、孤寂和悲凉。

这种对色彩的偏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说这包含了当时的动荡黑暗的时代背景给郁达夫带来的“颓废”感伤,还包括他的个性因素,敏感柔弱的性情让他喜欢把视角落在纤巧的事物上,所以,他钟爱小小的牵牛花和枣子;他情感外露、气质率真又让他原本的忧郁自省变成了无穷无尽的自我折磨,从而更加难以脱离感伤主义的泥淖,故而沉醉于清静悲凉的秋色中。

如果我们由此思考并探索其他作家的色彩世界,我们会有许多收获。鲁迅先生是一位运用色彩的大家,中篇小说《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的色调就是黑色的,他一出场的肖像描写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当隔壁家的孩子三良得了红斑痧,他竟急得“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当他收到流言者的攻击被校长辞退,不得已将家俬变卖一空,穷困潦倒时,他“一个人悄悄地阴影似的”,“看上去仿佛比先前黑”。而当他死后入棺时,他的脸是“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这黑色透出了孤独者冷峻刚猛的抗争者的形象,又是他困于现实与自我的浓重的压抑和悲哀。鲁迅先生钟爱黑色,他还宣布自己是一个“爱夜的人”,那夜无疑也是黑色的。他在《夜颂》中写道:“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鲁迅的这一描述可以看作一个隐喻:白日,就意味着演示、遮蔽;只有黑夜,才有真实。他笔下的魏连殳虽然是常人眼中的异端,但却最接近于真实,最是一个人本真原有的正直、坚守和真诚,但最终却毁灭于残酷的现实,这是即便作者也为之彷徨难解的心头之痛。

张爱玲的作品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鉴赏分析。她有一篇散文《秋天的雨》,其中这样写道:“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这短短的一段之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橘红、猪血色、绿油油、灰色、灰黄、深绿六处,不可谓不多。倘若我们引导学生细细研究,会发现一些规律,在这些颜色中,色彩主要是红色和绿色两个色系,这是两个在视觉上对冲非常强烈的色系,这种冲击的描绘带来的是作者愉悦的心境还是厌烦的呢?从癞蛤蟆的愉快、秋雨的沉闷、猪血的污浊、空气的潮湿等描绘和反语讽刺的语言风格中我们都明确地读出了厌恶不满的情绪。张爱玲自幼学习绘画,对色彩极度敏感,并将这种天赋运用在了文学创作之中。她运用色彩的对冲制造负面的情感,运用色彩的协和营造正面的情绪。这同样是学生可以去学习和领略的。

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还有许多人是娴熟运用色彩的大家,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等,可以说优秀的作家都有能力展现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色彩世界。色彩的描写可以赋予浓烈的感情也可以彰显深邃的主题,学生如果能够以此作为阅读鉴赏以至创作文学作品的切入点,一定可以取得自主探究的充满乐趣的深刻体验。

作者简介:

朱洁(1984~),汉族,籍贯辽宁开原,中学二级教师,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