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从权威走向民主*

2015-03-31赵荣辉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权威民主班级

●赵荣辉

班级管理:从权威走向民主*

●赵荣辉

当下班级管理情境中,班主任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更多地充当着配角,班级管理缺乏民主的气氛,没有达成班级管理的应有之意。为了营造班级民主管理的氛围,班主任必须积极转变班级管理理念,通过“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相信学生——赋予学生行动的空间;开辟路径——建构多维的交往方式;构筑愿景——创设民主的班级生活”,改变已有的班级管理模式,由权威走向民主,实现班级管理的应有之意。

班级管理;学生;班主任;民主;权威

适度的权威在一定意义上对班级管理具有促进作用,班级管理必须施加纪律和权威的影响,但不能限制学生的自由,压制学生的理性精神,钳制学生的精神发展,否则,就是“过度的权威”,即,“绝对权威”。面对当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必要结合教育实际探讨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为班级管理探明方向,推动班级管理民主化进程,因而,班级管理只有摒弃绝对的权威,由权威走向民主,才能最终实现班级管理应有之意。

一、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

民主的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但在当下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更多地是扮演着管理者的身份,站在成人的角度,存在着训斥、责备,甚至于打骂与侮辱的现象,而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缺乏换位思考,致使在班级管理中存在表里不一的问题,即,学生迫于权威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愤愤不平,致使班级管理丢失了民主的意味。与此同时,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虚假的民主现象。班主任不能至始至终贯穿民主管理理念,更多地流于形式,扭曲了班级民主管理的本意,导致学生的质疑与烦感,无法真正参与到民主的班级生活之中。班主任要想由权威走向民主,必须彻底打破固化思维,放下身段,全身心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为班级民主管理提供充分的可能。

班主任要建立多路的沟通机制,保障信息的通畅,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更多地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忽视了信息的源头,存在盲目的自信,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误读了学生的行为与班级的不正常现象,导致班级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了班级正常的发展,无益于集体教育价值的突显,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对话沟通,及时把握班级发展动态。对话不是简单的聊天,需要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平等的、尊重的、自由的、开放的原则,真诚地、耐心地、深入地与学生交流。班主任要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控制,营造宽松自然的对话情境,适时把控对话进程,使对话成为民主的、有益的、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服务于班级的长远发展。同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多创造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机会,形成长效沟通机制,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与需求,通过邮箱、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且对合理化建议做出公开有效的采纳。通过这样良性的互动,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供有益的媒介,开拓全新的路径,促进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班主任要通过角色转换欣赏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满足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在需要。“对于教育而言,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不仅需要在教育制度上确定受教育者的自由身份,同时必须要实现权利的平等。每个人享有平等的自由,享有平等的发展的权利,才能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有不受他人的歧视和任意处置的自由。”[1]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消除权威,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条件,为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自由地展现个人的才智,为班级管理贡献自我的热度,将班级管理推向民主化,在这一进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走向自信、走向民主、走向幸福。

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内在诉求,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在实践中,班主任更多地处于领导者的地位,用成人的眼光审视着在他们眼里不成熟、无知的学生,用自我的想法钳制着学生,用自我的标准衡量着学生,用自我的行为限制着学生,而没有将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拥有思想的人来看待,更没有读懂学生内在的精神诉求,没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有的权力、学生正当的诉求,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与尊重。面对种种不当的班级管理行为,班主任只有消除权威形象,变换班级管理思维,多换位思考,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班级管理才能由权威走向民主。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与践行者。在角色变换之中,建构着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着民主的班级舆论,养成着民主的班级精神。班主任既是班级的引领者,又是班级的辅助者、呵护者及建设者。在角色担当中,承载着民主的精神,引导学生融入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都要受到公平的待遇、他人的尊重,获得选择的自由、分享的权力以及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充分承担相应的义务,为班级管理贡献自我的力量与智慧。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尊重、获得成功、获得关注,而且也有益于增进生生、师生间的情谊,形成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实现班级管理的宗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相信学生——赋予学生行动的空间

学生是独立的、鲜活的、朝气蓬勃的人。正如卢梭所讲:“我们把这一点作为不可争辩的原理,即: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2]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多彩的,学生是单纯的、可爱的、智慧的。学生作为独立的人,不能被视作客体,简单化为管理的对象。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忽视学生作为独立人的身份,而应将学生作为积极的参与者,赋予其一定的权力,鼓励其融入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深入挖掘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潜能,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情挥洒,为班级民主管理提供不竭的动力。

班主任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避免独断专行,消除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错误趋向。班级是一个共同体,不能忽视每一个人的存在,但现实之中往往多数人受到忽视,没有获得参与班级管理事务的机会,游离于班集体之外,这是不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作为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合理分工,轮换执行。班主任不能轻视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无法担当班级管理的重任,无法承担班级管理的责任,自身依旧是高高在上,学生只是附庸,不是班级的主人。为了克服上述弊端,班主任要通过创建多种班级管理、协商、沟通、分享、合作、支持等平台,创办艺术、体育、文学、科技等班级社团,创立裁定、处罚、帮助等机制,最大程度地导引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服务他人、融入集体的广阔舞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奉献自我的爱心与智慧,都能体验到参与班级管理的激情与乐趣,都能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与主人。

班主任应与学生共同营造便于班级民主管理的制度环境。通过班级组织成立、班干部选拔、班级活动开展、班级规章等制度建设,解决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让制度成为每个人的规约。在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有助于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且被学生愿意接受的规章制度,为班级民主管理的有效推行,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既然是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规章制度,那么执行力就会很强,就会更容易顺利地实施,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管理才会良性地运转。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鼓励合理的冲突与竞争。在班级管理中,由于不当的举措,导致学生间过度的竞争,产生等级观念,缺乏应有的团结与协作,致使班集体凝聚力与向心力趋向弱化。民主的班级管理,鼓励合理的冲突与竞争,要求学生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尊重差异,鼓励多样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强学生的耐受性。例如,积极开展学习竞赛、小组活动争先赛、班级问题辩论、班级管理裁定等活动,通过制造适度的冲突与竞争,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有助于增进学生间的信任,有助于班级管理事务的解决,契合班级民主管理的精神实质。

班主任信任学生的过程实际就是促进学生多样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要彰显管理的育人性,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明白每个人都享有发展的权力,同时,在民主的班级管理中,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涵养学生的德行修养。班级管理的结果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令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快乐,而不是不得不承受的痛苦。班级管理要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班级管理要为个体和集体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是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支撑。

班主任要相信学生,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坐视不管,彻底游离于班级管理之外。在班级管理实际操作中,管理者存在着松散意识,对班级缺乏整体监控,导致班级管理无组织、无纪律,处于混乱状态。班主任要扮演引领者、服务者与支持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班主任要注重养育学生良好的心性,培育其合作意识、理解意识、感恩意识及民主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获得自信,获得承认。

三、开辟路径——建构多维的交往方式

当前班级管理中,师生、生生间的交往方式相对较少,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交往维度相对单一。班级管理者更多地处于控制者的地位,刻意保持着师生的距离,缺乏民主交往的方式与路径。更多地依旧是教师控制下的刻板的单一交往,教师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教师是交往的主角与掌控者,缺乏主动的、协商的、平等的交往,而学生则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在有限的交往之中始终被控制着,没有获得充分的自主交往权,更不可能真正理解民主交往的内在要义与精神实质,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生气与活力,难以形成和谐的班级交往氛围,阻碍着班级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班级管理的低效循环,无法实现应有的育人目的。

班级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内隐着人与人之间多重的交往关系,班级是主体间交往的良好媒介。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内隐着交往的需要,通过交往能够展现自我的个性,体现自我的社会性,在交往之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如尼布尔所讲:“人性中并不缺少某种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能力,人的本性使人生来就具有一种使人与其同伴相处的天然联系;甚至在人与他人相冲突时,人的自然的本能冲动会使人去考虑他人的需要。”[3]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建构多维的交往方式是学生之内在所需。只有通过多维的交往,学生的社会性才会获得提升。因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摒弃狭隘的交往观,通过搭建帮扶、支持、合作等平台,引导学生民主地交往,实现共同成长。

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民主的交往方式、环境及空间。当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以民主的交往方式,而以责备、打骂、高压手段来处理班级事务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期限内,会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的信心将会被打消,创造性将会被压制,热情将会慢慢地消退,最终失去对班级事务的兴趣,必将导致班级管理陷入恶性循环。班主任要打破交往的一维性,不能将个人的喜好掺杂于班级民主交往生活之中,要放下架子,真正平等地与学生交往,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支持者和欣赏者。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建构民主的交往模式。只有通过民主的交往,班主任的每一个举动才会获得学生的理解,学生细微的变化才会得到班主任的关注,班主任与学生才能同心协力,学生才能获得温馨的交往环境。

班主任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体成长融入社会性交往之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打造和谐民主的交往氛围,引导学生确立民主的交往意识,培育学生民主的交往能力,将学生引入民主交往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掌握民主交往的方法,诸如,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表达,注重礼貌用语、注重体态语言、注重他人感受,能够包容、能够理解、能够体谅……尤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帮助学生践行民主的交往理念,依据学生的性格、气质、个性、爱好等,为其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帮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属于自我的天地。

班主任要加强班级内在的精神文化交往,在多元文化浸染中塑造学生健全的精神世界。班级文化不一定是严厉的班规,当前有的班级管理过于强调班规的惩罚效用,将班规视作天条律例,令学生心惊胆寒,歪曲了班规的初衷。班主任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创造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确立远大的班级共同理想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形成文化认同,为班级民主管理提供文化支撑。总之,在班级民主交往之中,学生认识着世界,形成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涵养着社会精神。

四、构筑愿景——创设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管理应当成为师生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成为师生民主生活的家园。目前,有的班级管理只停留在管理层面,没有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要义,无法突显班级管理的教育意义,只是将班级管理作为手段,没有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无法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更不能引导学生为共同的愿景而不懈奋斗。因此,一定要消除当下班级管理中为了管理而管理的误区,不能让管理成为限制学生发展的壁垒,使班级管理由个体行为变为共同生活,使学生由机械地服从变为主动地参与,使班级由模糊的状态变为清晰的共同体。

民主的班级生活是师生、生生间的包容、体谅与互爱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的班级中,每个人都会受到浸染与提升。每个人都“要善于感受你身旁的人,要善于理解他的灵魂,在他的眼睛里看到复杂的内心世界——欢乐、痛苦、灾难、不幸。要思考,要感受:看你的行为会对别人的心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班主任要以民主的方式引导每个人不要以自己的举动、自己的行为使别人遭受痛苦、屈辱、不安和忧愁。要善于支持、帮助、鼓励满怀苦楚的人。要记住,你也可能陷入这样的苦难。不能感情冷漠。感情冷漠就是心灵的失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主的精神,才能实现班级管理的初衷,才能打造民主的班级生活。

民主的班级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通过班级生活的熏陶,学生应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虚度人生,应当有意义地活着,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以获取自我存在的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是现实的活动,是以其自身而被选择的东西,而不是为了他物而被选择。这样的活动是以其自身而被选择的,除了活动之外,对其他别无所求,这样的活动就是合于德性的行为。它们是美好的行为,高尚的行为,由自身而被选择的行为。因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要避免消极的舆论影响,诸如,读书无用、学习无趣、即时享乐等不良风气,应把愉快而崇高的思想感情跟班级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丰盈自我的心灵,感悟意义生活的真谛。

民主的班级生活是一种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自然的、快乐的、无畏的。“生活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5]学生在其中感受着快乐,享受着愉悦,而不是痛苦与恐惧。学生要树立幸福生活的信念,在追寻幸福生活的历程中体验自我幸福的人生。幸福生活是个体的美好生活样态,如何引导学生趋向幸福生活,这是班级管理的神圣使命。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将是引导学生趋向幸福生活的重要平台。而现实之中,有的班级生活却是不幸的,充满着纷争、压制与混沌,学生在其中找不到方向,逐渐地沉沦,感受不到班级生活带来的希望。因此,班主任要通过民主的班级管理,使学生敢于去开拓、去创造、去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生活的意蕴,而不能以权威的姿态,剥夺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

民主的班级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满足于现实生活的满足,而是要积极去追寻那理想的、美好的生活状态。“意义的生活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琢磨、用心去选择。”[6]学生只有心存对班级美好生活的不懈追寻,自我的生活才会有航向,自我的潜能才能被挖掘,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悟才会有意义。追寻班级美好生活的历程是艰辛的、苦涩的、起伏的,它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班级美好生活是值得过的理想生活样态,也许其无法真正现实化。但班主任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用心灵不断地去体悟它,心存对班级美好生活的期盼并努力去实现,将赋予学生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持续的追寻中,学生将不断完善自我的德性,充实自我的心灵,获得自我的安宁,从而,能够审慎地栖居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而不为外物所累。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2][法]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4-95.

[3][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

[4][苏]苏霍姆林斯基.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M].肖辉、晨楠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9.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0.

[6]赵荣辉.论劳动促进儿童的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3,(8).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主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053)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的“权威”指班级管理中的“绝对权威”,即,“过度的、无限制的、唯一的”权威,限制着学生的自由,压抑着学生的潜能,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无益于班级管理的民主化。

赵荣辉/内蒙古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等

猜你喜欢

权威民主班级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