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5-03-29黄天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孝德培育价值观

黄天芳

(湖北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孝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黄天芳

(湖北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孝德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有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孝德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基础,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具体表现在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的培育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孝德教育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孝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价值观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学习观、消费观、就业观、婚恋观、道德观等,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大学生思想意识里最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大学生评判是非善恶的核心标准,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1]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囯有四维,礼义亷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的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2]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是当代大学生判断社会事务时所依据的核心标准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青年学生要牢记总书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教诲,扣好自己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一、孝德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1.内涵。孝德是以事亲行孝、明德至善为特征的传统美德,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根本。孝德文化的内涵包括事亲行孝的为人之本,念慈感恩的人生信条,明德至善的道德理念,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等。[3]“养善心,修贤德”为孝德文化的精髓。

在当前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要着力培育“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爱国为民、乐于奉献、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的新的孝德精神。

2.价值。文以化人,文以化天下。文化对广大民众具有教化、引导和熏陶的作用,孝德文化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它对广大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宓子贱担任单父县的县长时,认真推行道德教化,切实做到了使人民“有耻有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儒家文化除了对亚洲一些国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外,还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打破了欧洲封建世袭制度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和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欧洲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4]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有种文化可以拯救全人类,我的直觉告诉我,可能是东方的儒家文化”。

人们认识到,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孝德文化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5]

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孝德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对后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它蕴涵着“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当今弘扬孝德文化,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孝德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基础

1.孝德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人的价值观、风俗、伦理、道德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经过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由文化的传承性决定的。[7]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德性文化,它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作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讲到:“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他还讲到:“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由此可见,孝德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传统美德,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文化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观”源于孝德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孝德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观”就吸收了孝德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举例如下:

(1)礼仪。《论语》中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我国古代,礼是作为一种广义的交往形式和规范而出现的,其根本目的在于起中和作用,使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谐相处。

(2)孝心。“百善孝为先”,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孝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在博爱,使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万物都抱和谐友善的态度。是儒家最先认识到“孝”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重大作用。

(3)和合。“和合”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和谐、和善的意思。《管子》载:“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认为畜养道德,人有了道德修养,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孔子以和合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墨子认为,和合是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根本原理。中华和合思想源远流长。

另外,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体现。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矛盾,阴阳相互作用构成“和”,“和”是万事万物生存的基础。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和谐思想在传统孝德文化中随处可见,它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8]

三、孝德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孝德文化是以人本为内核,以“事亲行孝、明德至善”为特征,强调良知与责任的道德文化,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如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可为我们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

1.从培育“爱国观”来看:孝德文化是将孝与感恩、爱国相联系的。例如,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不仅是指某个个体存在,也含有国家之意。孔子等人的言论,说明孝忠相通,孝始忠结的道理。孝德教育要求把对父母的孝心升华为对国家的忠心,使孝这种调节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孝德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对于中国人民爱国传统的形成和发扬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扬了孝德文化的精髓,它定会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国人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2.从培育“敬业观”来看:孝德与敬业有密切联系。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时,“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这就是说,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工作“不要倦怠”。“敬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刻苦学习。许多具有孝德精神的古人勤奋好学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典故讲到,孔子阅读在竹简上写成的《易经》一书时,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后人用成语“韦编三绝”来称赞其勤奋好学的态度,孔子渊博的学问也正是通过自己刻苦学习逐渐积累起来的。著名的颜氏《劝学篇》中指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孝经》中讲道:“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敬业,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由衷高兴,感到十分光荣;若子女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则是对父母的不孝。

3.从培育“诚信观”来看: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它被儒家视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例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个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若不讲信用,那必然会被社会所唾弃。后来孟子把孔子讲的“信”,提升到终极价值目标的高度,提出了“诚”的观念。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将诚信美德提升到天道和人道相结合的高度。宋代理学家朱熹讲:“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把天理说成是“诚”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诚信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实不欺、讲求信用、遵守诺言的传统美德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倡导和遵从诚信原则,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从培育“友善观”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友善教育,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等均是古代重视友善教育的例证。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并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此很注重后天的仁爱和友善教育。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我国古代不乏友善的事例,例如宽容待人的蔺相如,对待位于自己之下的廉颇的无理挑衅,与之为善,书写了千古流芳的“将相和”美谈。

孝德文化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世人所崇尚,它是当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例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道德规范,要守礼修身,要孝老爱亲,要爱国为民,要廉洁奉公,要诚信友善,要见利思义,要知耻向荣,这些正是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孝亲敬老、谦和礼让的伦理道德,“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主义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公德原则,以及“见利思义”、“生财有道”的职业道德要求等,这些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运用孝德教育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孝德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其精华中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均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孝德教育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

1.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2009年云南省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界定,即: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这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借鉴。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特别是运用孝德文化中的精华,从上述“为国、为民、为己”三个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教学课程的价值观渗透与启迪的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孝德教育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活动是孝德教育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运用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孝德教育主题活动,并与先进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有机结合,努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化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 一所大学要从理念、制度和物质等方面建设校园文化,凝炼“求真育人”的大学精神,加强学校网络建设、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孝德文化氛围,使之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评选表彰孝德楷模。 学校定期开展评选表彰孝德楷模活动,用校园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德至善”,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郭学利,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7):47-49.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4-09-0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

[3]张显树,陈志夫.传统孝德文化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1):132-134.

[4]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0(3):59-63.

[5]秦琴,李美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德文化的继承和超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81-85.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4-6.

[8]陈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3(12):188-189.

Filial Piety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Huang Tianfang

(School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Filial piety has a variet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promoting family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Filial piety culture provides cultur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ves to be the cultural sourc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c, dedicated, sincere and friendly concepts. It is suggested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loy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filial piety;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张晓军)

LAN.2014

2014-09-11

黄天芳(1940- )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G122

A

2095-4824(2015)01-0041-04

猜你喜欢

孝德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润物细无声”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