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敬老文化 树立积极老龄观

2015-03-29叶继宗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敬老老龄人口老龄化

叶继宗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创新敬老文化 树立积极老龄观

叶继宗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们要积极应对,树立积极老龄观,传承中华美德,创新敬老文化。对敬老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要表现在理念上,而且要体现在行动上。积极老龄观包含社会层面和老人层面,两个层面相辅相成。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对社会有作为、人人共享的社会。

创新;敬老文化;积极老龄观

全国老龄办、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发文,要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这一举措是合时宜的,深得人心,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响应。湖北省老龄办、湖北工程学院、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市老龄办等单位联合举办“传承中华美德,创新敬老文化”——2014年中国(湖北)敬老文化论坛,就是突出的体现。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2.02亿,占总人口数的14.9%,目前我国每天有2.5万人步入老年,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在这2亿多老年人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2300多万,失能老人达3600万。*所列有关人口数据引自山东《老年生活报》(2014年7月18日)所摘全国老年学会有关资料。中国老龄化社会形势是严峻的。如何应对2亿多“银发”冲击波,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对于老龄化社会既不能把它看得那样可怕,又不能漠视它对社会带来的冲击。我们需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积极老龄观这一命题最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工作目标提出的。这一理念认为,“老年人有巨大的潜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不但能改善他们自身条件,还能推动社会条件的改善”。因此我们不能把老年人错误地看作“没有价值的负担”。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必须传承中华美德,创新敬老文化,二者相辅相成。

一、敬老文化必须创新发展

敬老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它源于春秋时代,经历各朝各代的发展,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们在传承它的同时,必须发展、创新,因为时代变了,这种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使之具有现代的底蕴和生命力,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时代精神,与社会时代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兼容并蓄。敬老最初源于家庭伦理,与孝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孝敬父母,以后发展成为全社会的美德。敬老就是尊重历史,尊重道德和智慧的反映。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全国许多省市都出台了对老年人优待的政策,孝感市对65岁以上的免费乘公交车,80岁以上的发放老龄津贴,公交车上有老人专座,人们为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社会上出现的对老年人的歧视,厌老嫌老弃老现象。《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30日一则报道:一个儿子对病危父亲的喊话“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七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算进来的”。调查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触目惊心”,老人自杀不再有伦理道德的阻碍,只剩下纯粹的利益计算,当你已经老到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时,自杀就成了最经济的选择,赖着不死反而成为不道德。*引自刘林德“不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载《华商报》2014年08月02日。君不见,我们常听到“老不死的”骂声。在城市里,昔日说“家有老是个宝”,这个“宝”是有条件的,你能为他带小孩就是“宝”,经济上能支援他也是“宝”,有职有权也是“宝”……否则就是包袱。我们还见到“一元钱的尴尬”,老人手执“敬老卡”在公交车站候车,如果站台上没其他人,则有的公交车视而不见不停车,以后不少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手执一元钱纸币招手;还有公交车上坐着老人席的年轻人低头玩手机,对他身旁站着的老人无动于衷……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敬老道德的整体弱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老人是一个弱者,老从来就是一件不经济的事,身体脆弱,劳动力减退或丧失,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再加上知识的发展,老人跟不上时代,大多老人不会操作电脑,不少老人不会使用电子卡在银行取钱,人们习得的经验知识、裁断是非,不需要再依靠老人,经济和权力关系在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时代向敬老文化发出了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敬老文化更要传承和发展创新。

敬老文化的发展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全社会创造敬老的氛围。挖掘和弘扬敬老的传统文化,以对人们的思想起教化作用,使之认识到敬老不单纯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且是全人类的思想美德、社会公德,全社会都应尊老敬老,人人都应敬老。[1]380政府部门,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慈善团体出台优待老人的政策,发展增多敬老服务设施,传播敬老知识,表彰敬老的先进典型,将敬老文化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敬老从娃娃抓起。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敬老氛围,使尊敬老人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敬老文化创新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尊重老年人的选择,老年人需要大家来“点赞”。传统文化中,人老了,就该安静淡然,不争名利,不扰世相。人们从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议论:“现在老人越来越坏”。在此笔者不加辩说,他们所说的坏,就是对老人爱打扮,老头老大妈抱着跳交际舞,有的丧偶老人再婚,老人爱打抱不平……的冷嘲热讽,都是负能量。诚然,老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欢乐潇洒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底线、社会公序良俗。如果这样,就不该指责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相反我们要宽容,要称赞,这是对旧传统的突破。

3.精神关爱比物质赡养更重要。俗话说:“树老怕空心,人老怕冷清”。据报道重庆一位独居老人,为找人聊天说话,一年拨打1483次110报警电话,警方不忍谴责,“老人拨打的不是电话,而是寂寞”。这一事例提醒人们不仅要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老人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安慰比物质赡养更重要。敬老文化的发展创新,就是要把精神层面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同时,对老人的精神关爱不单是子女的事。各级政府,老年组织和社区,应该拿出更多精力关心老人,采取多种形式让老人生活多姿多彩起来,使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4.建制扬法,把敬老纳入法律和制度范畴。从201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执行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靠法制的权威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歧老、虐老、弃老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同时把“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另外各单位部门把尊敬老人纳入考核制度之中,作为衡量的一把尺子。

5.老年人也要树立新的“敬老”观。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不单纯是敬老的受纳者,老年人也要自尊自敬,也要爱自己,不要把自己看作一个弱者,也要自强,思想观念也要跟上时代,[1]382要把爱幼与爱自己统一起来,树立科学的热爱子孙观念,破除“水一直往下流”,溺爱子女,到头来不仅苦了自己也害了后人。老年人要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做新时代的知识老人,同时,要破除自以为是的教师爷架子,这样有益于清除代沟,得到年轻人的尊敬。老年人要把自身示范教育下一代与关爱理解下一代、学习完善自己统一起来,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代际关系。这样的敬老思想也包括老人这一方面,它将使敬老文化更加完善,使敬老文化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树立积极老龄观

面对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我们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观。必须全面、正确看待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此人们的寿命日益增长,老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人口老龄化。我们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还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因此必须积极地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和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社会积极接纳老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老人再就业,老人也可自找工作,形成良好氛围,各方面积极做好老龄工作;另一方面老龄人也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老年生活,青壮年也要积极为未来养老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笔者认为,积极老龄观具有两个层面,一是社会诸方面积极做好老龄工作,促进老年人的保障、健康、参与、发展,二是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

1.从社会诸方面来说,树立积极老龄观,表现在:

(1)积极看待老年人。尊敬老年人,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生命。老年人曾为中国革命、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他们在经验、知识、技能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老年人的爱国、敬业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从家庭来说,父母抚养教育子女成人、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成家立业,他也老了,老人可以说是社会、家庭的功臣,对老年人要知恩图报,决不能嫌弃、歧视老人。

(2)加速发展老年服务事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我国已经在养老生活保障、医疗、文娱、教育等老年服务中作了很大努力,“十二五”期间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投入已达到200多亿元。但与老龄人的日益增多相对而言较滞后,比如照料护理、康复服务、老年教育、养老机构、养老产品等。因此,需要利用制度优势,形成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格局。

(3)发展“银发经济”。我国老龄化在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健康消费、社区服务消费、旅游消费、老年购物等领域都将成为老年消费新的增长点,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商机无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从2005年的人均1620美元增长到4112美元,由此将带来城镇老年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但要指出的是,老年产业发展还很不够,政府必须加大产业性的扶持,因为老年消费及相关的产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特点,政府要在用地、税费、补贴、融资等方面予以扶持。

2.从老年人本身来说,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从老年人本身积极的态度方面提出,认为“老年人有巨大的潜力,积极参与社会既能改善自身条件,还能推动社会条件的改善”。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老年。应当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使老年生活更有意义,莫道夕阳近黄昏,要使晚霞美如画;莫要成天想着“老了,老了”,身体一天天衰老,恐惧死亡的到来。老人如何做到积极的老龄观?笔者认为:

(1)首先是心态要豁达。老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积极老龄化的一个极重要的前提。人人都会老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进入老年,退休了是人生的一个大转弯,要面对现实,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不要认为自己“打入另册”,有失落感,要从积极方面着想:年老退休是国家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劳累一生要好好休养。另一方面想到自己退下来,空出位子,年轻人接班,长江后浪推前浪,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还要想到退休了,时间多了,老人是时间的富翁,自己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自找烦恼,对外界的事情、对他人不眼红,不攀比,不郁闷,对身外之物无所求,抛开一切杂念。每天一早醒来,想到的是:“又是一个美好的一天,我还活着。”要快活度过每一天,要始终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

(2)走向社会,与年轻人交朋友。年老了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要老是把自己关在家中。有的老人,白天不出门,晚上待散步的人少了以后才出去,好像自己怕见人似的,有一种自卑感。人老不是一种丑事,人人都要老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老人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身体条件允许,工作又需要,可以接受返聘;还可以自找工作,一个人有了事做就不会闲得慌,有一种踏实感,这样对社会也有好处。笔者深有体会,我退休后多年接受返聘,还担任了不少社会工作:专业学会主席、市报刊审读小组成员、慈善总会理事、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市关工委孝德网顾问、校关工委委员……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学术会议,我感到很充实愉快。特别是走出家门,与年轻人接触,和他们一块学习、娱乐、交流,与年轻人结成忘年之交,使自己也感到年轻,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

(3)勤动脑、动身。生命在于运动,年老切忌“懒”,要动。动脑就是读书写文章、练书法、绘画,这样可以防止老年痴呆。昔日养成的读书习惯不能丢,在坚持读专业书的同时还浏览一些其他的书。动脑还要动笔,写学术论文、文艺随笔、文学评论,进行“孝文化研究”,文章发表后其乐无穷。写文章非为名也不是为了利,哪怕一篇短文见报刊,收到几十上百元稿费,我认为这是自己价值的体现,自己得到社会认可,还能为国家出点小力。身体也要动,老人要选择自己力所能及、有效的锻炼方式,坚持不断,散步、做医疗保健操、打门球、羽毛球……总之要动,不能成天坐着看电视、打麻将。还要注意的是,有病一定要看医生,决不能硬扛,有病早治、早防。

(4)在外表穿着上也不可大意。要有年轻的心态,在外表上不要现出老态龙钟,老来俏不是一件坏事。年老了,要显得自己年轻一些就要俏一俏。现在老人在穿着上颜色比较鲜艳显眼就这个道理。“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穿整齐点、漂亮点,更显得有精神、年轻。男人要勤刮胡子,女人要注意自己的头发,美容整形,让美丽伴随一生。

总之积极老龄化的老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抬起头来,正视人生,放眼世界,完善自己。

三、结 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对于人口老龄化我们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健康长寿新阶段,这是一件好事,它既带来了商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还没达到富裕阶段,这压力更大。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各方面齐努力,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对社会有作为、人人共享的社会,老少齐努力,共圆中国梦。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Innovating the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People and Setting up Positive Concept about the Elderly

Ye Jizong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arrival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we are supposed to actively respond to it and set up positive concept about the elderly, inherit the Chinese virtues and innovate the culture of respecting elderly people. Simultaneously, we shoul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develop and innovate it, not only for concept, but also for our action. Positive concept about the elderly includes social level and elderly level, which supplement each o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we have to create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can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and share the interests from the society as well.

innovating;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positive concept about the elderly

(责任编辑:祝春娥)

2014-09-21

叶继宗(1937-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B22

A

2095-4824(2015)01-0037-04

猜你喜欢

敬老老龄人口老龄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