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孝”看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2015-03-29刘晓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先祖子女中华民族

刘晓玲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从“孝”看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刘晓玲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孝的内涵包括存身惜名,不忧亲,不辱亲;在物质和精神上赡养父母;慎终追远、尽忠职守,爱民族,爱国家;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出成就,“立名于后世”。孝道的这些内涵直接决定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社会激励机制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

孝;内涵;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及其先祖素来崇尚孝道。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中华先祖的孝道观念就已经萌芽,产生了子女对老人的奉养继承关系。到了殷商时期,“孝”字出现,“孝”从“老”(省)从“子”,“言子承老也”(东汉许慎),直接标示了子女和老人的伦理联系,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初步形成。[1]到了西周,孝道观念和思想体系逐渐具体,“孝”包括祭祀追念先祖和回报父母。如《尚书·商书·太甲中》:“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诗经·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春秋以后,孔子及其门人将孝文化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孝”的内涵逐渐完善,慢慢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独特的“孝”文化内涵。

一、“孝”的内涵

1.存身惜名,不忧亲,不辱亲。[2]作为子女,最基本的孝道是保全爱惜父母给予的身体,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无数经典论及了这种最基本的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一》)父母自生下子女以后,“三年乳哺恩爱深,推干就湿多劳顿”([明]徐田臣《杀狗记·孙荣奠墓》)。子女成人以后,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多年抚育劳苦的一种回报,如果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的身体受损,罹患疾病或身受戕害,让父母担忧或遭受侮辱,都是不孝行为。

除此以外,最基本的孝道还包括子女爱惜与身体并行的身名,不做有污身名,损及人身的事情。《诗经》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父母辛辛苦苦抚养子女成人,如果子女因为自身的不良言行让自己的名声受损,是对父母抚养之恩的一种背负和侮辱。

爱惜自己,存身惜名,不让自己身名遭受创伤,不让自己身临险境,是最基本的孝道。故而,古人再三告诫,为人子女须当谨言慎行,保全自己的身名:“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礼记·曲礼上》)“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孟子·尽心上》)

2.事亲。事亲是孝道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事亲包括养亲、爱亲、敬亲,即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所谓物质赡养是指要竭尽全力,在生活上赡养、照料父母。所谓精神赡养是指对父母要尊敬,发自内心的亲爱,在精神上对父母进行抚慰,让父母得到慰藉,享受天伦之乐。精神赡养是对父母一生辛劳地抚育子女、珍视子女的伦理回报。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缺一即为不孝。孔子曾再三说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对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上的奉养,而没有精神上的孝敬,那与饲养牲畜没有什么区别。

3.慎终追远,爱民族;尽忠职守,爱国家。儒家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父母去世以后慎重地举办丧事以寄哀思,进而虔诚地祭祀追念先祖,是孝道的重要体现。汉代应劭曾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风俗通》)。

《易经》云:“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没有先祖,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女。中华民族的先祖是华夏族,华夏族由炎黄而来。因此,追本溯源,追念先祖,追念炎黄,铭记自己是炎黄子孙,铭记民族传承,热爱中华民族,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孝道本分。不爱自己的民族,就是背典忘宗,背典忘宗就是有违孝道。

孔子说,夫孝,“中于事君”,事君须忠。忠君的体现则是忠于国君赋予的职事。忠于君事的最高境界是“文人不爱钱,武人不惧死”。文职者尽忠职守,廉洁爱民;武职者战阵有勇,保家卫国。曾子曾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养目之道》指出孝道是国家的根本:“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在封建时期,“朕即国家”,忠君就是爱国,无论是尽忠职守还是保家卫国都是爱国,都是孝道的重要体现。

爱民族,爱国家,恪尽职守为国家和集体做贡献也是当今社会孝道的重要内涵之一。

4.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进行良好的个人道德建设,努力成就,让父母因此享有美好的名声是最大的孝道。[3]

道德建设是指秉承良好的操守,遵循人类社会应遵循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并将这些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秉承于心,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所看重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德和真诚、善良、廉耻、廉洁、公正、正直、恭敬、谦虚、勤劳、节俭、团结、容忍等良好品质。这些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努力成就就是指好好学习,服务于民族,服务于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秉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同时做出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是社会主义孝道的重要内容。

二、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美德。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意识到了孝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推行“以孝治天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孝道弘扬和孝文化建设。到了当今社会,孝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1.孝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孝道要求子女存身惜名,不忧亲,不辱亲,包含了一定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在一定意义上,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够遵循存身惜名,不忧亲,不辱亲,那么逞勇斗狠,违法乱纪的事情不会发生,扰乱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社会主义公德。所以,孝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的社会秩序。

孝道要求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赡养父母,不仅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义务,而且也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孝敬义务,不仅规范子女的外在物质行为,而且也规范子女的内在心理、情感行为,吻合于社会的赡养法规,是对家庭秩序从内到外的一种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孝文化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孝道要求慎终追远,爱民族,忠于职守,爱国家。追念先祖,追念炎黄,铭记民族传承,了解民族历史,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进而增强振兴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忠于国事,以国事为己任,这是孝道的要求,是孝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爱国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3.孝文化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孝道要求为民为官者都应该恪守孝道,忠于职事,“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3]不忠于职守,为民不勤,为官不明、不廉,都是不孝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如果人人尽忠职守,民勤而为官者明察、廉洁,我们一定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促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4.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激励机制。孝文化认为,最大的孝道在于立身行道,扬亲名于后世。意即做子女的必须有积极的优秀的嘉言善行,有积极的优秀的成就,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得享尊名,光显荣耀,为后世子孙做出表率。“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曾认为这种孝道观念是封建糟粕。其实,即使是在今天,这种孝道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孝道要求子女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立身修行,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修身”、“齐家”,到社会上,把这种“孝”转移成对工作的忠,对上级的顺,对同事的友爱,用“齐家”的方式来对待工作,对待上级,对待同事,通过努力做出成就,对组织,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是以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良好的孝道观念在家庭内部形成并且实施,通过工作对集体、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而得“名”,为父母争光,引导后世效仿学习。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激励机制。

从各个方面来讲,孝文化的弘扬和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价值。

三、结 语

孝融于忠,孝融于廉,孝融于法,孝融于道德,孝融于勤奋向上,孝融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元素。

[1]王问靖.先秦孝文化漫谈[J].伦理学,1996(9):36-42.

[2]王问靖.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关系漫谈[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9-20.

[3]刘晓玲.中国古代孝论文选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34.

On the Time Value of Filial P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ial Piety

Liu Xiaoling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UniversityofEngineering,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s offspring, we should love and take care of ourselves, support our parents materially and spiritually, instead of bringing them trouble and disgrace. In addition, it is our duty to deal with their funeral carefully, miss ancestors religiously, work hard, love our country, form good habits, make achievements and obtain good reputation, which prove to be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it turns out to be conducive to the regulations and law, the clean politics,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social incentive mechanism.

filial piety; connotation; time value

(责任编辑:祝春娥)

2014-10-15

刘晓玲(1978- ),女,湖北安陆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B82-054.9

A

2095-4824(2015)01-0029-03

猜你喜欢

先祖子女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大河村奇遇记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