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研究*

2015-03-21郭鸿杰周芹芹管新潮

外语与翻译 2015年4期
关键词:术语语料平行

郭鸿杰 周芹芹 管新潮

上海交通大学

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研究*

郭鸿杰 周芹芹 管新潮

上海交通大学

本研究拟以构建两岸三地科普文本英汉历时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平台,并讨论如何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开展科普翻译方法论、本体论以及术语学和翻译质量评价层面的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系统化、专门化的科普翻译史研究,以期为科普翻译教学与科普翻译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基础资源和思路方法。

科普文本,平行语料库,创建,研究

1.引言

在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普语篇作为连接科学文献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使命。因此,科普翻译的意义毫不逊色于科学论文和技术文本的翻译(王振平 2006)。科普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译界的关注和重视。

廖七一(2006)认为,西方翻译研究的理论突破往往伴随着范式变迁,科普翻译研究同样亟需研究范式的转换。近20年来语料库翻译研究(CTS)(Baker 1993)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语料库语言学也给科普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平台、新接口、新范式。本研究拟以构建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平台,探讨如何在大规模数据分析基础上集翻译学、语言学框架下的科普翻译本体研究,术语学和翻译质量评估层面的科普翻译应用研究,以及系统化、专门化的科普翻译史研究于一体,旨在进一步推进科普翻译教学与科普翻译实践。

2.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外科普翻译研究的文献爬梳和审视,我们发现,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研究视角多维化:很多学者从功能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互动理论、元话语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等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科普翻译文本的语篇特征、文体和语域特征、术语、翻译策略等(如Doleelová 2009;Thompson & Thetela 1995;Liao 2011; Jiménez 2010)。

研究内容多元化:翻译学层面,科普翻译共性研究(Lapshinova 2013; Chen 2006;范武邱 2012)、缩略词、隐喻、术语的翻译策略研究(Al-Hamly & Farghal 2013; Merakchi & Rogers 2013;Papadoudi 2010)、译者风格研究(Chen 2013);语言学层面,科普翻译引起的语言变化以及文化变迁研究(Liao 2010;Kranich 2009);应用层面,包括科普翻译质量评价(TQA)研究(Sharkas 2009)和面向科普翻译教学的术语提取研究(Matsira 2007)。

研究范式科学化:近年来,语料库研究范式下的科普翻译研究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Becher 2009;Merakchi & Rogers 2013;Chen 2006)。纵览相关文献,已公开的科普平行语料库如表1所示。这些基于语料库的科普翻译研究推动了科普翻译研究从规约性研究范式向描述性研究范式的转变,拓宽了科普翻译的研究空间和疆界。

中国科普翻译的滥觞期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91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Science Society of China),并于次年创办《科学》,开始大规模译介西方科普作品,掀起百年科学社会化和科学普及的高潮(李大光 2008)。本世纪初,海峡两岸最高科普翻译奖——吴大猷科普翻译奖的设立也正是为了肯定科普译作者的重要贡献。然而科普翻译在译界并没得到足够重视(方梦之 2005)。郭建中(2005)所著《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之后鲜有系统研究成果问世。根据中国期刊网1981~2013年数据检索信息,有关“科普翻译”的研究文献仅有36篇。王振平(2006)指出,“科普翻译之重要和科普翻译研究之少已经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也成了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缺憾。”

国内的语料库翻译研究肇始于杨惠中(1993)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几乎与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同时起步。目前国内的平行语料库建设,以及语料库翻译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王克非、熊文新 2011;王克非 2012)。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范式和成果应用到科普翻译研究可以在三方面寻找研究突破口和提升点:

第一,语库类型和语料加工:1)业已建成的平行语料库文本多为通用类或文学类语料库。而结合地域特点的或针对某一文类而研制的双语专门语料库则较为少见(李德超、王克非 2010)。与科技相关的专门用途单语语料库较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和黄人杰建成的科技英语语料库(简称JDEST)。而应用于翻译研究或翻译实践的实用性、大规模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在中国大陆则尚无先例。另外,已经建成并公开的科普平行语料库的特点是规模较小,取样单一,文类有限,语料基本上是一对一译本,一对多译本或双向对译译本乏善可陈;2)语料标注的内容与质量决定了一个语料库的功能与使用价值(张宝林 2013:129),而大多数语料加工倾向于词性标注为基础的词汇语法范式,文本意识仍较为薄弱。短语义项、句型句法、隐喻认知、语用语篇标注,以及翻译策略的深层次标注将成为平行语料库标注的新趋势(Zhu & Wang 2011)。

第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科普翻译印证性、经验内省式研究居多,或将科技翻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直接嫁接到科普翻译研究上来。个案研究比较普遍,整体考察有所缺憾。据杨梅、白楠(2010)统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2009涉及实证性翻译研究的只占此类研究的16.7%。科普翻译的实证研究尚付阙如。而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多静态结构描写,动态机制鲜有论证(陈浪 2008)。单译本分析较多,多译本、多维度、立体化分析着墨较少,科普翻译研究的体系性和层次性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改进(方梦之 2005)。本研究将实施语料库驱动的研究路径,采取跨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立体分析思路, 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样本,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对科普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发展规律、翻译策略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以定量分析的结果为理据进行理论上的厘析。

第三,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翻译共性假说在科普文本中表现如何?显化特征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不同翻译方向表现出哪些共性和个性?科普翻译策略在语篇语用、隐喻层面表现如何?科普翻译在两岸三地的共时状况及其历时嬗变如何?科普翻译对汉语言系统的贡献度如何?此外,翻译教学、平行语料库、翻译实践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因此,理论层面的综合,操作层面的构建还远远不够。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坊间出版的科普译著数量可观,然而,质的提升仍有待加强。传统的翻译工具主要依赖双语词典,而双语词典编纂往往囿于滞后性、主观性、例证较少、脱离语境的窠臼,在某种程度上较难满足科普翻译任务的需求。

3.两岸三地英汉科普历时平行语料库构建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科普翻译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和趋势。有鉴于此,针对语料库建设和科普翻译研究的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个横跨两岸三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大型英汉科普历时平行语料库及其应用平台,希望以此提高科普平行语料库建库水平,从而为科普翻译研究、科普翻译实践(含机器翻译或机器辅助翻译)、科普翻译教学与研究、以及科普翻译双语词典编撰提供基础资源。本文拟从总体目标、建库原则、语料加工、应用功能四个方面来探讨两岸三地英汉科普历时平行语料库的主要特点。

3.1 总体目标

提取1,000余个约1,000~45,000字词的科普文本英汉平行样本,建立库容量约为2,000万字词的平行语料库,由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分库构成,每个分库又分为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分库。在大语料库的基础上,后期建设科普双语术语库。

3.2 建库原则

在遵循“平衡性、代表性”的建库原则下,科普平行语料库建设还吸收了社会语言学在质量参数设置的研究成果,尤为凸显“历时性”和“多样性”两大特征。

3.2.1 历时性

李大光(2008:60)认为, 中国的科普翻译应该分为3 个阶段: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西学东渐引发的科学翻译; 20 世纪最初的20 年到新中国成立, 由科学家社团通过刊物进行的翻译以及重大的科学事件引发的科学翻译热潮,其重大标志为《科学》杂志的创办和“中国科学社”社团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90 年代后的科普翻译热潮。考虑到语料收集的可行性,我们主要收集了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和90年代初到当代两阶段的语料,时间跨度约为100年,如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套最有影响力的英汉科普译著《科学大纲》(OutlineofScience)(李元 2006)、“吴大猷科普奖”七届获奖译作(2002-2014)、当代科普第一品牌《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等科普翻译文献。

3.2.2 多样性

从语料载体看,文本来自官方正式出版发行的科普书籍(如《中国科学技术史》、《时间简史》、《中华文明史话》)、期刊(如《英语世界》、《科技英语学习》、《中国翻译》、《上海翻译》)、报纸、网络等丰富的介质;从语料题材看,科普内容涵盖数学、天文、物理、医学、计算机、建筑等自然科学技术题材1;从译本对应看,部分科普作品甄选了大陆、香港、台湾的不同译本,或同一地域的多译本。Malmkjaer(1998)指出,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对应中保持“一对多”的平行语料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有利于译文文本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从译本体裁看,包括科普助学读物、图画本科普书、科学人文图书(如科技史等)、白领化的科普读物、高档科普画册(参见王洪波,2002);从内容深浅看,包括高级科普读物、中级科普读物、一般科普读物(参见郭建中,2005)。

3.3 语料加工

语料库建设的重点包括语料对齐、语料标注、术语抽取三个方面。1)语料对齐:对齐方式采用了句子对齐为主、段落对齐为辅的原则;2)语料标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进行源语、目标语、主题、作者(性别、国别)、译者(性别、年龄、专业背景、地域)、译本出版时间、读者、体裁、题材等元信息的标注;中期进行词性标注、以及句法、语义、隐喻等方面的人工标注。后期拟开发带有翻译策略赋码集标注插件的文本编辑器,对一定数量的分层抽样译本进行翻译策略标注。在此基础上,对可能会影响到翻译策略的潜在文本因素,如短语义项、句法句型、语用语篇、隐喻认知等实施人工标注;3)术语提取:我们先期开发了PhraseExt语块提取系统(参见熊秋平、管新潮 2011),结合语料库比较方法,以机助方式实现连续与非连续术语提取和释义信息识别的自动化,建设较为完善的科普双语术语数据库。

3.4 应用功能

集索引统计、多文本、多维度、多层次对比、多语料库对接(如与文学平行语料库、科技平行语料库、学习者科普平行语料库等)、科普翻译教材开发、双语科普词典编纂、软件开发等多功能为一体,提高语料库的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4.研究内容

在进行科普平行语料库研制的本体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拟开拓基于语言学和翻译学框架下的科普翻译本体研究,拓展术语学和翻译质量评估层面的科普翻译应用研究,着手系统化、专门化的科普翻译史研究,探究科普翻译教学与科普翻译实践。

4.1 翻译研究

4.1.1 翻译共性

宏观层面,考察词汇密度和变化度、句子长度和复杂度、结构容量、文本等值概率分析、标点数量、注释等,探讨科普翻译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发展规律;微观层面,挖掘词性构成及对齐数量、词簇、搭配与习语、语义韵、语篇语用、叙事结构、隐喻等译文的共性特征。尤其廓清科普文体与其他文体在翻译共性方面呈现出来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此外,放眼于语言体系的外部系统,从译者、历史背景、地域、读者期待、意识形态、认知心理等多级社会参数来探寻科普翻译共性、翻译过程、翻译活动的制约因素。

4.1.2 翻译策略

首先,对抽样译本词汇、句子、语篇、隐喻四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翻译策略分析;其次,考察翻译策略与文本因素(如搭配、句型、句法、隐喻等因素)的互动关系;再次,引入社会和历史的维度,以探求不同地域、历史背景、译者等非文本语境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翻译策略的演变规律,尤其关注“国际化”、“民族化”、“本地化”的文化张力博弈背景下“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动态运用,并讨论科普翻译规范和科普翻译原则,完善对科普翻译策略的系统建构。

4.1.3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是翻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聚焦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考察译者和作者、接受者、译本主题、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性别、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4.2 语言研究

4.2.1 语言变体

基于英语翻译文本和英语原创文本之间的对比,描写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音位词汇、语法句式、语篇语用等语言特点,解析中国英语与音译意译、归化异化、语义再生等翻译策略之间的互动,探讨如何搭建中国英语平台,塑造中国的科技文化身份;基于共时的汉语翻译文本或汉语原创文本之间的对比,多层面、多维度描写汉语的社会变体、地域变体和功能变体;基于历时的汉语翻译文本或汉语原创文本之间的对比,对汉语变化进行检测和监测。

4.2.2 语言对比

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已成为对比语言研究的新趋势(许余龙 2009)。本研究将基于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的海量语料,采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视角,从共时和历时的层面,描述并解释英汉两种语言的表层语言结构、中层表达方法、以及深层认知思维的异同(潘文国 2006),探讨语言对比的研究如何指导翻译实践。

4.2.3 语言接触

基于英语源语文本和汉语翻译文本之间,及汉语翻译文本和汉语原创文本之间的对比,从语言接触的理论视角探索翻译活动和语言变化之间的融合互动,分析翻译作为一种间接的语言接触诱发并推动汉语词汇、语义、句法、语用语篇层面的变异和变化,以及华语社区不同汉语译本间的接触共变。

4.3 术语学研究

科技术语是科普语篇进行叙述和描写的重要手段(杨信彰 2011)。科技术语的提取对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信息提取处理研究,以及了解科普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术语的翻译在科普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此,科技术语研究的切入角度包括:技术层面,双语术语库的建立可以实现对术语的查询、归类、对照、统计、维护更新等功能。语言层面,基于对比短语学的理论框架(卫乃兴 2011),分析双语术语在分布特征、构词理据、形式结构、功能关系、搭配句法、隐喻认知层面的异同,以及通用词汇和科技术语的转换机制。翻译层面,探讨术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国际化与民族化问题,以及两岸三地的共时差异和历时变迁、术语译名的规范化和本地化。同时,分析汉语科技术语的英译策略和原则,加快科技术语的国际化进程。

4.4 翻译质量评价

目前的翻译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文学文本,且集中在词汇、句子层面,语篇和语用层面尚未得到充分描述和分析。普遍趋势是“质化有余,量化不足”,而且参数设置、加权和赋值并非基于大型语料库 (何三宁 2011)。本项目实施基于统计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的“参数提取—模型构建—模型验证—模型优化”的研究路线,从影响科普翻译质量的多个潜在变量中抽取显著性的参数,构建一个更具信度和效度的科普翻译质量评价体系。

4.5 科普翻译史研究

“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许钧 2005:44)。因此,探索科普翻译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本研究拟以收集充分的科普翻译史料为尺度,以科普翻译发展脉络为纲,两岸三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和交汇为维,从跨时空、跨文化、计量学等多视角梳理每个科普翻译阶段具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译家、译事、译论、译技及其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以管窥科普翻译的发展动态;洞悉科普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创新和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域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阐述科普译作的引进对中国本土科普作品创作形式、方法、技巧、语言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4.6 科普翻译教学与实践

基于语料库的科普翻译研究成果为改进科普翻译教材,革新科普翻译教学方法,提供真实性、时效性的翻译文本资源,以及提高科普翻译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因此,搭建科普平行语料库教学平台是本研究的后续性工作。本平台拟实现带有翻译策略标记的专业译者语料库、学习者对应译文语料库、双语术语库之间的对接,语料加工、检索统计、授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利用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平台,检索统计的优势,掌握特定词语、结构的语义、语法及语用特征、翻译策略,进一步了解科普翻译的规律和特点。推进科普翻译教学的科学化取向。同时积极开发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网络式开放检索平台,向所有非商业目的的用户开放,用户即可以通过该检索系统获取所需语料并进行相关语言或翻译研究,亦或帮助译者理解和掌握科普翻译中的常用术语、惯用表达式、文章语气及典型的语篇结构(李德超、王克非 2010:47),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普平行语料库的使用率。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应用于科普翻译研究中来,采取跨时空、跨学科、多维度的立体分析思路,具体表现在:1)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结合:既有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共时层面的比较,又有对百年翻译发展脉络的钩沉;2)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的融合:既有对翻译文本全景式静态描写,又有对历时衍变和制约机制连续性动态阐释;3)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综合:既有宏观的科普翻译与文化格局的互动探讨,又有微观的翻译文本转换的考察。研究方法上除了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论,而且使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如历史语言学比较法(comparative historical linguistic method),分析科普翻译文本在语言本体上所体现的历时趋势和共时特征;社会语言学变项规则分析法(variable rule analysis)(Labov 1972),对制约科普翻译文体形成的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

6.结论

总之,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拓宽了科普翻译的研究空间和疆界,有利于完善科普翻译的理论构建,丰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同时,对语言学等理论的拓展与更新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尤其是翻译学与社会语言学联系起来的一次跨学科尝试。表现在语料库建设过程参考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在语料参数的选择上吸收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对语料分析的过程中借鉴了社会语言学的定量研究范式。这种跨学科的联姻为探究译本的语言特点和两岸三地的语言变体、双语者类型、语言接触、语言变化、语言规划之间的互动联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也希冀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建成能够为科普翻译教学与实践、教材编写、词典编撰、翻译质量评估解决资源瓶颈问题。丰富的双语语料不仅有助于迅捷准确地把西方科普作品引进到中国,而且对中国科普作品的英译提供借鉴,从而可以检验英语译文的用词是否地道,这无疑会助推中国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和科技成就“走出去”,提升国家的科技影响力。

此外,本研究也将极大地促进海内外科普翻译界的学术交流合作,共襄译事,对于整合两岸三地的科普文化,推动以“文化和谐论”为基础的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苏金智 2012)。本研究就科普文本平行语料库的搭建提出了构想,并就基于科普平行语料库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论证和分析。不可否认,语料库翻译学在科普翻译研究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开发、探讨和应用的领域。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重视,共同致力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理论、描述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Al-Hamly, M. & Farghal M. 2013. English reduced forms in Arabic scientific translation:A case study[J].JordanJournalofModernLanguagesandLiterature(1):1-18.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A].Baker, M. et al.Eds.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echer, V. 2009. The decline of damit in English-German Translations.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on source language interference[J].SKASEJournal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4):2-24.

Chen,W. 2006. Explicit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connectives in translated Chinese:A corpus-based study[D].Manchester, UK: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Chen, Y. 201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popular science translation: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ve shifts[A].Gabriel, G. N. et al.Eds.EmergingResearchinTranslationStudies:SelectedPapersoftheCETRAResearchSeminar2012[C].Belgium:KU Leuven. Doleelová, J. 2009. Culture and terminolo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non-fiction[D].Czech:Masaryk University.

Jiménez, F. S. 2012. Metadiscursive el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xts[A].Gea-Valor, M. et al.Eds.LinguisticandTranslationStudiesinScientificTranslation[C].Bern:Peter Lang.

Kranich, S. 2009. Epistemic modality in English popular scientific texts and their German translations[J].Trans-kom(1):26-41.

Labov, W. 1972.SociolinguisticPattern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Press.

Liao, M. H. 2010. Translating science into Chinese:An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J].TheJournalofSpecialisedTranslation(13):44-60.

Liao, M. H. 2011. Interaction in the genre of popular science:Writer, translator and reader[J].TheTranslator(2):349-368.

Malmkjaer, K. 1998.LinguisticsandtheLanguageofTransla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Matsira, M. 2007. Extracting terms from an English - Greek popular science parallel corpus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purpose[D].Birmingham: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erakchi, K. & Rogers M. 2013.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bound metaphors in the genre of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A corpus-based case study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 translated into Arabic[J].InterculturalPragmatics(2):341-372.

Papadoudi, D. 2010.Conceptual metaphor in English popular technology and Greek translation[D].Manchester, UK: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Shakas, H. 2009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of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Corpus study of the scientific American and its Arabic version[J].Ttrans-kom(1):42-62.

Thompson, G. & Thetela P. 1995. 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the management of interaction in written discourse[J].Text(1):103-127.

Zhu, C. & Wang H. 2011. A corpus-based,machine-aided mode of translator training:Clink notes and beyond[J].The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er(2):269-291.

陈浪, 2008, 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范武邱, 2012,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J], 《上海翻译》1:34-38。

方梦之,2005,科普与科幻翻译研究的开山之作——郭建中教授《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序[J],《上海翻译》(1):71-72。

郭建中,2005,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何三宁,2011,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J], 《中国翻译》(2):27-31。

李大光,2010,翻译:沟通中西科学文化的恒久渠道[J], 《科普研究》(1):60-66。

李德超、王克非,2010,标语翻译的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以上海世博会标语的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 (1):65-70。

李元,2006,伴我一生的科普巨著[N],《中华读书报》(3)。

廖七一,2006,翻译研究的趋势与中国译学的现代化[J],《中国外语》(2):6-7。

潘文国,2006,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J], 《外语与外语教学》(2):25-31。

苏金智,2012,文化和谐论与国家语言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28-35。

王克非,2012,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克非、熊文新,2011,汉英对应语料库的检索及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6):31-36。

王洪波,2002,科普图书:开疆拓土求发展[N],《中华读书报》(1)。

王振平,2006,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 《上海翻译》(2):35-38。

卫乃兴,2011,基于语料库的短语对比学研究[J],《外国语》(4):32-42。

熊秋平, 管新潮,2011,基于工作研究的语块提取系统PhrasExt软件设计[J], 《工业工程与管理》(1):114-117。

许钧,2005,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1):41-44。

许余龙,2009,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4):279-283。

杨惠中,1993,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110。

杨梅,白楠,2010,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调查—─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3-2009) [J], 《中国翻译》(6):46-50。

杨信彰,2011,英语科技语篇和科普语篇中的词汇语法[J], 《外语教学》(4):18-21。

张宝林,2013,关于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模式的再认识[J], 《世界汉语教学》(1):128-140。

(郭鸿杰: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周芹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管新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译审)

通讯地址: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岸三地英汉科普历时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研究”和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4BYY094、2012BYY001。本研究同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为:15YJA740069。

H03

A

2095-9645(2015)04-0038-06

2015-10-28

猜你喜欢

术语语料平行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再顶平行进口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