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5-03-18钟昆明,龙芝辉,曾诗岚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运行机制创新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钟昆明,龙芝辉,曾诗岚,马宇

(重庆科技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研究办公室, 重庆401331)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一种新型大学,必须立足于创新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围绕这类大学的主要特点进行系统设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技术研发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建立开放合作的治理结构,做好校内各个层面创新发展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运行机制;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简介:张其香(1978-),女,山东昌邑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2.004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也共同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引导一批有意愿的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把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其发展不能走传统大学的老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新路。目前,有意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并积极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一百余所高校,绝大多数是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它们如何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立足于创新发展

(一)创新是新型大学发展的动力

所谓创新发展,就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促发展,在创新中获得发展。每一种新型大学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来自创新的动力。洪堡理念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威斯康星思想催生了一批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水平大学,辛辛那提的创意造就了一批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而成功的大学,坚持学术创收而奇迹般崛起的华威大学让人们看到了“创业型大学”的希望,加州大学的分校模式为“巨型大学”提供了一个范式,促进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想法导致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与繁荣……这些例证都是理念上、宏观意义上的创新。

每一种类型大学的发展,每一所大学的成功,还离不开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创新,诸如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等诸多办学要素的创新。例如,哈佛大学在1637—1981年间经历了博雅教育课程体系→自由选修课程体系→“集中与分配”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体系共4次课程改革与创新[1,2],使其课程教学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引领世界潮流。同理,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型大学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也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目标。

(二)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不能照搬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国内外的经验、模式不能照搬,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先看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毕竟还是一种新型大学。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展了应用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技术本科大学等新型大学的探索、实践、研究、讨论。由于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宽泛,学界对应用型大学是不是一种新的大学类型还存在较大争议[3-6]。而应用科学大学一词来自对德国第二大类高校“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直译,根据其内涵又译作应用技术大学[7]。随着2013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的深化,应用技术大学名称已经被普遍采用,其内涵也基本达成共识,即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从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8-10]。技术本科大学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应用技术大学接近,被纳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范畴[10,11]。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还处于理论探讨与总结、国际经验借鉴和实践探索阶段,才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模仿照搬。同时,应用技术大学是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技术特色非常明显的大学,每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都应该根据自身服务的地域和行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长,走创新发展道路,不宜模仿照搬其他学校的办学和发展模式。过分的模仿照搬,必然再一次导致一大批高校发展趋同,这就违背了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施分类管理和进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初衷。

再看国外,德国、芬兰、荷兰、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比较成功,看似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了现成的模式,实则不然,至少有两个方面我们难以照搬:一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难以完全实现。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小,很多国家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相应地其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数、专业数就小,其办学规模与区域内产业的数量、规模和需求的匹配度高,而且有“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传统,所以较容易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我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大,目前有意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有一两万学生、三四十个专业,加上其他类型高校的竞争,总体规模超过了区域内企业的数量、规模和需求,难以实现全面的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以模仿。欧洲国家的教师聘用机制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而我国有意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其教师队伍动辄上千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要将这支队伍改造成数量和质量都满足需要的“双师型”队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应用技术大学,就是因为国外的经验、模式不能照搬,必须创造性地借鉴,办出我们的特色,同时不能降低水准。

二、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任务

(一)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去创新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必须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特点这一核心去进行,不能天马行空,否则就会脱离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轨迹。我国学界比较公认的办得比较成功的应用技术大学首推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也得到广泛的认可。调研资料表明①,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具备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办学模式上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上注重应用、服务需求,以工科、社会、经济、人文类等为主;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张面向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实践经验、工学结合;五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现场式教学,案例和项目来自生产实际;六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筛选理论深厚、实际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且大量聘用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七是在科研上主要依据企业需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发展,应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技术大学最重要的一种培养模式,但是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大学工学结合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已经衍生出“前校后厂”、校企联合集团教育、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虚拟与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场景式”实践教学平台、寒暑假实习等多种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毕竟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是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应用技术大学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去直面这一难题。

除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还应该重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突破。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高考和大学招生录取方式,侧重于从智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和筛选,这种方式排除了许多具备较高创造性的人才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本着对国家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对这些高创造性学生进行甄别、发掘和培养,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再者,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制度设计,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可分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校生(职业高中、中专、大专生)和社会生源三大类,他们的素质、能力和诉求有较大差别,因此应用技术大学还应该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上开拓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在技术教育、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上取得突破,力争成为区域(行业)的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当前,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制造”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专利夺走,我们只赚到小额加工费,不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国家的激烈竞争下优势减弱。反观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立国”的红利源源不断地为它们创造着巨大的利润,美国近几年来也逐渐回归高端制造业。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我们所说的技术已经不同往昔,高科技、集成化决定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教育、技术创新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应用技术大学就是要承担技术教育、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国家责任”,培养能够制造高端产品的一线工程师,能够提高产品利润的一线经济师,能够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的一线社会工作者,等等。应用技术大学还应该成为区域(行业)的技术积累、研发、创新、推广、服务中心。当然这也很难,富有挑战性,也正因为如此,应用技术大学尤需创新发展。

第三,应用技术大学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寻求突破。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干部是大学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只要把理念、制度设计好,把教师管理好,就能发展。其实不然,大学培养人才和技术研发创新绝不同于工厂制造产品。教学和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教师才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许多高校都曾模仿甚至照搬过一流大学的理念、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等,但是没见人才培养质量有大的起色,为什么?因为教师队伍跟不上。同时,也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成功的例子。原华中工学院②在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的领导下[12],从“文革”后期到80年代初期,通过青年教师脱产补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解决教师职称和政治待遇问题、寻求学术名家大家帮助、引进600多位外来人才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结果迅速成长为国内一流大学。但是如前所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难度较大。许多高校都采取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注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远未达到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所以,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三)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步骤

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发展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必须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否则可能会乱了阵脚。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创新发展的前期(1~3年)任务主要包括:清晰、明确、具体的办学理念的确定,面向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相应的内部治理方式和基本制度建设等。中期(3~5年)任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长期(5年以上)任务主要包括:学科建设,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区域(行业)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建设,大学特色与大学文化建设,国际化建设等。

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有一些任务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有一些目标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无论是学校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的热情。

三、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

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持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开放合作的大学治理结构、校内创新的协调与配合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其发展必须有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一般遵循这样一个流程:领导决策→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规划设计方案→分工分步实施→绩效评估→信息反馈→领导再决策→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方案修订→分工分步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有必要成立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所、发展规划处之类的机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进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创新,为领导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提供智力支持。而领导决策结果和理论创新成果应该及时转化为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制度、达成共识,才不至于因为人员变动而做大的调整甚至从头再来。在实施过程中,绩效评估、经验总结、方案修订都是必要的。显然,学校领导的认识和决策水平、政策研究水平等,将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谋定而后动”。

(二)建立开放合作的大学治理结构

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建立起开放合作的治理结构,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治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建设:一是建立学校、政府和行业企业领导等共同参与的董事会(理事会),消除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体制障碍。二是成立技术合作处、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中心等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让大学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及时投入人力物力以满足需求;让企业及时了解大学在工学结合、外聘教师等方面的需要,及时配合予以解决。三是建立行业企业专家、政府教育官员、学校教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监控与评价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共同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建设、质量评价、学术研究等工作。四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服务中心,推动行业(区域)的技术进步、技术积累、技术推广与服务。五是校企共建教育集团,实现教育教学、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与销售等诸方面的融合发展。

(三)创新发展工作的内部协调与配合

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发展包含四个层面:第一是领导层面的理念和政策创新,第二是管理部门和院系层面的运作方式创新,第三是教师层面的技术创新和教学工作创新,第四是学生层面的创新和创业。各个层面的创新要相互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发展。第一、第二层面的创新为第三、第四层面的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第四层面才是学校创新发展工作的核心。换句话说,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创新的重心是要调动教师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否则就会造成理念、政策、措施在管理层悬置,创新发展工作落不到实处。例如,许多高校都深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都会定期不定期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所以人才培养方案都做得漂亮,但并非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什么?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是由教务处和院系的管理人员、专家教授等制定的,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配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并不为广大教师理解或接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等均没有落到实处,人才培养工作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人才培养方案文本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一般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而其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等核心内容需要广大教师持续数年的努力才能变成现实。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去激励教师,没有耐心去推进这一过程,我们就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注释:

① 参见驻外使馆教育处课题组《欧洲应用科技大学调研报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3月编印。

② 华中工学院建校于1953年,1988年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与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建学院合并,改名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伍红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综述[J]. 现代大学教育,2005(1):40-44.

[2]李兴业. 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02-509.

[3]山子. “应用性教育,应用型大学”探索的意义和困境[J]. 当代教育论坛,2006(1):42-46.

[4]单鹰.“应用型大学”的定位需要挑明自身的职业教育范畴[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116-119.

[5]孙广勇. 追问“应用型大学”[J]. 职教通讯,2007(7):11-14.

[6]李素芹. 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3-17.

[7]徐琼星. 对 Fachhochschule 汉译的商榷[J]. 德语学习,2006(4):52-54.

[8]夏建国. 生态位视角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5):5-10.

[9]孟庆国. 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0):5-10.

[10]马陆亭.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11]孙琴,夏建国.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J]. 职教论坛,2014(13):39-42.

[12]梅世炎,胡伏秋. 一段难忘的历史——原华中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朱九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8-12.

(责任编辑蔡宗模)

Strategic Thinking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ZHONG Kunming, LONG Zhihui, ZENG Shilan, MA Yu

(Research office 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 new type of university in China, is developing now,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This type of university should be revolved arou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to design systematically, centering on the crucial points step by step. The reform and breakthrough should be taken in talent training mode, technical service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top-level desig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uild open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and make every level innovation coordinate and harmonious at campus.

Key words: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strategy

引用格式:张其香.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观念、定位与路径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5(2):17-21.

Citation format:ZHANG Qixiang. On the Conception, Positioning and Approaches for Buildi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2):17-21.

■ 应用技术大学专题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运行机制创新发展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