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与超越: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之互动——读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有感

2015-03-18万圆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凯勒战略规划乔治

适应与超越: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之互动
——读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有感

万圆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乔治·凯勒撰写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是一本倡导现代大学运用战略规划手段治校的代表著作,其中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的互动关系是贯穿全书的一条基本线索。办学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变化使得战略管理被大学主动引入以应对生存危机。聚焦外部办学环境是大学战略规划的基本特征之一,强调战略规划的着眼点在于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大学制定战略规划需要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关注环境变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市场取向、认识和趋势,以及竞争形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三个因素。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既可帮助大学从被动应付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和压力转变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还可帮助大学认清发展形势,超越环境制约,在环境变化中谋得发展。我国大学应该分析外部办学环境的具体影响,进而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抓住机遇获得发展。

关键词: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大学;战略规划;办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09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项目“浙江省高考加分政策研究” (KY322205020512038001)

作者简介:刘宁宁(1989-),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2.011

由美国高等教育知名学者和战略规划专家乔治·凯勒(George Keller)撰写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是一本倡导现代大学运用战略规划手段治校的代表著作。该书共有九章,第一至五章构成前半部分,通过大量院校案例,描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深切危机如何成为大学战略规划孕育而生的土壤,阐明为什么之前放任自主的学术管理方式不再适应时代和学校发展的要求,为什么现代大学的发展需要战略规划,从而解释大多数学校选择战略规划非自觉的、艰难的探索过程。第六至九章构成全书的后半部分,论述大学战略规划的本质内容及制定的原则和方法。作者从大学战略规划的本质不是什么谈起,再勾勒其具备的六大特征,进而提出大学战略规划应该由谁来制定、怎么制定、需要什么共同因素,以及校长、教授和管理者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阐述了实施战略管理的背景、缘由及策略,在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经别敦荣教授主译并出版后,该书得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学者的密切关注,推动了我国大学迈入科学、主动制定战略规划时代的进程。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的互动关系是贯穿该书的一条基本线索,大学战略规划的产生、制定与功能等都与办学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大学外部办学环境处于剧烈变革中,如何根据办学环境制定适宜本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各大学即将启动的“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一、孕育与聚焦:办学环境于大学战略规划的影响

(一)危机孕育生机:办学环境变化催生大学战略规划

过去,大学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主要依靠学者自治维持办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大学逐渐走出象牙塔,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学术组织日益庞大和复杂,传统的松散式管理使大学陷入危险境地。美国高教系统自19世纪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转变,从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危机时代,到1955—1974年的20年快速发展黄金时期,再到1980年之后的艰难衰退期,出现大学开支削减、财政紧缩、学校之间竞争程度加剧、课程与教学计划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学术和人口等方面急剧的变化,大学领导面临深切危机。大学传统的、谦逊的组织领导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光靠原有的教授治校和学术权利治校的固有传统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因此,许多大学纷纷寻求解决危机、获得生存的出路。危机亦是契机,高教新面临的严峻形势促使教育规划时代的诞生,学院和大学应当对各种激变进行明确的规划,构建一种更富有生机、对变革更具适应性的管理方式[1]29。管理科学和渐进论难以适应当时的要求,战略规划则是恰逢其时地为美国高等教育设计的。因为美国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认识到:它们必须像社会中其他多数组织那样管理自己;它们是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但并不是在组织世界之外生存。资金、市场、竞争对手和外部力量与传统、学术自由、对信念的忠诚和内部偏好同等重要[1]156。由此,最先由商业组织用以应付市场威胁与机遇的战略管理手段被渐进式引入大学管理中。因为“strategy”(战略)是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谋划如何打败敌人,制定战略就是把你自己的智慧、远见和意志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外力所掌控或陷入无序的关注[1]101。

(二)聚焦外部办学环境:大学战略规划的特征

在《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书中,作者指出,战略是聚焦于外部的,要求运用一种环境考察的方式。如同最优秀的军事人员一样,战略人员要研究人口形势是怎样变化的,经济与文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研究和教育的未来需求何在。如果大学了解大门之外的社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其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或者近期将会有什么变化,那么它就能通过内部恰当的杰出的教学和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1]1。战略规划不同于系统分析、渐进论、管理科学、长期规划以及凭经验办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六大特征上,包括主动性、外向性、竞争性、执行性、理性以及使命性。其中,外向性的特征表明战略规划的着眼点在于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 即战略规划意在为组织提供一种感知环境变化的手段,帮助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追求更优的质量。这被乔治·凯勒视为战略规划对组织决策的唯一的最重要的贡献。因为几十年来,美国大多数大学和学院是内向性的,办学目标的制定主要基于自身的宗教义务、传统、教师的愿望以及发展抱负等,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影响[1]67。例如美国一些大学几乎完全以各个系或院的意愿为基础制定招生计划,而不顾外部招生环境的变化,比如出生人口和适龄人口的统计数据、高中毕业率、人口移动方式或其他任何有关他们所在州或地区的人口数据(在美国超过85%的学生就读于距家200英里范围内的大学),从而导致许多州都建设了过多的高等教育设施,开办了太多的专业教育计划,导致大学与所在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相匹配[1]88。然而,外部世界对大学生存的影响越来越大,办学环境已经由依靠大学内部的愿望和资源生存的环境转为消费者市场和资源紧缺的环境。虽然多数大学的领导仍然高度重视教师个人的喜好和抱负,但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减弱了。机械生成模式正在被生物和谐模式所取代[1]194。因此,寻求战略的起点在于认清外部环境及需求,并对组织在发展环境中的位次或境地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三)趋势、市场与竞争:制定战略规划考虑的环境因素

战略分析的两个关键领域是组织自身与外部环境。对大学所服务的市场和可能的外部条件进行统计分析是制定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之一。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活力、人口变化、政治领导人和州高等教育理事会官员的喜好;包括电子工业、高中学业人口、能源开支、联邦政策、本地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如何,以及将怎样影响办学、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发展机遇;包括竞争对手以及它们怎样对学术发展前沿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出反应;包括市场各方面如何影响学校办学及其优劣势等等。[1]203以市场需求对大学办学的影响为例,市场带来了商学、工程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兽医专业的迅速发展,然而却使家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育学院以及英语系、社会学系、法语系和艺术史系等空了一半。市场把数百万成年人带入了大学,而大学却并不知道如何满足这些有经验的成年学生的需要。市场需要大量短期的、集约化的课程,但大学却开设了很多长期的、闲逸的课程。许多学院和大学仍然沿袭了旧的教学方式,仿佛大多数的学生都要当学者似的,殊不知,市场对教授的需求已经萎缩了[1]89。

归纳而言,外部环境分析需要关注环境变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市场取向、认识和趋势,以及竞争形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三个因素。在外部因素的环境趋势中,学校对环境考察的方法可以从5个方面的预测工作进行,分别为对计算机、电信、交通等发展趋势的技术预测,对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消费观等趋势的财政预测,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人口流动方式、成人教育等趋势的人口预测,对联邦政府教育政策、关于教育的法庭裁决、本州和本县的政治发展等趋势的政策及法律预测,以及对公共价值观、道德原则、生活方式、艺术等趋势的社会文化预测。在外部因素的市场取向、认识与趋势中,不仅要准确了解自己学校的优劣势,也要了解在人们心目中学校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学校在市场中的形象。在外部因素的竞争形势中,大学和学院应当建立一套竞争对手评价制度,包括收集年度报告、学生报纸、预算文本、校友杂志、招生资料、每周大事记、演讲、社会资料和其他公开的材料等。一旦充分掌握了与你竞争最密切的大学的相关信息,你就能谋划自己的竞争形势[1]213-214。在所有的外部考虑因素中,制定学术战略的关键是了解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并作出一个决策,即明确自己在竞争中希望努力实现的位置[1]215。

二、适应与超越:大学战略规划于办学环境的应对

现代大学因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而“磕磕碰碰”寻得战略规划作为管理手段,因为科学的战略规划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大学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谋得生存,还可以引领大学超越环境制约谋得长足发展。首先,制定战略规划可以帮助大学消除因被动迎接环境变化而带来的不适,从被动应付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和压力转变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自觉寻求适合生存的空间和竞争力。环境对大学发展提出了要求,但大学的现实发展并不总与环境相契合,甚至存在冲突之处。大学作为社会整体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其发展受制于环境。环境不可逆,个体却可以调整。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敏锐地审视大学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识别和评价超出大学自身控制能力的外部发展趋势和事件,可以使学校的前途与可预见的环境变化相协调、相一致,使学校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发展[2]。有了战略规划,大学发展就能摒弃那种被动地接受施舍的乞丐模式,形成积极主动的游侠骑士模式[1]193。

其次,制定战略规划可以帮助大学走出因难以认清发展形势而出现的迷茫,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难以把握和摇摆不定的被动局面转变为超越环境制约,在环境变化中获得发展契机的良好态势。战略规划不仅仅着眼于外部,更立足现实和基础,引领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大学新的学术生长点,不但要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在薄弱或空白领域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还要在社会新需要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大学的使命在于服务社会,社会发展对大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的过程中,大学也就实现了自身的发展[3]。卫斯理大学、哈特福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实施战略管理可以成功帮助大学渡过生存危机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卫斯理大学的案例中,校长坎贝尔采取渐进式的策略花费十年时间引入战略管理,以扭转学校的财政危机。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通过高额学费和巨额的联邦贷款,将办学成本转移给了学生及其家庭。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向教师,并向教师、学生和全体职工推行完全开放政策。借助精明的财务经营和计算机管理,卫斯理大学成为有效应对里根总统削减学生资助和贷款政策的第一所大学。因此,大学必须主动设计一个既能够生存于当前环境之中又能超越当下、瞄准未来的战略规划方案,以使学校获得科学、健康、可持续的长足发展。

三、对我国大学制定战略规划的启示

研读乔治·凯勒关于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互动关系的观点,不难明白虽然环境变化是不可控的,但战略规划是可以选择的。通过战略规划手段,高校不仅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跳出环境制约谋划未来,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大学处于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办学环境中,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正在形成,大数据时代、慕课时代等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生存变得更为艰难但亦更富机遇。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我国大学必须要注重战略规划的作用,主动、自发地利用战略管理来谋划未来发展。在形成战略规划意识之后,学校应对办学环境进行系统、具体地分析,从外部环境中寻找自身发展的定位和空间。

一般而言,影响我国大学发展的办学环境包括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环境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的生态环境,即除大学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法制、科技等均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都对大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社会环境中,决定高教系统管理方式的政治环境、决定大学财政水平和服务市场的经济环境、决定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地理环境,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更为显性和直接。就政治环境而言,我国为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对高教系统的管理方式为中央集权制领导,虽然地方政府参与分权与合作,但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的教育部仍然有实质的掌控权,大学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则较为有限。就经济环境而言,国家、社会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政府、产业/企业、慈善团体/个人等对高教的投入或资助水平,也决定着人们对高教的消费水平和选择偏好,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往往导致人们选择就业前景好的学校和专业就读,从而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倾向。就地理环境而言,在高教市场划分日益精细化和区域化的今天,大学所处地区经济是否发达,地方市场对高教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是否旺盛,地方政府对大学的发展是否重视,都明显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水平。相较而言,影响大学学生规模的人口环境,决定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科技环境,以及其他相关环境,如文化环境、法制环境等,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则更为隐性和间接。以人口环境为例,人口出生率和适龄人口数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中学业人口和毕业率则制约着大学能够入学的人数,而一个国家的人口总规模也影响着大学生规模。同时,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发展,中老年人亦日渐成为大学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一所具体的大学而言,其学生规模主要还是取决于办学质量,人口环境只是宏观背景。又如科技环境、信息化技术的革新对高教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教领域发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诸多变化皆由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网络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慕课、大数据时代等均是信息技术革新的“产物”。除教学和研究外,大学的管理及校园生活方式亦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广泛推行的智慧校园建设便是最好的佐证。但是,信息技术的功能更多是作为推动大学内部具体行为发展的工具,而非影响大学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的生态环境主要指作为整体存在的高教系统所面临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高教系统所处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主权日益扩大,资源仍然紧缺,竞争日益激烈,重视提高质量,谋求个性发展。在办学自主权上,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等管理部门向大学下放管理权力的信号已经发出,下放本科专业设置权、教授和副教授评审权、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等放权步伐已经迈开,虽然大学要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主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自主权的日益扩大亦是不争的事实。在资源配置上,我国仍然处于高教资源不充足、高教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高教资源尤其稀缺的阶段。据统计,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788所[4]。这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速度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仍不相称,与国外发达国家高教资源相比,仍然显得很不充足,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同时,由于历史、政策导向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教资源呈现区域失衡的状态。就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而言,比较2013年的数据,拥有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共130所高校;拥有高校数量最少的西藏自治区则仅有6所高校,青海省也只有8所高校①,差距之大不得不引起重视。我国的优质高教资源更为稀缺,以2013年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我国进入前200名的高校仅有5所,分别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且都位于151~200名之间,没有1所学校进入前100名之列②。在办学竞争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各种资源,包括人才和资金等异常紧缺。为了生存与发展,大学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参与竞争,才能获得办学所需的资源[5]15。同时,随着国际化态势加剧,我国的高教市场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国外大学对我国的生源市场“虎视眈眈”,正通过各种策略来竞争生源,特别是优秀生源,我们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同样被置于国际视域下进行比较,大学之间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在办学质量上,我国高教的发展任务已由扩大规模转向全面提高质量。只有以质量立校,大学的发展才能健康、优质、可持续;只有提高质量,大学才有竞争的资本。全面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各类高校发展的共识。在个性发展上,我国两千多所高校,不可能继续维持“千校一面”的局面。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培养自己的个性,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道路[5]15。

四、结语

以上所谈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属于我国大学发展面临的一般的、或者说共同的环境。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而言,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国家建设创新强国的需要和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主导着该类大学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但对行业划转地方院校来说,地方需求和行业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分析对学校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从而科学制定适宜的战略规划。

注释:

①数据源自: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截至2013年6月21日)[EB/OL].[2014-07-3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306/153565.htm.

②数据源自: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EB/OL].[2014-07-30].http://www.shanghairanking.cn/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3/China.htmlJHJ.

参考文献:

[1]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 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智英.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4.

[3]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8):36-39.

[4]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5]别敦荣.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2):13-19.

(责任编辑吴朝平)

Adaptation and Transcendenc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Strategy

and School-runn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Reading the Book “AcademicStrategy:TheManagementRevolutioninAmericanHigherEducation”

WAN Y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Academic Strategy: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written by George Keller is a representative book prompting using strategy management in moder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One basic clue throughout the book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strategy and school-runn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school-running environment changing from close to open, universities have adopted strategy management actively in order to deal with survival crisis. Being focused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one of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strategy management, which emphasizes coordinating school and cha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being the key point. To make a strategy plan, the 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which focuses on three facto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developing tendency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orientation and tendency of market, an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competition situation. By making a scientific strategy plan, universities can adapt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positively to get survived instead of dealing with intense competi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negatively. What’s more, universities can realize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go beyond the restriction of environment, hence achieving long-term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analyze the specific influenc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n to make proper strategy plan to seize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and gaining bright future.

Key words:George Keller;AcademicStrategy:TheManagementRevolutioninAmericanHigherEducation; universities; academic strategy; school-running environment

张志霞(1990-),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法理学研究。

引用格式:刘宁宁,张志霞.浙江省高考加分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金华地区4所高中的调查[J].重庆高教研究,2015(2):56-63,74.

Citation format:LIU Ningning, ZHANG Zhixia.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olicy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Four High Schools in Jinhua Area[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2):56-63,74.

■ 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凯勒战略规划乔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吓人的成绩单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游乐场(上)
论油气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
乔治和他的斧子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