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观念、定位与路径研究

2015-03-18张其香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观念定位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观念、定位与路径研究

张其香1,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 北京海淀100091; 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山东青岛266041)

摘要: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主体是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的决策者必须明确观念,认识到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大势所趋,需要综合把握需求空间、竞争空间、服务空间和潜在优势等基本要素,对应用技术大学进行正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系统的思想、战略的思维和工程的方法,全面、有序地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观念;定位;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0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作者简介:尹宁伟(1975-),男,湖南新宁人,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2.005

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欧洲应用型大学的经验部署和推进的新型教育形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被称为战后德国工业和经济重新崛起的“秘密武器”,当前我国也将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上升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1]。2013年1月,教育部部署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旨在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但是国家仅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政策框架,建设的主体则在高校,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高校的探索和创新。作为“舶来品”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否在我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建设高校能否明确建设观念,能否对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及能否采取科学的建设路径。

一、明确的观念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先导

与欧洲国家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基础不同,我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走出传统高贵的“象牙塔”、转向传统上被视为“低档次”的职业教育,对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过艰苦努力才刚刚进入“象牙塔”圈子的高校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观念冲击。当前,对于普通高校的决策者来说,必须认识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大势所趋,是机遇所在。我国的普通本科高校的主体是地方本科高校和新建本科高校,在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思路的影响下,这些高校走的是学术型大学的发展道路。《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3]。 如果仍循着学术型高校的方向发展, 这些高校势必面临生存危机,一些专家学者也不断发出有关高校倒闭的预言。满足社会需要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可以看出,国家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方向是坚决的、明确的,是不可能反复的。在此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树立必须要转且必须要转好的观念,把国家的政策用好用足,用到实处,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之路。

二、准确的定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前提

“定位”一词最初主要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营销的概念。定位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创造,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教领域的新生事物。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源于欧洲应用科技大学所价值创造力,所以国家的必然目的在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价值创造。从高校自身而言,作为新生事物的应用技术大学只有具备竞争的优势,才能在我国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格局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无论为满足国家的需求还是实现自身的发展,准确的定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前提。根据“定位理论”,定位的基础是对自身产品和对手产品的深入分析和对消费者的准确判断,三面交叉分析法是市场定位中的常用方法。“三面”是指项目“我”所能(达到)、整体(或区域)市场所需(空白)、市场竞争者所弱(不足)三个市场状态面。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寻求这三面的交叉地带即是市场定位的基础[4]。借用定位理论的方法,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必须深刻把握以下基本要素:需求空间、竞争空间、服务空间和潜在优势。

(一)需求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首先要明确市场所需,也就是我国教育格局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空白之处。当今世界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提出了自主创新、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目标。但现状是我国的企业普遍大而不强,一些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同时,刚刚起步的先进制造业缺乏高技能人才支撑,面临着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难求的问题[5]。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紧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却充斥着创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热潮,普通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偏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跟风热门学科专业,忽视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应用技术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类大学能够准确把握产业脉搏,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服务区域、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上。

(二)竞争空间

竞争空间,也就是在我国的教育格局中,作为新生事物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必须与哪些类型的教育机构错位发展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应用技术大学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作为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竞争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作为技术教育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又与职业院校竞争职业技术领域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既要区别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又要区别于职业院校。研究型大学在服务功能上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科研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及研究能力的人才;而职业院校在功能上则以教学为主,培养具备较强技术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按照知识的转化过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形成具体的操作技术,还需要经过技术开发的过程,才能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这类人才是实现知识转化、创造经济价值的桥梁。但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而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虽然掌握操作技能,但理论基础薄弱,两者都无法满足企业一线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的需要。这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竞争空间。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如果应用技术大学能够在功能上满足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的需要,那么应用技术大学必然会赢得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因此,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应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服务空间

服务空间,即消费者定位,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是借鉴欧洲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来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其能适应和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专业设置也与当地的人文、地理、产业结构密切联系[6]。立足区域,密切联系社会需求,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与工业企业和研究中心紧密结合,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是区域性的学科教研中心、研发中心、技术转化中心[7]。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和人才支持的情况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先天使命,立足区域,与区域经济共生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价值所在。

(四)潜在优势

与欧洲国家不同,我国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思路是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因此,在我国的语境下,应用技术大学的潜在优势是建立在普通本科院校现状的基础之上。普通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由原来的高职高专升格而来。无论是地方普通高校还是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他们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举办的,与地方行业、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自然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了解。此外,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新建高校,在经过几轮的教学评价或评估验收后,学校都具备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在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应充分挖掘普通本科高校原有的潜力,发挥他们的区域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找准方向,凝练特色。

综合分析以上要素,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技术应用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分析的共词。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应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的一线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

三、科学的路径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保障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进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不是简单的增减学科专业,而是涉及理念、职能、师资和保障条件等全方位的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必须采取科学的路径,引入系统的思想、战略的思维和工程的方法,把办学转型视作一项总体工程,科学筹划各项子工程,采用纲举目张、溯源引流之策略,全面、有序地完成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建设。

(一)把握转型建设的顶层设计之“纲”

从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顶层设计则是关系全局、维系总体工程的“纲”,转型高校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做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

战略是指组织为谋求长远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长期性的资源统筹规划与行动的系统安排。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组织使命、描绘发展愿景、制订中长期发展目标、选择战略路径与行动策略、优化配置组织的关键资源、统筹推动组织开展战略行动等,可以概括为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行动[8]。对于转型高校而言,从战略的角度、运用工程的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应聚焦于如何科学规划转型总体目标和设计转型工程。转型总体目标主要解决使命、愿景、目标、路径等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方面的内容,应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思路等。普通高校应立足国家推动办学转型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应用技术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自身已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科学确立转型总体目标。而转型工程设计主要解决行动策略、资源配置、统筹推进等战略行动方面的内容,包括规划转型的工程体系,设计转型子工程的内容、任务、实施流程和建设目标等,全面统筹办学转型的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各要素。转型工程设计应聚焦关键问题,深刻把握制约高校转型的核心问题并将其作为转型子工程的任务目标。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办应用型大学,有三个重大问题绕不过去:第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第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使其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9]。在进行转型工程设计时,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合理分解和科学设计子工程的建设目标和行动内容,牢牢把握转型建设的正确方向。

进行战略规划应建立战略规划组织与流程制度。对于转型高校而言,首先,院校的管理者必须建立战略思维,以高校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办学转型的顶层设计。其次,为保障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精干的专业团队和流程制度,应邀请地方政府、产业组织、企业组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战略规划专业人员等外部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等转型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绝不能仅由高校管理者拍脑袋完成。

(二)铺张转型建设的工程之“目”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顶层设计是纲,各转型子工程则是目。顶层设计规划的是转型建设的方向和转型工程的蓝图,而把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则是如何铺张转型之“目”、有效推进各项子工程建设。

转型总体工程的落实本质上是转型高校的集体行动,应该遵从集体行动的逻辑。落实各项转型子工程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实践,必须全员投入、全力参与,具有“集体性”和“行动性”的特征。有效的资源动员是发动集体行动的引擎。如果转型工程得不到教职员工等行动者的认同,那么推进各项子工程的集体行动就难以达成。此外,集体行动中往往存在机会主义、搭便车等行为,还需要提供有效的制度激励。因此,基于集体行动和制度有效性的理论,为推进各项转型子工程的开展,转型高校必须从制度、组织和文化层面构建支持路径。在制度层面,应建立有效的资源动员、行动激励制度,为各项子工程的集体行动提供所需的治理保障;在组织层面,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为开展资源动员和行动激励提供组织支持;在文化层面,通过营造转型的校园文化,培育教职员工的集体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等,为转型工程集体行动的生成提供情感支持。

(三)开掘应用技术教育的师资之“源”

无论是中国的实践还是国外的经验都表明,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育应用技术人才的“源头”,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关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建设经验是制定专门的师资标准、严把入职关和建立完善的教师发展制度。这对于指导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普通高校的基础上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师资基础。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塑造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应该注意协调好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打造“双师型”的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经历都提出了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双师型”教师应该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教学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应用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在经历上,“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经历和一线专业技术经历。应该说,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新建高校,在经过前些年的建设发展之后,整体师资的知识、能力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专业理论和教学知识、能力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专业技术知识不够、技术实践能力不强和一线专业经历不足。对于转型高校而言,当前急需的是改善师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经历,补齐“不够、不强、不足”的短板,提高师资对应用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对此,转型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超常规创新举措。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试点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10]。但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建设不能囿于当前急需,仅仅满足于适应办学需要,还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塑造一支能全面支撑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经历复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只有用制度才能构筑起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框架。对此,转型高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以建设具有鲜明的应用技术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制度,包括教师聘用制度、教师发展制度以及教师评价、晋升制度等。

(四)引活应用技术教育的产业之 “流”

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产学合作、吸引大中型企业参与办学被视为实现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根本[9]。从长远来看,国家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是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是必然的受益者。但在当前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还是实训保障,更多的还是需要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当前高校和企业处于一种不对等的资源依赖关系中,从而导致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不高,产学合作关系比较松散。因此,转型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吸引企业的参与、开展产学的深度合作。对此,普通高校应该主动作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对于组织生存的重要性;组织内部或外部特定群体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特定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11]。对于转型高校而言,吸引企业参与、深化产学合作的关键就是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这首先要求转型高校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或方面的活动与需求,努力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转型高校还应建立有效的合作与服务机制。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转型高校应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让合作企业享受到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红利。此外,转型高校还应打造自身的服务特色。当前大部分转型高校尚未形成满足企业需求、特色鲜明的服务能力,而企业却拥有较多的替代性资源,这必然导致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因此,转型高校应在加强与区域产业、企业联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方面做文章、想办法,密切结合区域产业、企业的需求,尽快形成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诸方面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3):72-75.

[2]吴涛.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2014-10-0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6/5887245.shtml.

[3]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10.

[4]月蝶影.项目定位[EB/OL].[2014-10-02]. http:// baike.baidu.com/view/ 1329135.htm?fr=aladdin.

[5]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N]. 福建日报,2013-11-25(11).

[6]张有龙.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8-59.

[7]魏银霞,彭英.英德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评论,2011(6):151-153.

[8]谢凌凌.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构建运行与评价[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9]邹广严.准确定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N]. 光明日报, 2014-06-03(14).

[10]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以河南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为例[EB/OL]. [2014-04-14].http://www.qstheory.cn/kj/jysj/201404/t20140414_339847.htm.

[11]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6-119.

(责任编辑杨慷慨)

On the Conception, Positioning and Approaches for Buildi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ZHANG Qixiang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Haidian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The principal part for building th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 lie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ly, policymak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uild a clear conception that it is a trend to construct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Secondly, a proper positioning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demand space, competition space, service space,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so on; Based on these elements,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ly and orderly.

Key words: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conception; positioning; approaches

引用格式:尹宁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重庆高教研究,2015(2):22-27.

Citation format:YIN Ningwei.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and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2):22-27.

■ 应用技术大学专题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观念定位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健康观念治疗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