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记急救护理课堂教学改革

2015-03-18杨旭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角笔者护理人员

杨旭红

(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记急救护理课堂教学改革

杨旭红

(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体验式教学、培养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发挥创造性以及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6个方面阐述有关“以学生为中心”的急救护理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主角”;急救护理;教学改革

急救护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很多常用急救技术,单靠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兴趣,导致课堂纪律难以保证,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纪律,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到一起,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这样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缺乏急救意识,根本无法胜任急救护理工作。因此,笔者作为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89、90、91、92班的急救护理任课教师,结合中职类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初步尝试了急救护理课堂教学改革,现将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1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按部就班地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教师讲,学生听和记,课堂上学生开小差、睡觉等现象频频发生,屡禁不止。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开始尝试以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危重症病房的管理与护理中,首先在上课前就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任务1:让学生查阅课本、相关参考书或利用网络资源找出危重症病房与普通病房的不同之处。任务2:这样的病房该收治怎样的患者?任务3:针对这些患者,如何利用危重症病房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监测和护理?任务布置后,及时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通过要求学生主动回答和被动点名回答的方式进行,学生回答得不全面,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并适时给予学生适当评价。同时,学生准备的文字材料要当堂上交,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平时成绩。

2 进行小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上难免有些孤傲,不愿意与人合作,而合作精神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1]。在与很多实习或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交谈后发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实际应用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要面对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一个人虽然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把自己的能力与别人的能力结合起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解决威胁患者健康甚至生命的问题,成功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更好地履行护理人员的职责。

学会合作,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不是朝夕之事,因此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对其进行培养。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组内成员自行分工,完成每次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检验任务完成情况时,随机选择一位组员代表小组发言,小组内成员可以做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则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打分,并将其作为该小组所有成员的一次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之间就会自觉相互督促、相互帮助,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3 增加实训课时,进行体验式教学

在急救护理教学中,难免要涉及很多的护理操作,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同时,在实训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根据病例交替扮演患者,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例如,在学习患者转运内容时,有一项操作是三人搬运法,讲解完搬运要点和流程后,请3位学生将一个模拟人用平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学生搬运前未与模型人做任何沟通,很轻松地把他从病床“放在”了平车上,也没有盖上被子就开始转运。接下来,笔者请一位学生扮演卧床患者,再由上次3位学生按照上述流程重新搬运,并提出3个思考问题:这样的操作流程是否合理?患者有无不适?如何改进?负责搬运的学生感觉搬运真人要比模型人费力得多,而作为“患者”的学生也说出了他的感受:(1)不清楚自己会去哪,想拒绝被搬运;(2)害怕搬运过程中掉在地上,却不知如何配合;(3)在平车运送过程中,因为没有盖被子,感觉很冷。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再找到解决办法。

4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

急救意识是广大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意识,不是从事急诊专业和危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所特有的。它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细节中,意味着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时刻保持警惕。当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护理人员能立刻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整个抢救过程要求护理人员思想上沉着、冷静,行动上快速、准确。因此,课堂上笔者经常会给学生制造一些“意外情况”,考查学生的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例如在学习担架搬运法时,课本上一般都是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转移。但如果是一位俯卧位受伤的患者该如何处理呢?因此,笔者在以仰卧位受伤患者为例讲解和示教完搬运要点和流程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转运一位俯卧位受伤的患者。对学生提出思考问题:(1)在不知道病情的情况下,能否随便改变患者的体位?(2)如何用正确方法改变患者体位?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首先快速对患者进行了简单查体,排除了禁忌证,然后采用正确的方法将患者由俯卧位改为仰卧位(重点是保护颈部,旋转身体时呈轴线,注意头部、手脚的位置变换),再进行转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注意到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为“患者”盖被子。

5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理化因素造成的损伤”这一内容时,笔者提前将学生随机分成三大组,然后布置任务:每组以情景剧的方式分别表演中暑、溺水和触电的救护,每个情景剧中要涉及相关的知识点。正式上课时,一组学生表演的同时其他两组的学生代表和笔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打分,表演结束后由笔者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其中,90班的表现让笔者至今难忘。表演“触电”的学生小组将事件拟订发生在“幸福工厂”。在某一天平凡的工作中,因线路异常造成了一位“工人”触电,另一位“工友”出手相救却也被电倒,庆幸的是伤得不重。第三位“工友”理智地关闭电闸,同时用干木棍挑离了断的电线,成功解救了两位触电“工友”,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两位“工友”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学生还利用旧报纸亲手制作了安全帽、电闸箱、输液架、除颤仪等道具。整个情景剧不仅呈现了触电患者的救护和注意事项,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6 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扭转“一考定命运”

为了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平时不学习,只做考前突击”等不良现象,笔者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构成重新进行了比例划分:满分100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所有的平时成绩取平均值占30%,考勤占10%,作业占10%。这样不仅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而且注重出勤和作业。

[1]卞玲玲,霍小鹏.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2):52-53.

[2]刘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思考[J].2012(5):1-2.

G420

A

1671-1246(2015)02-0058-02

猜你喜欢

主角笔者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传播平凡百姓正能量: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典型报道的实践探索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