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3-17寇庆男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寇庆男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在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本存量积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院校“扩招”政策,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规模再一次扩大,然而近些年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严重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我们有必要剖析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投资者、高校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投资

作者简介:寇庆男,在读硕士,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001-3

中图分类号:G640

作者简介:仲杉,硕士,助教,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党的先进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大群体事件围观者参与冲突的价值因素研究”(13YJA710025);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化解社会‘无直接利益冲突’对策研究”(11ZZC006);江苏省“青蓝工程”研究项目和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习仲勋统战思想研究”(CXLX11-0898);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课题“习仲勋统战思想与高校统战工作研究”(13LLSJ17)。

一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首先把人力当成资本来看待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认为资本不仅包括机器设备,而且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1]要想获得这种才能必须经过教育。马歇尔进一步丰富了该观点,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具有可替代性,教育作为一种国家投资,具有经济价值。直到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什尔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然而真正赋予人力资本理论内涵,并使其成为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却是舒尔茨。舒尔茨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人的质量,即人力资本存量。人们可以通过正规教育、在职教育、医疗保健、人口迁徙等投资手段,来获取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分析得出美国在1929-1957年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有23%来自教育投资。加里·贝克尔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高等教育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回报率中拥有极大的贡献。

可见,上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都强调了学习和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肯定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率先扩大教育的预算投入比例,兴办教育事业。美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在几十年中占GDP的比例都保持在7%左右,近几年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为19,000多美元,而日本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8.1%。[2]在民间,家庭投资教育的热情高涨,大学入学率和毕业率明显提升。高等教育投资不仅提高了发达国家的人口素质,而且引发了数次科技革命浪潮,从而确立了欧美老牌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的领先地位。

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和发达国家成功先例的激励下,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大量增加生均经费投入,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大幅增加。我国在1999年还实行了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33万多人增加到2010年的575万多人,截至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2,536.5647万人。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扩大了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却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和作用发挥。

1.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人才供给与就业岗位需求有数量上的矛盾,也有结构上的矛盾。从数量看,人力资本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创造价值的前提是人们必须从事劳动,也就是就业,然而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的供给数量有限,造成大量人力资本浪费。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699万人,占到2013年新增就业岗位数(1,310万)的一半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从质量上看,专业设置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必须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虽然是递增的,但前提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技能和知识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方针的影响,我国热门专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2013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最大的职业前两位是销售代表(医疗用品)、法律职员,而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高的本科专业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建筑学和职业规划,热门专业金融却不在其列。[3]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这种情况导致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企业招不到理想的人才。可见,如果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向错位,那么投资就不会有回报。

2.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略实习硬件的物质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必须与物质资本结合使用才会发挥其最大功效。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使用新的物质资本和知识技能,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变化的适应要求;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削减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映到到人力资本投资上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高等院校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实习环节,尤其是缺乏实习设备采购更新和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场地和实习设备的购买与建设属于物质资本投资的范畴,对其忽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方式是教育,教育理应包含所学知识的应用技能。《新京报》曾向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发放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学生认为是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就业不顺,由此可见,我国高等院校急需加强对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依托的技能培训环境的建设。

3.“以学历论才”的盛行和其他领域投资的减少。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而是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给人们贴上不同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信息,即具有高学历或者名校文凭的毕业生能力比低学历和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更强,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唯学历和文凭识人才的风气,高层次学历和名校文凭成为一些企业鉴别人才的唯一标准。这种极端的人才评价机制一方面使有些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即使应聘岗位只需低学历资格就可胜任;另一方面,人为地提高了很多优秀和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入职门槛,导致许多人怀才不遇。两种情况都加剧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成为当今社会就业和离职问题的成因之一。

另外,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投资,还带有消费的性质。中国高等教育年均学费(取一、二和三本的平均值)大概在7,166元左右,这里不包括一些特殊专业学费偏高的因素。2011年,除去食品消费支出的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为4,158元,城镇居民为13,893元。[4]可见,高等教育学费占据城镇居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远远超过农村家庭的收入。相对偏高的高等教育投入导致每个家庭的其他消费项目支出的减少。消费市场的萎靡使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受到影响,企业进而减少了用工需求,就业岗位数量的削减和工资薪酬的降低反过来会影响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高等教育投资成本的挤出效应明显。

4.高等教育投资者缺乏理性的投资风险分析。

任何理论需要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能够成立,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投资个体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完备。但在实际情况下,投资决策者只能达到有限理性,而且所面对的市场信息是不完备的。除此之外,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产权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与投资主体的状况关系更加紧密,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使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可能性增加,即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增加。任何一种投资都会有风险,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而且受高等教育者面临风险的种类也不一样,具体有过度教育风险、就业风险和预期收益风险。过度教育风险是指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程度超出了实际需要,它是人才高消费和知识性失业的深层次原因。[5]就业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教育和职业不匹配等风险。[6]就业风险延缓了毕业生获取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的时间,增加投资风险。预期收益风险是指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不一致,或者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质量低于的风险。由于高等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和间接性、个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高等教育投资者缺乏对投资风险的理性分析和规避风险的必要手段。

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建议

1.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者的角度。

第一,投资者应在高等教育投资之前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提高投资风险意识。由于高等教育投资者的经济条件和心理素质各有差异,他们对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规避型。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崇尚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风险中立型投资者会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确定投资决策;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宁愿获得低回报也要选择低风险的投资项目。高等教育投资者在明确自身的风险偏好类型的前提下,广泛收集院校和专业信息,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道路,不盲目攀比,把教育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

第二,高等教育投资者在校期间需要努力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面对不确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大学生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才能够降低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和增加投资回报。值得在校大学生注意的是,除了积累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行业的知识,既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未来就业工作的可选择性,降低失业风险。

2.从高等院校的角度。

第一,高等院校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选定所学专业,缩小其毕业后就业的职业选择范围,再加上每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同,毕业生无疑面临着一定的就业风险。由于学生在读期间改变专业的难度很大,又无形地加剧毕业生的就业风险程度。因此,高等院校有责任调整专业的设置,使其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致,并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及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高等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深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第二,高等院校要加强教学设备更新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建设资金的束缚,一些高等院校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却忽略了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场所的建设工作,从而导致毕业的学生缺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不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因此,高等院校应转变“重文轻武”观念,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尤其是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加快实习基地建设,使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第三,高等院校应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强化师资力量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测体制,用制度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及时了解教学动态,获取质量反馈信息,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使高校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调适的机制;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在高校各项教学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教师在人力资源中占据主体位置,教师能力素质和水平发挥直接左右着教育质量的好坏。高校应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导地位,给予教师足够的发挥空间,提升教师待遇水平和畅通职业晋升通道,采取奖惩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除此之外,高等院校仍需注意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档案信息采集、毕业生回访等方面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帮助。

3.从政府的角度。

第一,政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完善高等教育奖学助学等救助制度。201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4.30%,[7]连续两年超过国际通行的4%标准。但是对高等院校的生均投入却下降,2013年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较去年下降近776元,降幅近4.8%;生均公用经费同比下降超过1,140元,降幅高达12.62%,与生均投入形成对比的是入学人数的逐年增加。政府投入的减少导致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相对增大而减少其他领域的消费,不利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营。政府应把握住历年全国高校入学新生人数增长规律,及时调整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预算比例,同时鼓励社会慈善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捐资助学的行动中来,丰富和完善奖学助学资金管理制度。同时,教育部门要对助学金、奖学金申请资格实行严格审查,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拨付给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政府应及时采取政策消除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人为障碍,引导企业形成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不可否认,一些高、尖、精工作确实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胜任,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受一些企业的青睐。“唯高学历论人才”的人为就业障碍,不仅使企业在录用员工上面临着风险,而且阻碍了一些确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的就业通道。政府一方面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消除不合理的就业人为障碍,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和顺畅的就业晋升渠道。

随着时代和经济结构形态的发展,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渐渐降低,而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强劲动力。从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可知,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比非高等教育投资具有更高的回报率,而且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对毕业生就业率具有促进作用,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同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高等教育投资仍是国家、高校和个人(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首选。在我国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目标的大环境下,个人、高校和政府亟需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相应问责和激励机制,转变高等教育投资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做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和质量的双重优化,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朱自锋.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88.

[2]曲大成,杜会杰. 试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7(4):93-96.

[3]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刘畅,袁伦渠.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投入产出比低的原因[J].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2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2.

[5]张文捷.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与对策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1).

[6]朱美峰.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个人投资风险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库,2008.

[7]教育局,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 教财(2014)2号.

Problems Analysi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ory

Kou Qingn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Yanan University, Yan’an,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As a mod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higher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torage of human capital. With the implement of enlargement of admission to university policy in 1997,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extended. But there arise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impede the progress of higher education severe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aspects of individual investor, college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human capital;higher education;investment

Class No.:G64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