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2015-03-17朱松节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朱松节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把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按照精选主题、合作探究、汇报答疑、点评总结等步骤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和正确引导负面社会热点等一些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007-4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董正平,硕士,助教,四川理工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方向:思政,人文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4SB0098)。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把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的新尝试。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建立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

1.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既有突发性、群体性、给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负面事件,也有反映时代主题、凸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正面的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广泛性、典型性、复杂性以及焦点性等特征,其一经形成,会对大众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推动社会热点问题舆情的发展。但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认知,价值判断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尚不够成熟,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地加以辨认和判断,难免会产生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一些负面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一些大学生极易出现焦虑、浮躁、颓废、怨愤的心里,有些甚至产生无望感、无奈感、不安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1]如对少数党员的腐败问题的认识,一些大学生易以点带面,把少数党员行为等同于全党的行为,片面夸大个别现象,对党的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甚至产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动摇。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已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

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因为这种教育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主观发展的意愿和行为。[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热点问题探究,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思想认识才能深刻持久。如对目前我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反腐倡廉、环境污染、社会公平、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房价调控、教育改革等一些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由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原因造成的,是我国体制转型过程必然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通过改革发展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对一些积极正面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可以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学生热爱社会,增强对坚持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增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有多种途径,但都需要在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内容,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增强实效性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多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问题,而社会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以及引发的思考,无疑契合了大学生的关注,成为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又会遇到这些热点问题的困惑,需要得到答疑解惑。思想政治理论课倘若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把大学生关注的思想问题置之于教学之外,不能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只能使学生厌学弃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创新教学,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把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的灌输式为双向的交互式交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具有针对性、吸引力与说服力,实效性也才能得以体现。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特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理论灌输,二是实践体验,实践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过程。实践的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以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以至于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却无法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单纯的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并不是因为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理论从接受到认同缺少了必要的社会实践这一中间环节的体验。如学生对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往往与学生本人对自身和社会一些重大事件的感同身受密切相关,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认知、感悟和思考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针对这种状况,中宣部和教育部出台了“05方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感受,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在理解中增强认同,这要比理论灌输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具有坚定性和持久性。

实践体验有两种形式,一是走出社会,直接参加实践;二是在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受。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还不可能大范围地参与社会实践,而更多地采用课内实践体验的形式。如在社会热点问题转化为某种社会心理、形成一种社会情绪时,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他们或通过网络论坛、或寝室“卧谈”,发表意见,提出观点,表现了较高的参与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学生这种参与的积极性转化为课内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参与对热点问题的体验、讨论、引导,将能极大地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特征的魅力。

二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1.教学情境和教学组织。

探究性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的情境来自于当下社会大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热议与参与,把这种热议与参与作为一个主题,引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探究。这种情境可以看做是热点问题在教学中的继续,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由课外和课内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教学组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课外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尽量根据每个小组的兴趣来确定不同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主题来开展探究。第二是课内探究活动。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进一步的探究,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都能与全班分享交流。第三是形成探究成果。要求学生在课后吸收课堂讨论的成果,把探究的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探究报告或论文。

2.实施步骤。

(1)精选主题。

学生选取恰当的社会热点问题主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主题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选择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典型性。热点问题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讨论的内容,应该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的意义,学生通过主题的讨论分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有机联系起来,能够从个案当中推及一般的结论。三是及时性。社会热点问题教学的最大魅力就是能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真实地参与中产生共鸣,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最好选择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焦点性。社会热点问题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与群众利益相联系的,而这些问题也是党和国家着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热点问题主题的选择要体现公众关注的焦点,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确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主题进行整理、加工、研讨,形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往往呈现较为复杂的现象,尤其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都会出现,事件的真相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这就需要对热点问题进行认真探究。对学生探究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突出重点,抓住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舆情发展的主要走向,剔去一些无关紧要的、无足轻重的细节。这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形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这是探究合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可以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展开充分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而后归纳提炼,形成观点。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学生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因此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3)汇报答疑。

汇报是以小组为单位将探究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PPT的内容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包括热点事件的呈现、主要观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汇报以脱稿的形式,要求语言精练,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汇报由一人完成,其他同学进行答疑,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质疑。质疑与答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充分展开交流与讨论的过程,既有学生对汇报小组学生的质疑,也有学生之间的质疑与答疑。因此教师要掌控好现场,当好现场主持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尤其欢迎提出不同的观点;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对一些偏激的观点,要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上来;要注意对学生思路的引导,对一些偏离主题、钻牛角尖的学生,要及时引入正确的轨道。

(4)点评总结。

点评和总结是热点问题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点评由教师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汇报小组的学生在整个汇报答疑过程中的个性风格进行评价,如语言表述、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发挥的经验等,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评价,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二是对答疑的问题进行点评,对在质疑和答疑的过程中提出的正确的观点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在质疑和答疑中未形成正确的结论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并且指出错误的原因。

总结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次评价与反思。既有对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结,也有对通过热点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通过总结反思,汲取有益的经验做法,开展好下一次的探究教学。

三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处理好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的需要。

把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二是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必须要处理好为教学服务的需要。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会带来学生的思想困惑,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能做到把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都能解答清楚。因此选择有针对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是提高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只有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焦点性的事件,通过课堂学生的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2.要防止理论与实际脱离。

社会热点问题教学看似与理论教学联系最为紧密,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实际上是最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这里要防止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好奇心而降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一些教师认为理论分析往往冲淡了课堂氛围,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只是就事论事,缺乏对问题的理论性分析和规律性的探讨。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还会因为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二是说理变成了说教。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离开了理论分析就变得苍白无力,失去生命力。但如果说理脱离了具体热点问题分析,就会变成说教,学生对这样的理论就会敬而远之。其实学生不喜欢的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不是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是“有理”的,青年学生也是“懂理”的,而“说理”是沟通“有理”与“懂理”的中介。[4]热点问题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通过具体的热点问题的分析来摆事实,讲道理,把道理讲活、讲透、讲深,以展现以理服人的逻辑力与征服力。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服人。”[5]因此教师不仅要理论联系热点问题的实际,还要有高超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艺术。

3.要正确处理教学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热点问题教学是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里需要处理好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无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教师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要防止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追求学生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得到的观点是通过充分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形成的,如果教师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过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形成偏激的意见,无法达到对学生释疑解惑的作用,也无法促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主导性要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的始终,如主动参与学生对热点主题的选择指导、合作探究过程的指导、质疑答疑的引导等。二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自由表达是充分讨论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教师的一家之言,或担心学生说错话,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学生就会失去创造性和发展性,就无法实现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教学的初衷,学生面对现实的热点问题仍旧没有判断、分析和行动能力。因此社会热点问题教学要正确处理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机统一。

4.要正确引导负面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既以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也以突发的社会事件出现。在社会事件中,有些是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事件。而一般来说,负面的问题事件经媒体的炒作,最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学生对这类的负面事件也有较大的兴趣。选择这类的热点问题作为探究教学主题,如果把握不好,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正确引导。负面问题的出现,在学生中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好的现象,其一是学生随着一些网络领袖的非理性观点支配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言论和思想,学生把这种思想在课堂上释放出来,无疑对教学是一种冲击。其二是对负面问题的过度解释,以偏概全,来对党执政的社会主义的否定,造成对改革开放缺乏坚定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防止这种苗头的出现,同时加以积极地引导,要引导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和光明的一面、看清事情的本质。另外,要教会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要学会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要把负面事件同它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原因联系起来看;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负面事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分析负面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提供的经验教训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20-2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8.

[3]苏海舟.试论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92-95.

[4]王利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31-13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Application of Exploratory Teaching Methods to the Social Hot Issu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Zhu Songjie

(Anq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03, 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social hot issues add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that satisfies the nee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is method focuses on students’ autonomy, inquiry and cooperation in class. The teaching procedure is to select topic discussed, and answer questions, comment and conclude. W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eaching is to properly deal with problems such as “hot social issues are subject to the teaching”,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 and teaching main body”, and correctly evaluated the negative social hot issu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ocial hot issues;inquiry teaching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董清平,硕士,助理编辑,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方向:教育,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优化教学策略,保障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实践与体会
浅论参与式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