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情况观察

2015-03-11谢迎春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3

山东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谢迎春(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3)



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情况观察

谢迎春(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3)

摘要:目的观察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情况。方法病因不明的肝病患者79例,应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79例病因不明肝病患者中,HBV DNA阳性 15例(18.98%);其中,抗HBc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12例(37.5%);与不明原因肝炎相比,隐匿性HBV感染者年龄大、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比例高,血透明质酸、ALT升高,白蛋白降低,P均<0.05。结论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隐匿性HBV感染,与肝硬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病毒性肝病;隐匿性感染;肝炎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

长久以来,医学界认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和抗-HBs出现是HBV清除和临床体征恢复的指征。但是,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1~3],有些血清HBsAg呈阴性的患者血清中仍可检测出HBV DNA,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隐匿性HBV感染。本研究通过观察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情况,了解其发病的原因和流行病学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呈阴性,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② HBsAg阴性,但多个或单个抗体呈阳性(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多个或单个阳性)。排除标准:①其他慢性病毒性肝炎;②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病;③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系统引起的肝病。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09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病因不明肝病患者79例,其中男41例、女38例,年龄(46.59±17.21)岁,病程(3.34±2.45) a;肝炎37例,肝癌9例,肝硬化33例。HBV-M检测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组)7例,抗-HBs、抗-HBc阳性(2组)9例,抗-HBc阳性(3组)32例,抗-Hbe、抗-HBc阳性(4组)5例,抗-HBs阳性(5组)6例,乙肝五项均阴性(6组)20例。治疗前均行透明质酸、白蛋白、ALT检测。

1.2方法

1.2.1HBV DNA检测方法清晨肘部取空腹血5 mL,以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30 ℃保存核酸提取:取血清150 μL,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操作,采用逐吸附法提取HBV DNA;最后得到50 μL核酸提取液,于-30 ℃保存,作为PCR扩增模板。引物设计:参考文献[2],选择HBV DNA中S区,设计两对引物。外部引物:上游引物5′-AGAACGTCCCAACATGACTG-3′,下游引物5′-CAAAGCTATCTACCGACCGG-3′;内部引物:上游引物5′-AGCAGGCGTGCCGCTCTTAG-3′,下游引物5′-ACATCTTCGCATCCGACTAG-3′;产物条带为693 bp。PCR扩增方法:每次扩增反应中,阳性对照(试剂自带)选用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为模板;阴性以ddH2O为模板;反应体系总体积50 μL,其中Taq聚合酶0.3 μL,dNTPs 3μL,buffer 5 μL;外引物中上游引物2 μL、下游引物2 μL,DNA模板2 μL,ddH2O 35.7 μL。第1轮扩增反应条件:预变性95 ℃ 5 min,变性95 ℃ 1 min,退火55 ℃ 1 min,延伸75 ℃ 1 min,终末延伸75 ℃ 5 min,循环40次;第2轮扩增的模板为2 μL上轮PCR产物,反应体系与第1轮相同,选用内部引物中一对引物。反应条件:预变性95 ℃ 5 min,变性95 ℃ 2 min,退火50 ℃ 1 min,延伸70 ℃ 1 min,终末延伸70 ℃ 3 min,循环40次。反应结束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紫外检测,与标准标志物对照,对应部位出现荧光条带则为阳性。

2结果

79例病因不明肝病患者中,HBV DNA阳性 15例(18.98%)。其中,1~6组分别为0、1、12、0、0、2例;3组与1、4、5组比较,P均<0.05;3组与6组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均>0.05。另外,HBV DNA阳性在肝炎、肝硬化、肝癌中分别为4、8、3例,三者间两两比较,P均>0.05。79例病因不明肝病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失代偿肝硬化5例(33.33%),非隐匿性HBV感染者4例(6.25%),P<0.05;二者年龄及血透明质酸水平、白蛋白、ALT比较,见表1;二者性别、输血史和直系亲属HBV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HBVDNAn年龄(岁)透明质酸(ng/mL)白蛋白(g/L)ALT(U/L)阳性1552.1±10.1*856.23±60.67*33.17±5.78*369.54±38.49*阴性6443.7±14.2307.45±58.1237.78±7.92151.48±50.15

注:与HBV DNA阴性者比较,*P<0.05。

3讨论

隐匿性HBV感染患者在血清HBV-M抗体阳性和(或)阴性的检出率,很多文献报道均有差异。有研究发现[4],HBV-M阴性人群HBV DNA检出率为5%,在抗-Hbe阳性、抗-HBc阳性者中检出率为18%。本研究中,单抗HBc阳性检出率最高,达37.5%,与文献[5]报道一致;HBV-M全阴性检出率为10%,与文献报道[6]相当。目前,尚不明确HBV-M全阴性患者检测到HBV DNA阳性的原因是从病毒标记物消失还是刚开始感染就已发生。因此,对于各种长期不明原因的肝病患者均应行HBV DNA检测,判断是否为隐匿性HBV感染导致。

另外,我们还发现隐匿性HBV感染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率(33.33%)显著高于非隐匿性HBV感染者(6.25%),ALT偏高、血清白蛋白下降,透明质酸升高。但隐匿性HBV感染者无家庭聚集爆发情况,该观点也得到吴蓓颖等[7]研究的支持。

出现隐匿性HBV感染的原因可能与输血性感染、器官移植等传播HBV、急性慢性肝炎、血液透析和HBV母婴传播、肝硬化和肝癌等密切相关[8,9]。无偿献血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这在许多研究中已有报道。陈长荣等[10]对无偿献血者做隐匿性HBV感染筛查,结果发现隐匿性HBV感染率高达0.21%(20/9 091);倪宏英等[11]报道,无偿献血者隐匿性HBV感染率为0.208%(19/9 159),二者结果相当。Elgohry等[12]对埃及93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隐匿性HBV感染者有25例(26.8%),其中3例抗-HBc、抗-HBs同时阳性,1例抗-HBc、抗-HBs同时阴性,15例仅抗-HBc阳性,6例仅抗-HBs阳性,说明隐匿性HBV感染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

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隐匿性肝炎占很大比例,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监控和管理,对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远期不良后果,甚至对预防输血后肝炎、器官移植失败、母婴垂直传播等均有重要意义[13]。因此,加大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治疗、检测方法研究,寻找其致病原因、提前预防、有效治疗是一项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梁红霞,余祖江,张倩,等.HIV-1感染者中HCV感染对于隐匿性HBV感染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2):190-193.

[2] Pniewski T, Kapusta J, Bociag P, et al. Plant expression, lyophilisation and storage of HBV medium and large surface antigens for a prototype oral vaccine formulation. (Special Issue: Plant molecular pharming 2012 and beyond)[J]. Plant Cell Reports, 2012,31(3):585-595.

[3] Li JQ, Wang KF, Yang YL, et al. Dynamical behaviors of an HBV infection model with logistic hepatocyte growth[J]. Mathe Comp Mod, 2011,54(1/2):704-711.

[4] 毕芳,商庆华,安永,等.单纯抗-HBc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隐匿性HBV感染[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2):145-146.

[5] 马宁强,冯英明,张伟,等.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在隐源性肝病中的感染率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6,14(4):425-428.

[6] 张玲荣,马媛,郝彦琴,等.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S基因变异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10):781-783.

[7] 吴蓓颖,蔡刚,林佳菲,等.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preS/S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31(8):724-728.

[8] Anna SF.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diagnosis, i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19(4):114-117.

[9] Giovanni R, Teresa P, Irene C, et al.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J Hepatol, 2007,46(3):160-170.

[10]陈长荣,袁权,葛胜,等.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突变分析[J].病毒学报,2009,25(3):178-184.

[11] 倪宏英,欧山海,谢金镇,等.闽南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46.

[12] Elgohry I, Elbanna A, Hashad D.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a cohort of Egyptia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J]. Clin Lab, 2012,58(9-10):1057-1061.

[13] Marusawa H, Uemoto S, Hijikata M, et al. Laten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J]. Hepatology, 2000,31(2):488-495.

(收稿日期:2014-02-07)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04-0072-02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04.029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肝硬化病人心功能的临床分析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17102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
中草药抑制HBV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郭新菊?冀敏: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与临床的关系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回顾性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与临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