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与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的文化内涵探析

2015-02-23高亮月

关键词:文化内涵

卢 勇,高亮月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0095)



挖掘与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的文化内涵探析

卢勇,高亮月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文化是农业遗产之根,挖掘和整理这些文化内涵,有利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味,从而契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保护的宗旨。垛田是江苏省中部地区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2013、2014年先后被遴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地貌特殊,景色秀丽,不仅出产丰饶,而且孕育了鲜明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主要包括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天人合一的农耕体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清淡自然的垛田美食等多个方面。兴化垛田的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坚持文化优先,在深入调研挖掘的基础上作战略谋划,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文化挖掘;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化垛田;治水精神;文化内涵

前言

江苏省中部地区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湖荡沼泽之中堆土成垛,垛上种田,既能抵御洪水又能使地貌秀丽。垛田大者两三亩,小者几分、几厘,垛与垛之间四面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的台状高地。垛田物产丰饶,别具特色,该地区目前约有6万多亩,分布在垛田、缸顾、李中、周奋、西郊、林湖、沙沟等乡镇,核心区是垛田镇万亩垛田和缸顾乡千岛菜花风景区。作为我国湖荡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2013、2014年兴化垛田先后被遴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兴化垛田是中国里下河地区历史地理和农业生态系统变迁的活化石,不仅因为它是传统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而且它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景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具有难以估计的地理历史、科研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1]。目前,有关垛田的研究持续升温,成为政府、学界日益关注的热点,学界同仁们已做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其中钱晓晴等分析了垛田土壤属性[2];刘春龙等描写垛田的美丽风光[3];陈祥麟则以文学手法描写了垛田的菜花[4];韦吉描写垛田的菜花由来[5];李松筠叙述了垛田的乡土纪事[6];崔峰探讨了垛田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7];卢勇在垛田起源时间和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8]。然而学界和政府社会却对垛田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关注不足,造成仅重视垛田表面地貌特征保护,忽视其文化精神内核传承的局限,长久以往,必然会导致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初衷相偏离,也不利于我们真正保护传承好这一人类珍贵遗产。笔者身为垛田乡邻,深以为憾,故对此试作挖掘,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祈请专家指正。

一、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垛田并非自然天成,而是世世代代垛田人于湖荡沼泽湿地之上手挖肩挑堆垒而成的血汗结晶。它既是当地先民兴修水利敢叫日月换新颜的现实体现,又是垛田人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的具体见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面对洪魔,不屈抗争。兴化位于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尤其是明清时期黄河南下夺淮,二渎合一,水势浩大,加上明清两代长期执行“黄淮合一、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低洼的里下河地区成为行洪通道。位于兴化西北的洪泽湖与高邮湖最高洪水水位一度达到16.9米和9.64米,比城内塔尖还高[9]。每到夏秋汛期,洪水迅速汇集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河湖决溢、雨涝潮灾交替发生,水患不断。民众墙倒屋坍、家破人亡的记载史不绝书。据《清史稿·河渠志二》统计,从顺治四年(1647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运河共决堤14次,平均15.6年一决[10]。民谚“一夜飞符开五坝,朝来屋顶已行舟”,即是当时兴化地区民众惨遭其害、民不聊生惨状的真实写照。

在日益严峻的洪水压力面前,兴化先民没有逃避退缩,他们首先通过兴修圩堤防止洪水进一步侵袭,为本地区的沼泽湿地改造奠定了基本条件。《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2“筑圩” 记载:“治水之官禁民筑圩,恐妨水道,亲民之官劝民筑圩以卫田庐。前抚宪林公劝筑圩岸,刊刻示谕,剀切周详,至今民利赖焉。邑之兴、盐,界河北盐民筑长圩蚌,沿河南泰民亦筑长圩,均绵亘百里……厥后东隅踵行之”[11]。与此同时,先民们发现在频繁的水涝灾害和黄淮带来的大量泥沙的冲击及下游海潮的顶托下,兴化地区的古射阳湖逐渐淤积而成的湖荡沼泽地带出现了一些大小不等的高地,土肥草绿,鱼鸟翔集。受此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在露出水面的高地周边挖起河泥取土堆高、一担担挖泥围土,垒成高垛。每一个刚刚挖成的新生代垛子既低又窄,通常是一些离水面的高度不过一米左右,宽不过几米岛状土垛。以此为基,先民们因地制宜利用土垛通风良好、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种植瓜果蔬菜,以后逐年培高,垛田渐具雏形。

其二,精心维护,变害为利。垛田初步成型后还需要精心维护和保养,当地先民长年累月在湖荡港汊河沟间罱泥*罱泥:江苏里下河地区老百姓常用前段有兜状的长竹竿从河湖底部捞取淤泥,以疏浚河道或者以之肥田、堆积垛田。扒苲,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垛田便以每年几公分十几公分的速度渐渐长高至四五米的海拔[12]。这样,在面对频频来袭的洪水时,当地人基本可以高“垛”无忧了;而且高高的垛田,除了平面还有四周的坡面,都可以栽种作物,达到增产之效,在涝灾之年至少可保一家口粮无虞。但是,当年的这种垒田劳动没有任何机械化工具,全凭一条罱泥船和和掌中的铁锹。千百年血汗的累积和沉淀,垛田人硬是让洪魔低头,变水害为水利,从一无所有的沼泽湿地中改造出一个人间胜境。

由于垛田地区地理条件的独特性,至今仍无法全面推广现代化的耕作方式,依旧维持着以舟代车的劳作景象,以及罱泥、扒苲、搅水草等传统的农耕方式[13]。垛田维护劳动强度大,工作难度高、持续时间长。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化每年冬春都会组织发动10多万劳力参加兴修水利工程,深受水灾荼毒的村民干劲很大,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就开挖和疏浚了渭水河、靖盐河、雌雄河、西港河等,建造了7万多个马力的排灌设备。20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到户后,水灾基本被杜绝,菜农纷纷将垛田挖低,以增加面积,方便耕作。在兴修水利中建立了大量的联圩,使用上了排涝的抽水排涝站,从此更加不再担心洪涝灾害。

正是祖祖辈辈勤劳的垛田人不畏洪魔肆虐,始终坚守家园,努力改善不利的生态环境,终于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得垛田不仅成为风景秀丽的人间乐土,而且演绎为体现我国先民精神的一座丰碑。这种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是中华治水精神宝贵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兴化人民[14]。

二、天人合一的农耕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总是能够根据所处的生态环境,或合理利用,或创造性地加以改造,从而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垛田就是一个经典例证。它是当地先民为适应生态环境变迁,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一种抗灾减灾的土地利用方式。就其本身而言,垛田是一个和谐、科学的农耕系统,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充分代表了中华农业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传统哲学思维,具体体现如下。

(一)因地制宜的耕作体系

垛田利用沼泽湿地堆垛而作的农耕方式,是当地民众长期改造恶劣环境并与之相适应的结果,因其显著的地貌形态逐渐构成了具有独特农业特质的生态圈和耕作体系。因为垛田较为分散、面积小,所以垛田人在种植麦稻等作物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大面积撒播麦种、栽插秧苗,他们通常不使用耕牛、拖拉机等常规的农具来犁耙耕地,而是使用钉耙、大锹等农具翻地,使用戽水瓢舀水的浇灌。盛夏时节不少作物每天要浇两三次水,其灌溉系统别具一格。据当地学者研究“在垛田的四周,每隔五六米开挖一组浇灌系统:顶部平面处是一道流水槽,称为“灌槽”,灌槽口垂直向下,“每隔一米多的高度,在坡面上挖一个小坑,这叫戽塘,最高的垛有四五层的戽塘。浇水时,每层一个人,最下边的人将河水舀到第一层戽塘里,第一层的人再把水舀进第二层,逐层传递,直至上面的灌槽。[15]”

垛田种植的选种、播种、移植等环节也较有特色:选种通常在收获季节就开始了。例如瓜种,他们选择成熟的、个头大的,将扒下种子用锅灰拌和成饼状糊到墙上晾干,等到来年播种用。选芋头种用“搁种”和“窖种”法,“搁种”是将已选芋头放在阳光下晒八成干,后用搁子放在屋里。“窖种”是把芋头种储藏待来年用。垛田人播种是采取往后退,直退到河坎上为止的方法。移植有打塘儿、打岭子、平移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便于浇水、施肥的特点。打岭移植便于刀豆、番茄等植物搭架爬藤、收获的作用。还有是为植物的果实使长出来的果实光滑、干净不沾着泥土。

垛田耕作还非常讲究移植,因为移植后的二次布局,便于作物的除草、施肥,使之更加通风、透气,更有利于各植株间都能够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给作物生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种植出来的瓜菜较之他处显得味道纯正、口感醇厚、鲜美。

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全面推广和普及。至今,垛田地区唯一能派上用场的现代化机械是抽水机,原本是消防器材,垛田乡民移作它用,装在小舟之上漂浮喷水灌溉,堪称垛田一绝[16]。

(二)天赐嘉种的果蔬栽培

垛田具有独特岛状地貌的特征,彼此间形成有效的空间隔离,使得田地通风好、光照足,四面环水,容易浇灌又难有水渍,为瓜果蔬菜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同时垛田是在湖荡沼泽地带挖土堆积而成,以河泥为主的肥料,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加上采取因地制宜的蔬菜栽培方式,垛田出产的果蔬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无法比拟的,因而有“蔬菜之乡”的美誉,可谓天赐嘉种。其主要产品有三:

第一,油菜。油菜栽培在垛田地区历史悠久,当地先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培育了一大批的优良菜种。建国后,垛田油菜产量创全国挂帅;20世纪60年代,农业技术员张伯康培育油菜新品种“垛油2号”,品质、单产堪称全国一流;油菜姑娘王兰英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殊荣,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7]。每到春季,各垛之上的油菜花竞相开放,形成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旖旎景色,恍若人间仙境,有中国最美油菜花之誉。

第二,香葱。垛田香葱虽是垛田后起之秀,但已在2006年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而香飘四海,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以计数的财富[18]。叶碧绿,口感浓烈,脱水香葱早已是康师傅、统一、金麦郎等方便面选用的配料包主料,并远销欧美、东南亚、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第三,龙香芋。龙香芋为垛田地区所独有,垛田长出来的龙香芋敦实可爱,子芋少,肉粘而白,粉而香。最近正在热播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拍摄了垛田龙香芋的独特种植方法和烹饪过程。盛夏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夫妻船划进湖荡,就地取材,罱取河泥施肥。他们用当地特色农具“戽水瓢”给芋头浇水,每天四次且每次必须浇够一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龙香芋生长所需的水量。只有如此精美的食材,也才能成就经典的淮扬菜名品“芋头红烧肉”香而不油,肥而不腻的绝佳口感。

(三)水天一色的农业风光

垛田地区千岛耸立、万河纵横,其秀丽景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古就有“两厢瓜圃、十里菱塘、胜湖秋月”的垛田三景。如今,春天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垛田、花丛与水中浮动的光影,密密地交织成一条无边的黄地毯,游人来到垛田,在开满油菜花的垛子里款款而行,嗅着花蕊的芬芳气味、泥土的清香、河水的甜润,再荡舟其间,体验“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真可谓“人间仙境”。

自2009年4月兴化举办首届中国“千岛菜花节”后即引起轰动,在人民网旅游频道举办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评比中名列前茅。2013年菜花节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6.7%;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7.7%。旅游团队8 200家,约49万人次,境外游客突破3万人次[19]。2014年共有62个项目成功签约,这些项目计划预计总投资112亿元,垛田成为江苏省蜚声中外最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项目之一。

兴化垛田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水乡特征十分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垛田景观层次不仅限于春季,而且随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其水田相依形成的天人和谐之感无处不在,使得垛田周边远有水上森林的宏大,近有渔歌唱晚的温馨,有“中国最正宗水乡”之誉。整个兴化垛田区域内田青水秀,蔬菜飘香,夏秋时节满垛碧绿,瓜果金黄;冬季白垛黑水,满目圣洁,四季各有神韵,美景数不胜数,令人流连忘返。

三、清淡自然的垛田美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垛田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和淮扬菜系发展传承的核心地区,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特点有三:

其一,食材新鲜丰富。垛田地区河湖纵横,水田相依,鱼虾等水产品种四时不绝。鱼、虾、蟹、鳖、螺、蚌、蚬层出不穷,鱼类产品青、鲢、鲤、银、黑、鳊、鳜鱼、虎头鲨品种繁多。湖鲜风味鲜美,蟹黄豆腐羹、淮扬名菜长鱼(黄鳝)烧猪肉的“大烧马鞍桥”等等,都是垛田的特色美味。刚从湖里捕上来的大青虾,活蹦乱跳,晶莹剔透,用烈酒呛一下,加上佐料,直接上桌,清淡自然。还有藕、莲、菱、芋头、莴苣、茨菇等,这些水灵灵的本土蔬菜给垛田筵席带来阵阵水乡清凉之风。垛田香葱,质地柔嫩,香味浓郁,且有中药功效。这些都为兴化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原料,也吸引了众多商贾名士举家来到垛田这个世外桃源隐居避乱。当地传说施耐庵在兴化时酷爱三腊菜,而郑板桥则对兴化红膏蟹情有独钟,知识分子的加入,促进了当地各个行业尤其是餐饮业的迅速发展。

其二,技法精细考究。垛田菜品取自天然,往往于自然平淡中见真味。垛田地区做菜十分讲究刀工,很多名菜形态精美,既是美食又是工艺品。在烹饪上非常注重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重视调汤,原汁原味,清新自然,滋味淡而不薄,讲求食材的本来风味,这也与当下追求绿色、健康的饮食风尚相吻合,所以受到食客的普遍追捧。兴化古属扬州,苏东坡《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中提及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之类,郑板桥诗词中描述的鲥鱼、鲜笋和“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鱼”等,均比比皆是。这些,构成了淮扬菜令人艳羡的新鲜食材。又以其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得以博采海内厨艺之精髓。在垛田地区食材和垛田菜品基础上发展兴盛起来的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宴请美国总统小布什等,其中都能看到垛田饮食的影子。

其三,师法自然,因时而食。垛田地区食材丰富,取材简易,更为讲究清新鲜活。尤其蔬菜是垛田的名优土产,但其品质亦随生长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一个最佳食用期。因此人们在不同季节对蔬菜的选择就有不同的讲究。比如韭菜要吃头刀的,菜鲜味足;荠菜、马兰头在清明前上桌;苋菜馉一定要在盛夏里做;三腊菜就要在严冬里腊。“腊月青菜赛羊肉”,经霜打过的青菜才能甜而无渣;再如螺蛳菜肴,垛田人最喜欢吃清明节前无子、肉肥的螺蛳,还流传“清明螺赛肥鹅”,以及“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此处的灯是指正月十五挂的灯,这里与后面的清明、端午一样是指节令时间。、刀鱼不过清明、鲥鱼不过端午”等说法,这种因时而异的准则确保了盘中的美食原料来自最佳状态……正如清代美食家袁枚的话:“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20],可谓殊途同归,道出了垛田美食的真谛。

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兴化垛田的独特地貌和物产影响到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垛田地区地处江淮之间,水网密布,交通便利,以宽广的胸襟迎接、包容八方来客,数百年来在垛田地区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地域文化。

(一)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

从历史上看,兴化垛田地区早先受楚文化的滋养,后又融入吴文化乳汁,是真正的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区。又由于其岛状地形非常适合隐居躬耕,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明朝万历年间兴化即被称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从古到今,代有人才,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奇特的“兴化现象”。明清时期就有施耐庵、宗臣、禹之鼎、郑板桥、李鱓、刘熙载等大师出现,据说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是源于垛田境内的得胜湖、八卦阵、水浒港,以及传说的抗金反元故事等影响。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也出生于垛田地区,其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与垛田散而不乱、错落有致的地貌极为神似,似乎也是源于“杂垛戏水”韵味的创新灵感。他在《自在庵记》也说:“兴化无山,其间菜畦瓜圃、雁户渔庄,颇得画家遥远之意”。[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化又涌现出一大批在小说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们是王干、费振钟、毕飞宇、朱辉、楚尘、庞日亮、马春阳、顾保孜、朱辉等,形成了一个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体,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入围的178部作品名单中,兴化籍作家作品占了4部,分别是毕飞宇的《推拿》、朱辉的《天知道》、梅国云的《第39天》和顾坚的《青果》。最终,毕飞宇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2]。毕氏的书中将兴化垛田地区的民风民俗、人性的好坏,体现得尤为生动。

重文重教,崇拜文化、崇拜文人形成了垛田特有的人文景观。兴化的学者既从这方水土中汲取着激情与灵感,又从这里收获了敬意与崇拜。悠久的历史文脉、政府的支持加上兴化作家群的共同努力,奠定了兴化以垛田为特色文化的丰厚底蕴。2012年4月兴化成为中国小说协会唯一认定的“中国小说之乡”。

(二)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

灵动的水、秀丽的垛,也催生了垛田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和深厚的民间文化。高家荡的高跷龙、芦洲的判官舞、四人花鼓舞、新徐庄的刻纸与扎裱,以及拾破小品画、垛田农民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1993年组建“垛田乡书画摄影协会”,并与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联合举办书画摄影轮展,农民画、拾破画、剪刻纸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大赛获奖。芦洲的高跷剧表演参加1995年扬州琼花节民间文艺展演获得广泛好评,高家荡高跷龙舞已被列为泰州市非遗保护名录。2000年5月,兴化电视台拍摄、播放专题片《水乡画苑一奇葩》全面介绍了垛田的书画现象。2002年垛田因书画创作特色鲜明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10年9月农民画家李玉书的《四季春》、《放风筝》,获得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最高奖项,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中《放风筝》以一家三口在垛田菜花地里放风筝为画面,反映了当代水乡农民的和谐家庭生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兴化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多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其中大多数在垛田或者垛田周边。

(三)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

兴化垛田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工作和生活场所,而且也成为显现地域人文精神的代表名片。垛田逐渐成为到过的人共同关注和喜爱的对象,不断地用摄影、舞蹈、绘画、对联、歌曲、散文等等艺术形式加以描绘和书写,既流露出他们由衷喜爱的真情实感,也不断地丰满了这一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代表符号。

1959年杨训仁摄影的《兴化的油菜》一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是较早拍摄、宣传油菜的图片。在1960年描写垛田油菜的《油菜舞》在扬州地区群众文艺汇演中获奖。1961年扬州大学教师摄影家齐云直拍摄《兴化垛田风光》在扬州专区第一届摄影艺术展览展出,并刊在当年7月26日《新华日报》摄影艺术专版上。1978年著名摄影家吕厚民拍摄的作品《兴化垛田春色》入选大型画册《江山如此多娇》。随着这些照片陆续在国内外发表、获奖,壮观奇丽的垛田春色被世人所知晓。1984年阙文林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电影《寒夜》,选择垛田作为外景基地,画面优美细腻,首次在银幕上宣传了垛田。20世纪80年代,著名书画家李宗海题写楹联“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香菜万顷鱼虾”。1995年4月,原上海“一大”纪念馆馆长张成之题写“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著名诗句。此外,潘金国作词、徐菲谱曲《垛田印象》以优美的旋律唱出了对垛田的赞美。董景云写词、陶思耀谱曲《歌声洒满三十六垛》。以“三十六垛”为背景,用新民歌的体裁,展示了水乡儿女纯真的爱情、淳朴的情感,后被拍摄成MTV。

2012年11月28日江苏省委宣传部与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制作“水润江苏”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新华社电子屏播出,其中兴化垛田作为经典元素亮相“世界十字路口”,展现了美好江苏新形象。2013年,“兴化垛田(菜花)”图案作为江苏省唯一作品亮相《美丽中国》邮票,搜狐网的《江苏旅游》栏中甚至推介兴化垛田是“真正意义上的水乡”。垛田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由上可知,垛田地区的文化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又暗合我国先民天人合一兼蓄并包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文化是遗产之根,农业文化遗产尤其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地理地貌的保护和观光等的开发利用上,兴化垛田的传承发展就会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设置初衷相背离,而且会使当前貌似火热的乡村旅游等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日益挑剔的游客在审美疲劳之后很快就会对其丧失兴趣,转而它去。因此兴化垛田的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坚持文化优先,在深入调研挖掘的基础上作战略谋划,才能真正着眼长远,不惟垛田如此,我国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应如斯。

参考文献:

[1] 卢勇,王思明.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1-148.

[2]钱晓晴,陈清硕,封克.江苏省的垛田[J].土壤通报,1996(3):117-119.

[3]刘春龙,董景云.垛田之美[J].江苏地方志,2012(1):40-41.

[4]陈祥麟.垛田的菜花[J].档案与建设,1999(6):32.

[5]韦吉.兴化垛田菜花的由来[J].江苏地方志,2012(2):24-25.

[6]李松筠.垛上杂弹[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3.

[7]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157-164.

[8]卢勇.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36.

[9]水利部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9.

[10] 彭安玉.论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自然环境的变迁[J].中国农史,2006(1):111-118.

[11]梁园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23.

[12]李松筠.垛上杂弹[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4.

[13]卢勇.兴化垛田:中国古代的绿色田园[J].百科知识,2011 (13):38-40.

[14]潘杰.以水为魂——中国治水文化的精神传承[J].江苏水利,2006 (6):46-48.

[15]李松筠.垛上杂弹[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5.

[16]神奇垛田编写组.神奇垛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13.

[17] 刘春龙.感受垛田[N].泰州日报.1992-09-15(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官网.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香葱[EB/OL].[2013-02-25].http://wszt.agri.gov.cn/ycypzt/201302/t20130225_108868.htm.

[19]蒋步银.江苏省兴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13:22-26.

[20]袁枚.随园食单·时节须知[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43.

[21]艾舒仁.郑板桥文集配图本[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198.

[22]江苏兴化市府门户网.兴化籍著名作家毕飞宇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EB/OL].[2011-08-20].http://www.xinghua.gov.cn/art/2011/8/20/art_3_49565.html.

Excavating and Inheriting: Study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IAHS Project Xinghua Duotian

LU Yong,GAO Liang-yue

(CollegeofHumanities&Social,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Culture is the basement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Excavating and sorting out the culture from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ll benefit enriching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thus we should better protect the heritage and enable it to play a greater value. Duotian (Stacking Farmland) is a unique land utilization type and also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marshland of the central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and 2014 it was successively selected as China’s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Duotian is rich and fertile, where there is special physiognomy and beautiful scenery. The cultivation of Duotian generated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mainly including the spirit of never yielding in water control, the farming system of heaven-man unity, and the inclusive regional culture and light diet culture. The culture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in preserving and inheriting of Xinghua Duotian, and a strategic plan should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deep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ng.

Key words:culture excavating; GIAHS; Xinghua Duotian; spirit of flood control; cultural connotation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6-0155-06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卢勇(1978-),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史、民俗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70034);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LSA001);南京农业大学特色智库建设项目(SKZK2015006)

收稿日期:(20)2015-04-04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