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

2015-02-23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

关键词:产业经济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 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

昝林森1, 2,梅楚刚1,王洪程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 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在介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牛肉市场供需、价格走势以及进出口贸易等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并从加强肉牛良种补贴、保护好基础母牛群、重视奶公牛利用、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严打假冒伪劣和走私、应用“互联网+”构建肉牛全产业链、创建国产牛肉自主品牌和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肉牛产业;牛肉市场;产业经济;健康养殖技术

近10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又一新的朝阳产业。2014年,我国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国。然而,肉牛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问题,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价格不断走高;同时,养殖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肉牛存栏量明显下降,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认真剖析并全面应对。

一、发展现状

(一)概况

近些年,我国牛肉产量稳中有升,2014年国内牛肉产量689万吨,较2010年和2013年分别增加5.5 %和2.4 %,增速虽有减缓,但仍稳居世界第三牛肉生产大国,仅次于美国(1 107.8吨)和巴西(972.3吨),全国牛肉生产总值约3 899.7亿元,比2013年增加15.3%[1]。整体规模化水平和出栏量均有所提升, 2014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近30%,比2007年提高13%,全国肉牛年出栏量则由2000年的3 807万头增加到2013年4 828万头,增长26.8%,年均增长1.8 %[2,3]。我国肉牛存栏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截止2014年底,我国肉牛存栏量已不足8 000万头,相比2000年降幅高达20%。

(二) 区域发展情况

从产业的整体布局上看,我国肉牛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原、东北、西南和西北这四个肉牛产业带。这四个肉牛优势产区的牛肉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2]。各个地区肉牛产业都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中原地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着重品种改良,提高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东北产区着力发挥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集约化养殖,做大龙头企业;西部8省区,牧区以饲养能繁母牛为主,半农半牧区则以推广专业化育肥为主,而农区主要以培育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与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为主。

(三)牛肉供需及价格走势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牛肉消费由原来的少数民族性、区域性、季节性消费逐渐转型为全民性、全国性和全年性消费。2014年,我国牛肉消费量729.7万吨,仅次于美国、巴西和欧盟,全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达到4.8千克,比2012年增长6%,年均增长约2%。国内牛肉供不应求,价格高位运行,2014年全国平均牛肉价格为63.30元/千克,较2000年上涨4倍,年均增长12.2%[2]。全国活牛平均价格2014年10月出现下降,由年初的26元/千克降至于20元/千克左右并保持到年终,降幅达23%(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进入2015年后,全国活牛平均价格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许多地方已升至2014年初的水平,但牛肉平均价格已降至60元/千克左右,较2014年下降了5.2%。市场价格的走低主要是受到进口贸易和走私活动严重冲击所致。由此看来,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牛肉长期维持高价位运行的局面将被打破。

目前,我国牛肉人均年消费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0千克的一半,未来供需缺口还将进一步拉大。根据我国人口及经济发展趋势推测,未来5年内我国牛肉年消费量将突破1 000万吨[4],如果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至少还有300万吨以上的缺口。因此,我国肉牛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拉动已逐渐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进出口贸易情况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据统计,2014年我国进口牛肉量达41.7万吨(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比2012年增长44%,进口量较多的主要是天津、辽宁、上海和北京等发达省市。我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7月我国牛肉进口量已达23.1万吨,同比增加26.0%。而去年全年我国牛肉出口量仅2 000吨左右,较2013年减少幅度高达66.7%,主要出口至吉尔吉斯坦、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以及中东和非洲等地区(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2014年我国牛肉进出口贸易总额约85亿元,比2013年增加2.3%;贸易逆差约78亿元,与2013年持平[1]。我国牛肉总产量与进口量逐年增加,且出口量逐年减少,客观反映了国内牛肉的强劲需求,同时我国也由原来的净出口国逐渐变成净进口国。

二、存在问题及面临危机

(一)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近年来由于对基础母牛群的保护不够,我国基础母牛群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左右,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2014年,我国肉牛能繁母牛存栏量已不足2 000万头[5]。究其问题根源主要是在于:(1)肉牛生产周期长,养殖过程中饲料、人工劳务、疫病防治等费用不断增加,而且犊牛(架子牛)购进单价明显超出育肥牛出栏单价,肉牛养殖逐渐趋于亏损的边缘,2014年每头育肥牛养殖效益比2013年减少1 000 ~2 000元,以致基层养殖户收益微薄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2)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地区农民的劳务性收入已经大大超出了从事农业的收入,因此养殖户对肉牛养殖积极性下降;(3)牛肉价格的不断攀升,诱使屠宰母牛以满足牛肉市场需求,以致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因此,我国肉牛群体结构不合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现象日趋突出,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肉牛养殖环节出现严重萎缩迹象。然而,基础母牛是肉牛产业链的基石,是肉牛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随着母牛存栏的减少,架子牛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整个肉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进口贸易乃至走私牛肉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牛肉进口关税税率一般为12%~25%,由于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进口开始实行自贸区协定税率,进口税率会逐步削减,2016年将免除全部关税。其实,我国对东盟的牛肉及牛肉制品进口从2010年就已开始全部减免关税(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关税降低或取消进一步降低了进口牛肉的价格,牛肉进口量将会大大增加。质优价廉的进口牛肉将对国内肉牛养殖和牛肉市场供应产生深刻影响,严重挤压国产牛肉生产加工的利润空间。

另外,在国内牛肉价格持续走高的压力下,不法商贩利用国内外价格差谋取暴利的走私现象愈演愈烈。据新华社2015年7月报道,深圳海关最近查获的国内走私牛肉主要来自巴西、印度、美国等地,这些地区的走私牛肉售价在每千克25元左右,而同期国内牛肉每千克售价达60元以上,走私1吨可获利2~3万元人民币。2013年走私到国内的数量近200万吨(包括走私活牛的牛肉折算)[6],也就是说我国消费的牛肉超过1/4是来自非法途径,令人触目惊心!不容忽视的是,走私牛肉特别是疫区国家牛肉,规避了入境所必需的检疫检验程序,这些“问题牛肉”一旦进入国内消费市场,不仅会严重扰乱市场供需,更将给国内牛肉消费者带来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

(三) 牛肉质量安全事件影响消费者信心

我国肉牛产业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伴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的普遍担忧。除了重大疫病影响牛肉品质外,不乏不法经营者急功近利,采取种种不良手段,以致“注水牛肉”“有毒牛肉”“僵尸肉”等事件频发,而且“牛肉膏”“牛肉粒”等假冒牛肉屡禁不止,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保护好基础母牛群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畜牧发展扶持资金约9.4亿元,支持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工作。由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该项目,在全国15个省份中肉牛基础母牛存栏3万头以上的母牛养殖大县实施,补贴对象为项目县内基础母牛存栏10头及其以上的养殖场(含种牛场)、养殖户、基础母牛集中饲养的专业合作社以及肉牛基础母牛存栏量500头以上的大型肉牛养殖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仅把选定地区存栏量作为决定性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农牧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因此,为避免政策性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议将区域人均饲养量等纳入选择指标之一。另外,在不同地区补贴标准不同,有些地区养殖户在基础母牛生产牛犊后仅获得300元补贴甚至更低,并不能有效缓解饲养母牛带来的成本压力。因此,建议地方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每年将基础母牛根据其繁殖性能等情况划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良种母牛并登记造册,根据等级分别每年每头按2 000元、1 500元和1 000元的标准给养殖户或养殖企业予以补贴。通过完善、落实补助方案和提高补贴标准,刺激和鼓励广大农民和龙头企业饲养良种基础母牛,稳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之根基。

(二)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保障一线养殖企业(户)的利益

从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到终端销售,产业链各个环节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养殖农户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成本高,收益低;屠宰加工和终端销售分别处于中游和下游,面对强劲的需求消费,趁机抬高价格,并占据卖方垄断的地位,成本低,利润高,整个产业链利益分配呈“倒金字塔型”。为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尽快建立健全合理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肉牛产业链中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利益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主体都要坚持平等、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等服务。技术推广部门应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除了对产业链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肉牛基地建设,鼓励与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保障一线养殖户利益。

(三)重视奶公牛资源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谐牛业发展

据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奶牛存栏1 460万头,同比增长1.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每年大约有400万头的奶牛公犊出生,是一宗宝贵的牛肉资源。然而,由于管理水平和认识不足,我国许多地方没有重视奶牛公犊的利用问题,多数奶牛公犊出生后即被屠宰,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国外养牛业发达国家,奶公牛、淘汰的奶母犊以及淘汰成年奶牛作为奶牛业的副产品不仅被合理利用于生产牛肉,而且已成为当地牛肉生产的主要来源。以色列的牛肉1/3来源于小公牛,荷兰乳用品种牛肉占牛肉总产量的90%,英国奶牛业每年提供的商品牛肉约占英国牛肉总产量的60%,美国每年约有75万头奶犊牛用于小牛肉生产,产量在1.36 ~ 1.81亿千克,总产值达6.4~7亿美元[7]。与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奶公牛的饲料转化率略低,且饲养成本较高,但它们在体重超过175千克后的生产管理过程与肉牛品种完全一致。如果我国部分企业借鉴国外经验,研发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奶牛公犊利用逐渐成规模,不仅能够提高奶牛养殖效益,还能够缓解国内市场牛肉短缺的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谐牛业发展。

(四)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严打假冒伪劣和走私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结合我国肉牛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科学调整贸易关税和国内支持政策的空间。鉴于走私屡禁不止,我国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牛肉走私和假冒产品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减小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第二,构建和完善信息发布平台,要加强牛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及时预测未来牛肉市场走势,给养殖户(场)、合作社乃至企业提供重要参考,以便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降低养殖风险,保障一线养殖户利益。第三,管理部门应切实做好流通市场监管,加强对投机倒把、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的综合整治力度,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另外,建议政府根据时宜给部分基层群众发放消费补贴,缓解价格上涨过快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

(五) 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构建肉牛全产业链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2015年初总理政府报告中也提出了 “互联网+”这一新的战略,推动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包括传统行业有机结合,以互联网的力量带动行业品质、效益、创新能力等快速提升[8]。然而,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等来说,畜牧业可谓是互联网边缘化行业,“互联网+肉牛产业”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据相关研究报道,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肉牛产业的养殖、育种和生产加工等环节,可实现产业的系统化和信息化,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率[9-11]。由此可见,在肉牛产业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并推广于肉牛育种、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借助物联网感知结点采集整个产业链的数据,实现全产业链信息跟踪追溯和“一站式”供销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养殖户或企业节省人力物力和提质增效,而且能从技术上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快捷、现代化的监管手段,随时可查各类牛肉产品的“身份证”, 保证食品安全,消除消费者对牛肉产品质量的担忧。同时,可建立信息多重反馈机制,利用养殖、屠宰加工环节的数据监测信息为肉牛育种提供有力支持。总而言之,物联网的应用或许是肉牛产业的一大出路。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大力推广和普及“互联网+”战略,将其应用于肉牛产业,以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业效益,推动肉牛增产、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六)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高国产牛肉市场竞争力

世界牛肉争夺战风起云涌,提高国产牛肉市场竞争力已刻不容缓!诚然,我国牛肉不管是价格还是品质与国外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国内消费者青睐于进口牛肉的主要原因。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现象日益严重,对进口牛肉逐渐产生依懒性,进而给不法商贩造成可趁之机,“挂牛头卖杂肉”及以次充好、冒充进口牛肉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为减少国外牛肉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首先就要提高我国肉牛业自身的整体质量和数量,重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构。以国产优质黄牛为例,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许多地方在黄牛杂交改良方面“重引轻视育、重杂轻选”等盲目杂交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充分调动发挥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部门的科研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中国黄牛的系统选育和定向改良,科学、适度地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尽快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高产肉牛专门化新品种,减少对国外肉牛品种的依赖,着力打造我国自有的、以中国黄牛为主题的肉牛品种和品牌,提高国产牛肉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和健康养殖技术研发推广,促进产业提质增收

“十二五”以来,政府在发展畜禽种业方面加大了投入,但肉牛产业起步晚、起点低,肉牛品种培育周期长、难度大,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强劲,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尚需更多的政策支持,科教单位和龙头企业应加强协同创新,“育-繁-推”一体化,努力提高肉牛育种和养殖方面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效率。要将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尽快应用于专门化肉牛品种培育,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快肉牛育种步伐。另外,要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和畜牧推广部门的作用,组建能够长期活跃于肉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推广队伍,除了普及推广肉牛良种、筛选优势杂交组合、提高母牛繁殖效率、防控重大疫病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外,还应加强肉牛养殖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健康养殖技术的普及,促进农牧结合,保障肉牛产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兵海.2014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BE/OL].[2015-03-16].http://www.beefsys.com/detail.jsp?lanm2=0103&lanm=01&wenzid=5300.

[2]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我国牛羊肉市场价格走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56-59.

[3]王宗礼.我国畜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兽医导刊,2015(1):8-10.

[4]曹建民,张越杰,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0(3):5-7.

[5]曹兵海.2015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 中国牛业科学,2015(1):1-2.

[6]刘晓晨.走私牛肉冲击我国肉牛产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14):1.

[7]孙芳,陈遇英,吴民.国外奶牛肉生产技术现状及对我国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启示[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4):95-100.

[8]刘瑞.打造中国式市场经济的升级版[J].企业经济,2014(1):5-9.

[9]姜德科,昝林森,杜书增.基于VB.NET和SQL Server肉牛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J].中国牛业科学,2014(6):47-54.

[10]申光磊,昝林森,段军彪,等.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网络化管理的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2007(7):170-173.

[11]黄静.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ZAN Lin-sen1,2, MEI Chu-gang1, WANG Hong-cheng1

(1.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

2.NationalBeefCattleImprovementCenterinChina,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beef market, price tre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 suggested tha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it should begin with strengthening policy and funding support and the protection of fertile cow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airy bull, improving the benefits distribution of whole industry chain, fighting against fake and smuggling, applying “Internet +” in whole beef cattle industry chain, creating domestic independent brand of beef and strengthen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healthy breeding technology, etc.

Key words:beef cattle industry; beef market;industrial economic; healthy breeding technology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6-0048-05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昝林森(1963-),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2B07);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8);陕西省科技统筹计划(2014KTZB02-02-01)

收稿日期:(20)2015-04-16

猜你喜欢

产业经济
浅议新形式下如何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广西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浅谈我国电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土地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中国稀土产业经济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经济发展分散化和均衡化研究
产业结构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
山东蔬菜产业经济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