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医学院校开设阿育吠陀课程的探讨

2015-02-22邝婷婷贾敏如泽翁拥忠德洛

关键词:藏医学传统医学医药

邝婷婷 贾敏如 王 张 张 艺 泽翁拥忠 德洛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一、阿育吠陀与我国传统医学的交流

印度的医药文化不仅与我国传统中医药相互交流和影响,对我国藏医、蒙医、维医和傣医药均有明显的影响[1]。

1.阿育吠陀简介

印度的传统医学体系有阿育吠陀(阿输吠陀[2],Ayurveda)、瑜伽(Yoga)、尤纳尼(Unani)、锡达(Siddha)、自然疗法(Naturopathy)和顺势疗法(Homoeopathy)等。阿育吠陀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印度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Ayur是生命、长寿之意,Veda是知识、科学之意,因此Ayurveda意为生命的科学,主要通过恢复和加强机体自身功能的排毒疗法、药物、合理饮食、运动和养生法等消除引起机体功能失衡的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3]。

2.阿育吠陀和中医学的交流

印度医学理论的四大学说,即地、水、风、火为“四大”致病因素,认为“一大”可致101种病证,“四大”则可致404种病。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恶风候中写道: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脏所摄,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赤风,四曰白风,五曰黑风……所谓五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这是中医五行学说与印度“四大”学说结合的实例[4]。从所用药物看,据唐文献记载,印度有许多医生向唐朝献药,民间也从印度购药,如胡椒、白豆蔻、干姜、肉桂、沉香等;据唐·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中国输入印度的药物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麻黄等,印度人称为“神州上药”。

3.阿育吠陀对藏医学的影响

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进而阿育吠陀对我国藏医学、蒙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丹珠尔》(医方明)仍为传统藏医学习的重要资料。

二、我国对阿育吠陀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阿育吠陀的学者屈指可数,研究成果散见于传统医学、历史、考古、文化类别期刊中。

1.探讨了我国传统医学与阿育吠陀的关系

王治华等[5]认为《千金方》较多地吸收了古印度医学知识。罗艳秋[6]等从解剖知识和基本理论两方面论述了藏医学与印度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的关系。纳顺达来等[7]发现蒙医药学理论中的五元学说,三根七素理论等均源于古印度医学体系。石倩玮等[8]认为傣医学理论受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古印度医学的深刻影响。

2.出版了阿育吠陀的专著

北京大学陈明著《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9],上篇为《医理精华》文本研究,澄清了吠陀医学和佛教医学的关系[10];下篇为《医理精华》文本翻译,《医理精华》是印度吠陀医学的临床医方集粹。

中国科学院廖育群著《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共分“绪论、妙闻之论、专论”三大部分。“妙闻之论”是对《妙闻本集》“总论篇”共46章的翻译。“专论”包括“阿输吠陀”的基本理论、内科疗法、眼科、“脉”与“穴”、季节养生法、药物分类法[11]。

3.开展了中印传统药物的对比研究

贾敏如等[12]介绍了《印度阿育吠陀药典》[13]的编写内容、体例和特点;第1~5卷所载的418味单味药中有299味在我国有分布(含引种或栽培)和药用,其中在《中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正文收载的单味药有56味,另有11味收载于附录,这对我国传统药的发掘、研究、开发和进出口贸易均具有深远意义。

三、《阿育吠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意义

1.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通识素质的传统医学人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用以维系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常常有多个医学体系,如中国、印度。世界的传统医药主要包括中国的传统医药体系、印度的吠陀传统医药体系和希腊-阿拉伯的传统医药体系等,但作为实体存在的,只有前两者。由于印度属于英联邦国家,再借助英语优势,使得阿育吠陀和瑜伽已为西方世界所熟知,而中医药的国际化相对落后。故开设阿育吠陀课程,有利于传统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通识素质。

2.有利于促进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印同为发展中的大国,亦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资源、医药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和互为补充者。在历史上,通过佛教的传入,我国中医学和藏医学吸收了印度传统医学中有价值的理论和方剂;在当今网络异常发达、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下,更宜加强传统医学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本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3.进一步夯实传统医学人才的经典理论基础

阿育吠陀对我国藏医学、蒙医学和傣医学的理论有较大的影响,故开设阿育吠陀课程,是夯实藏医人才经典理论基础的需要,是满足培养“熟悉印度传统医学”的现代中医学和藏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亦为印度传统医学(如瑜伽)在我国的规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阿育吠陀》课程开设实践

1.《阿育吠陀》教材

参考藏文《大藏经》之《丹珠尔》中“医方明”、阿育吠陀英文版书籍及国内外有关期刊文献资料,结合本课题组成员前期开展“《阿育吠陀药典》所载药物与中国相应传统药物的比较研究”成果,计划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阿育吠陀》特色选修课程,并编撰供传统医学各专业学生使用的特色教材《阿育吠陀》(汉文版)。

2.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定位为民族医学、藏医学、中医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任意选修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藏医学和中医学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阿育吠陀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体构造的分析和疾病的认识;了解阿育吠陀的疾病分类及其治疗学;了解阿育吠陀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3.教学内容

共36个课时,分总论和各论。总论以讲授阿育吠陀概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阿育吠陀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印度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比较、印度传统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研究概况等。

各论重点讲授阿育吠陀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体构造的分析和疾病的认识;“疾病”章的十三节中重点讲授“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感染和创伤”、“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治疗学”的九节中重点讲授“草本治疗”、“芳香疗法”、“Yoga(瑜伽)”、“声音疗法(咒语、脉轮、音乐)”、“色彩疗法(颜色、光线)”、“心理学,伦理学和精神辅导”等与藏医学、中医学有互补关系的内容,以扩充学生的眼界。

4.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面,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中,展示经印度进口藏药材、布置作业、组织讨论;个别章节进行自学,教师适当辅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组织参观瑜伽馆,邀请“瑜伽导师”、“印度来蓉进修医学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印度传统医学的认识。

五、展望

任何学科的发展及其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等到学科发展到瓜熟蒂落之时,才开设为一门课程。故本校积极开展阿育吠陀的研究,率先开设《阿育吠陀》特色选修课程,力争将第一版的《阿育吠陀》(汉文版)公诸于世,抛砖引玉,在国内外同行的批评和教学中逐步完善,以期为传统医学人才国际化视野的构建有所助益。

[1]王东,等.印度传统医药及其与我国民族医药的联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增刊:32-35.

[2]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Bhushan Patwardhan1,Dnyaneshwar Warude,P.Pushpangadan,et al.Ayurved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Comparative Overview[J].eCAM ,2005,2(4):465-473.

[4]薛克翘.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43,129,210.

[5]王治华,等.浅谈《千金方》对古印度医学的吸收和应用[J].中药材,2003,26(增刊):71-72.

[6]罗艳秋,等.藏医学与印度医学源远流长的关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5):8-9,15.

[7]纳顺达来,等.试述对蒙医学产生影响的古印度医学著作[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6):53-55.

[8]石倩玮,等.试论东南亚文化对傣医药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2):63-64.

[9]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吴新民.《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评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7(3):279-282.

[11]陈明.《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评介[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3):278-283.

[12]贾敏如,等.《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药物与中国相应传统药物的比较(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5):28-31.

[13]Govt.of India,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Dept.of AYUSH.The Ayurvedic Pharmacopoeia of India(PartⅠ,Vol.Ⅰ~Ⅶ,PartⅡ,Vol.Ⅰ ~Ⅱ)[S].New Delhi,1990-2009.

猜你喜欢

藏医学传统医学医药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成功也会上瘾
基于人才培养的藏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MINORITY REPORT
传统医药类非遗
藏医学概论
藏医学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