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卓越中医师)双导师遴选和配备的实践探索

2015-02-22刘富林谢雪姣

关键词:师承基础课中医学

刘富林 谢雪姣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纵观五十余年的中医教育概况,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院校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产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也凸显出诸多问题,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存在经典教学薄弱,教学西化较严重,临床实践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中医特色缺失等困境,而在教学中有机会跟随一些任课教师或临床医生早期实践的学生明显受益,在我们教学改革中有教师指导的班级或学生成长优于其他同学[1-3],同时对我省的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随访研究显示有大部分名老中医有明确师承关系,并确

认在其自身成长中跟随学习是其重要成才因素。而中医学从《内经》成书确立理论体系传承至今的两千余年里,师承是中医学知识传承的重要有效方式,主要依靠家传师授,或随师侍诊,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淳于意师从公乘阳庆等,均为师徒或父子家传的师承授受教育模式[4]。鉴于此,我校从2010年开始筹建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卓越中医师)班[5],从2012级学生开始建立独立建制的班级,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中医学本科生双导师遴选和配备机制,略述如下,当抛砖引玉。

一、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卓越中医师)双导师遴选和配备的实践

1.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目标及配置时间

培养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更好地培养具备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现代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能熟练运用中医诊疗思维方法、技能和必要的现代诊疗技术,富有传承与创新精神的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卓越中医师)。本科生双导师制配置时间:依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遴选配备不同的专业课指导老师:即第2~3学年配备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富、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的基础课指导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医诊疗思维;第4~5学年配备以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见长的临床课指导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

2.双导师的遴选条件

对双导师的遴选,在综合考虑其政治思想和师德师风的基础上,基础课指导老师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有中医学教育背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有1个以上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主持在研课题至少1项且科研经费≥1万元,近5年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以上,或出版著作(主编或副主编)1部,或有1项以上的已被鉴定的科研成果(排名第一);临床课指导老师应具有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在临床一线,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教学效果良好,有较强临床教学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近5年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以上,或出版著作(主编或副主编)1部。

3.双导师的配备原则和培养任务

每个学生配备基础课指导老师和临床课指导老师各1名,每位基础课指导老师和临床课指导老师在同一班级里原则上实行一对一,最多不超过2名学生。双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任务,除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培养给予引导和关怀外,基础课指导老师侧重在整体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下制定个性化的前期培养计划,帮助、指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前期培养计划中的各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临床课指导老师侧重在整体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下制定个性化的后期培养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帮助、指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后期培养计划中的各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辅助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指导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

4.双导师培养工作的对接

基础课指导老师和临床课指导老师分别对培养计划中的前期(第2~3学年)和后期(第4~5学年)负责,双导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经常性沟通和交流,探讨和总结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的经验和解决新问题,保证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后期每学年双导师的碰头和交流不少于3次。

5.双导师的奖惩措施

双导师指导老师享受学校硕士生导师应有的权利和待遇,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年终对指导老师进行绩效考核,按优秀、合格等次分别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年终绩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当年学校个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如第二次考评仍不合格者,暂停指导老师资格,3年内不得恢复指导老师资格。

二、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门类,尤其是中医学,被称之为“是科学、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引自何裕民《中医学导论》),强调的是医者基于中医理论的思考与感触,神存于心手之际。中医学科的这一特征就决定师傅引领学习的重要性。从它产生之日起,跟随师傅读书门诊、接受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口授心传的培养方式是中医学能传承几千年的关键所在[6-9]。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师承教育的作用。于1956年,卫生部就颁布了《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鼓励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颁布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10]。直至现今,开展了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2875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4716名继承人,建立了79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1]。还开展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在各省市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师承模式[11-12]。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发源地——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师承制度并没有建立。如何在中医人才培养的上游——院校教育的本科阶段开展师承教育,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课题,对形成师承教育完整体系,对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提升中医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本科阶段尝试开展双导师教学改革,给学生配备基础课导师和临床导师,使学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得到及时指导与引领,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增高,学习动力增强。在基础课学习中,增强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习,还增加了《药性赋》、《汤头歌诀》、《脾胃论》、《医宗金鉴》等原著的学习与背诵。在临床导师指导中,结合临床课程的渐次开展,重点在跟师中培训学生的中医思维与技能。一定程度解决了学生受到西医范式影响中医学习的困惑,同时西医的临床技能也得到提高。在实施中,也遇到不少困惑:①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如何在四年理论学习中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程值得继续研究,学生反映课业太重,加之经典背诵、阅读任务重,学生觉得压力较大;②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浮躁,建立双导师制受得了学生热烈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热爱和憧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学生在与导师的学习交流中常流露出一种急于求成的渴望,加之在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同学竞争激烈,部分学生对自己期望值高,渴望速成,遇到困难容易泄气;③部分导师对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有些任务完成不是很积极和主动,不自觉将本科生与所带硕士、博士研究生相比较,更重视后者的指导;④教学资源的配备,学校给予双导师制的拔尖班级有限教学资源配备,设立专项经费,授课老师多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老师,随着开展年级的增多,学生人数增加,师资、实验实训中心、见习实习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拓展。这些也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把握和积极完善的地方。

[1]谢雪姣,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43-144,147.

[2]谢雪姣,等.加强医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2):9-10.

[3]黄政德,等.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36-237.

[4]熊辉,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7-20.

[5]黄政德,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4-16.

[6]李磊,等.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94-899.

[7]王文娟,等.1949~2001年北京中医师承教育史[J].中医教育,2006,25(5):58-61.

[8]韩捷.师承模式——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途径[J].新疆中医药,2009,27(3):67-68.

[9]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64-65.

[10]刘晓倩,等.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师承教育总结回顾与展望分析[J].中医教育,2014,33(1):24-26,33.

[11]洪净,等.浅谈现代教育模式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J].中医杂志,2014,55(22):1978-1980.

[12]刘建航,等.中医师承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5):4-6.

猜你喜欢

师承基础课中医学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