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实践中的课程执行力机理研究

2015-02-13李卓

英语教师 2015年15期
关键词:执行力目标能力

李卓

作者信息:310023,浙江 杭州,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外国语学校

自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来,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教师该如何应对挑战?

教师群体作为课程的直接执行者,也是课程的最终执行者,其课程执行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姚志敏、谢利民 2010)。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来提升课程执行力是深化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执行”的定义有两个,即实施和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在管理学领域,“执行力”的定义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课程执行力,作为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能力,其定义是在课程政策目标的指引下,课程执行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姚志敏、谢利民 2012)。从教师层面看,课程标准是其课程执行的主要依据,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因此,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内外部条件的支持,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

建构主义主张转换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信息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即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的正确领悟力,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能力,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科学分析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都会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美国学者福勒(Fuller)在其1969年编著的《教师关注问卷》中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教师关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从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来看,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文献综述

对课程执行力的关注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但在我国真正掀起学术研究热潮的年代却是在2000年后。笔者查阅了知网自2000年以来全国发表的50余篇期刊文章。根据其内容,这些期刊文章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概念、内涵、影响要素及内在联系的分析与探讨。姚志敏和谢利民(2010)指出,课程执行力的提高和改进主要受到教师信念、教师惯习、教师知识等因素影响。第二类主要是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决策管理者的层面从宏观角度探讨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崔允 提出“强调地方、学校的课程政策执行力是十分必要的”(谢利民2009)。第三类主要是从学科教研出发,从介绍教改成果经验的角度介绍了提升教师团队整体课程执行力的有效做法。例如,北师大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等机构探讨了教研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并介绍了提高教师新课程执行力的一些做法,如组织教师培训等。其中,有关课程执行力与英文教学的论文只占到文章总数的10%,而有关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教学实践或课例分析的文章则更少。

事实上,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达成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线教师,除了借助外部因素,如地方性政策、教师培训等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外,还需要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期达到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而教学实录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部分,对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更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因此,笔者从构成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几个基本要素出发,尝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几个着眼点进行课例分析与机理研究。

三、教学实践中的机理分析

构成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要素包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涉及课程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实施能力。因此,笔者将以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实施能力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为研究的着眼点,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探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规律。此研究将使用机理研究法,即一种通过对系统内部原因(机理)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课程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其中,课程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构成。这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课程执行者对课程总目标的解读产生偏差,就会影响课程执行的效果。因此,正确解读英语课程标准并制订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程分级目标是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先决条件。

在认真解读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前提下,笔者所在年级英文备课组教师将该学期初二学生的英文课程分级目标设定如下:

1.基础技能

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习惯;培养书写规范化习惯;培养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参与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演的能力。

2.语言知识

语音: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语音和语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流。词汇:进一步扩大词汇量,争取初二下半学期掌握并能使用40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语法:巩固和强化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等五种时态;学习过去进行时、状语从句、情态动词和动词不定式。

3.学习策略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以上话题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爱祖国,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4.文化意识

本学期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将要涉及的主要话题有:别样生活、展望未来、发明创造、体育运动、我们的世界、度假休闲、成人礼仪等。

5.情感态度

通过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如:mini speech,group discussion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同时,通过开设英文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多国、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

笔者所在备课组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材的使用情况,根据新课标的五维目标制订了本年级的英文课程分级目标。此课程目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课程总目标的核心理念,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为接下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理念引领和实践指导。

(二)教学设计能力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以优化教学能力。

以一节英文泛读课American English In Mind(简称AEIM)Level II P20 The history of listening to music为例,这篇科技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收听音乐的方式与途径。文中提到了一系列播放音乐的工具,如钢琴、蜡筒留声机、黑胶唱片留声机、随身听、Mp3等。与其说这篇文章是在介绍音乐播放工具的演变史,不如说是介绍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一个剪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listening to music.(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人类收听音乐的发展历史。)这篇文章的难点是文中的专有名词,如 player piano,phonograph,gramophone 等,且内容涉及科学事实,可能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该课的公共教案中提供了导学案,如果教师按照导学案的内容上课,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笔者注意到,这篇文章结尾的内容是You probably know the rest of the story.You know what audio CDs,Mp3 and Mp4 players are.But do you know what will come next?如果能将结尾的问题充分利用起来,设计成读后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活动),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总目标调整为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ke a science photo book based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cle.(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制作一本与文章主题契合的儿童科学绘本。)

笔者导学案中Pre-reading部分的词汇练习作为学生课前预习作业,摒弃了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的教学设计内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语言认知水平设计了三项课堂活动。第一项活动是Jigsaw(拼图式)阅读小组活动。文章被分割成内容相对独立的四个阅读板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负责阅读文章特定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回答阅读思考题。接着,学生调换座位,与阅读同一内容的学生一起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所思所想。最后,学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与组内同伴分享各自阅读内容的所思所得。笔者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学生在向同学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二项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预测将来人们听音乐的方式。学生已学过的关于The future of Technology的知识瞬间被激活了。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了未来人们听音乐的方式将变得更加便携和隐形。第三项活动是,Design a science picture book for kids,entitled The History of Listening to Music.All the facts besides your group’s great idea about what will come next should be included.Make sure the language will be simple enough for kids aged 10-12 to understand.学生不仅需要精简课文内容、降低语言难度,使之更适合10~12岁儿童阅读,而且要设计绘本构图和编排绘本内容。学生在动手参与科学绘本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实现了“用英语做事情”的课程目标。

(三)教学实施能力

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运用相应的课堂资源实施教学,并与学生展开交流和沟通,以达到有效落实既定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涉及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职业修养等。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情况都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来及时应对,进而促成课堂思维火花的碰撞,营造和谐、民主、人文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某节英文课上,某学生在做关于“你的新发明是什么?”的主题口头报告时不小心把inventions念成了invitations。笔者在做评价时,没有直接指出这个口误,而是对那个学生说:“Itisan awesomeinvention,isn’tit?IfIget an invitation of attending your invention release in the future,I’llfeelveryproud andhappy.”这既不留痕迹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又给予学生鼓励和人文关怀。

四、结论

用机理分析法来说明课程执行力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函数表示:E执行力=F(C,D,T,N)=af(C)+bf(D)+cf(I)+df(N)(0.5

综上所述,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会影响其课程执行力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以期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提升课程执行力并实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猜你喜欢

执行力目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