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翻译失误的关联性解读

2015-02-13张彩霞

关键词:范畴译者译文

张彩霞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语言学】

语用翻译失误的关联性解读

张彩霞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框架下,从认知和交际的视角对语言输出进行解释的一个理论。近年来,许多学者引入此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其中,语用翻译失误现象就能借助关联理论得到有力的阐释。从认知和交际的角度看,“规约性”限制、语境构建障碍、范畴化缺失和读者关照不足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失误

一、关联理论和语用翻译

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一个语言交际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1]167他们认为最佳关联是交际双方自觉遵循的交际准则,认知环境则是交际的前提,而互明是交际的必要条件。[2]29因此,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语境)和双方都明了的互相显映就成为成功交际的基础。之后,格特(1991)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能脱离人的认知系统,从而为翻译研究开创了认知语用的新视角。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原文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间的认知活动构成了两个跨语际的交际过程。译者作为其中的一个认知主体,要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交际渠道。通过译者的一系列选择,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某种程度的对应,保证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3]4因此,好的翻译要求译者最大程度地建立起目标语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间共同的认知环境,让读者在推理时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佳的关联。

关联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增加了语用学框架的适用范围。语用翻译的研究使人们在了解语言使用的同时开始关注语用如何理解;它既研究语言的符号解码方式,也重视利用语言符号进行认知推理的过程;它不仅为翻译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语言分析策略,还为翻译研究方法论的构建提供了有用的借鉴。

二、语用翻译失误分析

从关联理论看,翻译活动会呈现出一个三元关系。翻译是发生在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活动。作者和译者的认知不同,译者又与读者的认知存在差异,造就了翻译研究的多维性。以下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语用翻译失误产生的原因:

(一)规约性限制

有些译者拘泥于语言形式或语言字面意义的对等,倾向于呆板地将原文依文字的规约意义逐句译出。这样,译者就只关注了原文和译文的形式对等,而忽视了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真实交际意图,即语用等效。翻译过程应是译者以众多影响因素为前提的一个动态选择过程。

如果译者只是对原文中静态信息的简单“搬移”或复制,势必造成语用翻译失误。例如:

She is kind.

She is being kind.

根据标准语法条目,第一句的语义是“她是和蔼的”,第二句的表层语义是“她现在是和蔼的”。而一般现在时态有“经常性、习惯性”的含义;现在进行时有“目前、现在”的短暂含义。所以这两句话中细微的时态变化是要表达不同的感情、态度,而不仅仅是时间点的差异。因此,第一句的含义是“她平日待人一向和蔼可亲”,第二句的含义是“她平日待人并不和蔼,现在却故意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如果译者受语法规约的限制,不去挖掘文字潜在的涵义,读者也就无法了解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了。

(二)语境构建障碍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能否建立关联的决定因素之一。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组成一个交际场,这个场就是语言环境。[4]109语境可以是包括具体交际情景在内的客观环境,也可以是交际者在推理过程中应用的各种已知或推导出的知识、信息、假设等主观认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明示不断更新相互的认知语境,直到双方的认知语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从而形成最佳关联,使交际活动成功进行。在翻译中,译者的责任就是建立话语和语境间的最佳关联。如果译者没有这种语境构建的意识或能力,就很难达到翻译的良好效果。例如:

——The food was awful!

——You said it!

这个对话如果译成“这食物太糟!”“你说的!”就会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似乎两个人的对话风马牛不相及。造成这种翻译失误的原因就是译者没有为读者构建好话语和语境间的关联。事实上,对话中双方都认为食物很糟,所以在这样的语境下,当一方提出意见时,另一方的回答应为“一点不假”。

(三)范畴化缺失

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范畴化过程中,人脑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依据某种相似性进行有序排列、分类,进而形成概念。可见,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5]15然而,外界的客观环境和人类的主观因素影响、限制着人们理解世界和产生概念的过程。因此,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从而也会产生不同的范畴化过程。在翻译时,译者若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范畴化差异就很容易形成语用翻译失误。如:

花园里面是人间的乐园,有的是吃不了的大米白面,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花不完的金银财宝。

The garden was a paradise on earth, with more food and clothes than could be consumed and more money than could be spent.

在这段文字中,“大米白面”、“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分别属于食物、衣物和钱财的范畴。因此在英译时,先将原文的这些字眼相应地范畴化,再依次译出,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四)读者关照不足

在翻译活动的三元关系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也直接决定着译作的价值。读者的作用贯穿并影响整个翻译过程,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译者的翻译策略。[6]149从认知环境因素看,不同时期的读者对译文有不同的认知期待。从近代开始,不断有外国作品涌入,越来越多的译者选择保留原作的异域风情,正是基于这时的中国读者有了解更多异国文化的需求。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看,读者在阅读保留了异国风情的译文时似乎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然而,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读者满足了自身对不同文化了解的需求,即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仍然能获得最佳关联,同时也符合关联原则。由此可见,在翻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读者因素,否则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失误。

三、结语

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将翻译研究推向了语用理解的层面。然而,在语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失误也不容轻视。只要通过语用翻译实践的研究,不断总结产生失误的原因,语用翻译方法就能逐步完善,从而推进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 范丽枝.关联理论与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2(11).

[2] 吕雅菲,牟凌娟.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3]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

[4] 赵丽娜.语境的三维层面与翻译[J].东北师大学报,2010(4).

[5] 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7).

[6] 郑四方,李征娅.关联视角下的读者关照与翻译研究[J].学术探索,2012(7).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5-04-25

张彩霞(1980-),女,山西介休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硕士。

1672-2035(2015)06-0103-02

H059

A

猜你喜欢

范畴译者译文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