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向度

2015-02-13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郑 娴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政治学】

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向度

郑 娴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要求。而当今现实社会人的自由却存在着种种失落状态和误区,这些方面注定了要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把握和重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培养和教育,使大众将内化的自觉追求转化为外化的自觉践行。

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这样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和积极讨论的背景下,首次从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作的一个精炼和明确的表述,将自由囊括在核心价值观内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符合现实自由生态的客观需要。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取向

人的自由发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程之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

(一)自由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从不讳言对人的问题的重视。他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概括性的抽象人性理论,指出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并将其归结为“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藐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9。实际上将自由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同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关系、建立共创共享的共同体占有关系联系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观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这两大历史性发现,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自由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需求,就是追求真实和谐的共同体关系。

(二)自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前提是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因此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1]74。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对立,对物的依赖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人的自由活动仅成为一种维持自身生存的方式。只有在废除剥削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创造、共同占有和享受‘生产力总和’或社会财富的工作共同体才具有工作生存意义”[2]195,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获得自由和平等。如此,自由对人与人关系的价值追求就是对人与人平等、互助的共同体关系的追求,而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主要发生在工作世界,对工作共同体关系的追求就是对人与人共同体关系追求的核心。

(三)自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

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能够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自由是基于人对必然性的认知来改造自然界,每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进步,都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加深对必然性的认知,都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王国的过程。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在共同体中进行选择、交往与实践,其中劳动或工作是人们最主要的实践方式。马克思认为,要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价值,就必须通过一般的人类生产活动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578人与自然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来改造自然,并以此谋求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深入地解析了自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根本价值追求,从而把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这就为把自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广大民众追求自由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将其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经过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所取得的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国家、民族和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自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次科学地、精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在马克思所说的“真实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而社会发展水平始终都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发展生产力是人造福自然、造福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人自由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异化实践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个人存在的本性,并时时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是充满桎梏的,唯有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才能够使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社会成员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事实上,当一个社会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当物质资料丰富,精神境界则相对获得提高,共同富裕实际上代表了人的社会关系全面高度的发展。共同富裕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蕴含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最大优越性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

第二,自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保障。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自由实现程度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二者必然无法兼顾,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则是上述两个维度在共同体环境中实现辩证统一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能够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也激发了人的原始潜能和创新能力,为人在社会中自由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而正是人的自由创造改革技术形式,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从而推动生产力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我国曾经出现过不同程度生产力与人的发展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人的自由发展变成一种未来式,实际上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统筹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更使二者能够实现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价值目标的引导和规范,发展才不会变成没有价值内涵和质量的纯粹的经济增长。

第三,从自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的关联关系看,“三个倡导”涵盖公民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价值目标和国家发展理念,并相互关联、相互贯通。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目标之一,与其余的核心价值互补互促,并共同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之中,构成社会主义价值总体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代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总体性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发展要求。只有置身于国富民强,人民当家作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条件中,人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被满足,并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国家富强才能实现国民的自由发展。“平等、公正、法治”是人在社会中自由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共同体中,平等是自由的基础,公正是自由的环境,法治为自由提供了保障。当法治社会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领域的平等机会,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基本权利时,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人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全部特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应遵循的最基本义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层次,在现实中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志着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能够自发地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

三、人的现实生态:自由的失落与误区

总体上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对人的自由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但是,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容易受时代特征、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个人心态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而陷入种种误区与失落之中。

其一,自由的失落状态。现代人追求的所谓自由与主体真正的自由之间随着社会物化程度的扩张而加速背离,从而导致“现代的主体性之自由完全消溶于与主体性相应的客体性之中”[5]109。“作为自由自主的活动必须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价值理想实现出来,自由才是一种具有崇高目标的现实追求,才能避免它因无规定性而陷落于一种悖离自由应有的珍贵品质。”[6]115现代人在社会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实际存在的种种外在的强制力量,使人容易被其同化,丧失主体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逐渐滋生了过度重视物质财富和发展的物化倾向,打破了物质与精神财富间的原始平衡,对物的占有和消费成为人工作和生活世界的主宰和主要目的。当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旧式分工还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失去最初的意义,只是每天机械地重复劳动,人的价值完全由功利去衡量。工作生活中人的物化和工具化,造成人的本质特征和主体价值的丧失,影射出现实生态中自由的失落。

其二,自由的种种误区。一种误区是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种片面观点,认为自由与平等之间是不可能共存的,对平等的崇尚和推行就是对自由的否定,就会站在追求自由的对立面。哈耶克“自由不仅与任何其他种类的平等毫无关系,而且还会在许多方面产生不平等”[7]102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另一种误区是认为道德责任是自由之路的羁绊。道德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约束,责任意味着人在社会活动中承担的义务。而某种情况下人遵守道德、承担责任仅仅表现为消极的个人行为,道德责任与其实际追求可能是相悖的,一旦履行道德义务与实现个人自由产生冲突,道德只能沦为牺牲品。

四、社会主义自由生态的提升路径

针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陷入种种误区与失落的状况,要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教育引导,厘清社会主义自由的真实性、全面性和长远性,同时将主体间性的自由落实并根植到生活世界的总体中,要坚定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并在此实践基础上树立和完善科学的自由观。

(一)构建主体间性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自由的主体路径

社会主义自由的主体是“每一个现实的人”。人的自由不能脱离社会去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离开共同体也会失去意义。在物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或自愿或被迫地受到种种外在强制而成为一种相对异化的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看似独立而自由,实则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对物的依赖,也无法实现平等。主体间性的共同体关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其他主体均达到和谐境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人的自由应该以不妨碍他人的生存及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如马克思所说:“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从事任何不损害他人的事情的权利。每个人能够不损害他人而进行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两块田地之间的界限是由界桩确定的一样。”[8]40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应当互为条件,自由的社会为个人的自由提供了充分条件,个人的自由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充足动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的自由无法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存在,因此人与社会的自由发展都应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环境,人的创造性潜能可持续性的发挥,社会的长远进步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

(二)追求生活世界总体性是实现社会主义自由的生活路径

生活世界是人类共同生存、共同拥有的世界,是主体化的世界,人类的实践与思维发展都无法脱离生活世界。“每个实践,每种科学,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每个人,或人的群体及其创作物也都隶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构成了规定我们确定目标、行为选择边际的‘地平圈’,而且它对客观的科学世界、主观的特殊视界具有着‘奠基的作用’、‘统一的作用’。”[9]31-32生活世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其总体性就本质而言并不是某种理论构想,而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实际存在。“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交互主体共有的生活形式都一同交织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之中,并且一同参与着对生活世界的总体化。”[10]351追求生活世界的总体化的过程是人们通过互相交流而达成合理的共识,这些合理的共识是人们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等现实困境,克服工具理性,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根据,同时也是人们在改革和调整这个异化世界和虚假共同体关系,在重拾生活意义和获得自由解放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量变。

(三)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自由的教育路径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先进性在于其赋予自由以实践性、总体性和历史性。马克思着眼于工作世界中的每一个现实个人,将自由的实现与创造性的实践联系起来。他强调自由应该全面存在于真实的共同体之中,是主体间性的对立统一状态。人类社会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自由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程度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进步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自由来源和继承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观点、原则和方法为理论依据,这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教育,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自由的实现路径,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避免陷入异化劳动所造成的片面自由的种种误区。

综上,社会主义的自由价值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源泉,是根植于生活世界共同体中的实践的、和谐的、真实的自由。实现社会主义自由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在工作世界共同体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分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真实的共同体。同时,立足于自由的主体,即每一个现实的人,明确总体与本体的共生性,建立融入人、社会、自然等全部存在的主体间性关系。总之,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亟待提升的现实。这些注定使自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向度。如此,要在工作、生活中重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培育,以内化的自觉追求达到外化的自觉践行,从而激励人们勇于创造,改造世界,为自身和社会未来的美好发展开辟道路。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李晓元.世界境界哲学——中国梦的世界境界及其实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黎玉琴.现代社会的自由理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7]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王振林.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J].学习与探索,2005(2).

[10]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责任编辑 张 琴】

Freedom: Important Dimen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ENG Xian

(CollegeofMarxism,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Freedom is the common value requirement of Marxism and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oday’s realistic society there are aspects missing and erroneous states for people to enjoy freedom, in which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is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eedo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of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may make the public turn internal conscientious pursuit to self-conscious practice.

freed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2015-07-01

郑 娴(1991-),女,福建福州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5)06-0027-04

D64

A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