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化群体的信息隔阂与舆论引导中的信息整合

2015-02-13

关键词:两极极化观点

冯 帆

(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文化学】

极化群体的信息隔阂与舆论引导中的信息整合

冯 帆

(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极化群体(Polarize Crowd)是指在重大事件中因观点或政见的不同产生的群体意见分歧,发展到极化的群体已经处于社会舆论整体的极点,其舆论学意义并不止于各极之间初期的观点碰撞,而在于在媒体使用和观点独立性日益成熟之后,各极间因信息和观点隔阂,形成的“平静的对立”和“交流的绝境”。极化群体现象即便在多元开放的信息环境中,也会阻碍观点的充分竞争,难以达到“观点的自由市场”。相反,由于各极群内部存在利益和目标的一致性、媒介使用习惯、具有排他性的信息渠道等因素,使处于极化的群体对异己信息和观点难以接受并进行相应的自我修正,这为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并造成一定的社会风险。因此舆论引导要特别注意加强信息整合,提供信息全貌,消除“信息绝境”,从而消弭极化群体中的潜在风险,有效引导舆论。目前的信息整合应诉诸专业性和公信度高的传统媒体。

极化群体;信息整合;舆论引导

一、意识形态的分野:极化群体研究的适用性和研究价值

极化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中,面对社会的重大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而生成的两大观点对立、各持己见、彼此辩驳论争的社会群体。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关于twitter社交媒体中极化群体的研究报告——《推特网络图谱:从极化群体到社区群体》表明,在社交媒体中,当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以及政治性较强的议题时,所产生的极化群体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持有相反意见的两个群体各自为战,他们的信息支撑渠道甚至都泾渭分明,并且两极之间鲜有信息交流。[1]也就是说,这种极化群体会长期存在并且不易调合,不同观点持有者表现出舆论强度的势均力敌,是舆论引导中面临的棘手状况。喻国明在《舆论学:原理方法应用》一书中提出舆论的状态标示有三种分布图形,其中双众数分布或“W分布”模式,正是极化群体的一种表现,对于舆论引导而言,这是较难做出决策反应的情况之一。[2]76-78

法国经济学家特拉西(Destuttde Tracy)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作为“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3]223,指出应当注意到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与同一性是一体两面,也即《推特网络图谱:从极化群体到社区群体》提及的作为极化群体的保守党和共和党拥趸处于两极化,他们政治信念彼此对立。古斯塔夫·庞勒指出同质化群体组成的三要素是:派别、身份团体和阶级,[4]118极化群体则也由利益、观点以及人口学要素相近的同质化人群构成。尽管在我国尚不存在显著的政见分野,并且我国的公众舆论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的舆论分布呈现天然协调统一状,但并不意味着极化群体不存在。

极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意识认知与舆论倾向,影响着社会舆情的变化和发展。适时地对极化群体及其观念倾向予以关注并引导,对于缓解无谓的舆情冲突、创建积极有益的社会舆论氛围及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如甬温线动车事故中传统媒体信息整合介入前后形成的不同舆论走向,即印证了这一点,即分歧的广泛存在以及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因此研究极化群体独立性体系,找到舆论引导中的关键着力点,对于做好信息整合以提升舆论引导效能十分必要。

二、互为他者两相看:极化群体中“平静的分歧”

极化群体中的两极一定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对立在意见形成的初期可能表现为彼此的意见冲突和话语权的争夺,但对社交媒体极化群体的两极间的互动分析表明,随着两极的发展和成熟,冲突的减少和独立性的加强成为新的表征,每一个极化群体都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运转体系,这个体系中包含信息源、传播渠道、信息内容、媒体使用习惯、信息与观点生成的指向性、意见领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舆论场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独立性。

分歧意味着对立,却不一定表现在表面的冲突。然而不同舆论场中意见的合力可能会形成各自力量的累积效应,使得“平静的分歧”发生变化甚至爆发。从极化群体中两极分歧发展的新特点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意见相左只是一部分或一种表征,极化群体间的分歧具有彼此独立性和完整性,包括新闻信息上的分歧和意见的分歧两种。前者的客观性较强,以信息源、传播渠道为主,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环境下,信息乌托邦的思潮日益强烈,新闻的去专业化、受众与信息生产者界限的模糊、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的发展都使得信息源和信息渠道呈现出多线交错并行的局面。即便是传统媒体,其信息总量和多元化较之上世纪也有了量级性的突破。南方系报刊自成一体的新闻实践,使一元化的声音受到挑战,近期关于雾霾和转基因话题炙手可热,也表现出全媒体时代,观点论战蕴含的巨大力量对官方与民间两大舆论场的议程设置起到主导作用。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两极化,是信息内容以及观点极化趋向出现的基础,也为舆论引导中整合信息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如果说欧美政体的二元结构是极化群体产生的基础,那么我国舆论场中的极化群体可能不会有根本性的立场差异。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准极化群体”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舆论场中初见端倪,主要表现为逐渐走向极化的群体形成:“公知”、“五毛党”和“理中客”都是新媒体舆论场中对持有不同意见偏向、思维模式和观点指向的特定群体的称谓。其中“公知”的含义已发展成明褒暗贬,与“五毛党”相对应还有“带路党”一说,而“理中客”多指观点保守、倾向性不强的群体。在观点碰撞中,他们的信息渠道已经有了明显的分野,并且对新闻信息的掌握也成为不同群体的显著标志。准极化群体已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观点指向,在突发性社会事件的刺激下,可能会立刻形成对立或观点论争。平静的分歧实际上暗流翻涌,而包含着的潜在舆论,可能以“没有公开表达出来的信念和公众情绪”的状态出现。[5]350

三、选择自由与信息茧房的二元悖论:信息整合的必要性

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对大众传媒理想化的预测,然而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的趋势,“信息乌托邦”的思想也备受关注。不可否认,观点的碰撞和论争是一套体系健康发展的指征。然而对于极化群体而言,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的彼此独立、类似于推特的微博中“大V”的意见引领,都会使得观点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通。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中,从最初的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乐观期许,甚至赋予其推进制度改革、催生公民社会的历史使命,到弊端出现、“信息乌托邦”中“有限的自由”被印证,说明信息自由并不一定能带来观点的平衡。桑斯坦“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理论认为:即便在“信息乌托邦”中,公众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而有选择地接触信息,兴趣倾向性的积累很容易导致“作茧自缚”,它违背了互联网开放式信息平台的意义,并且也是极化群体得以巩固、持有对立观念的两极或多极间隔阂与壁垒形成的因素之一。加之受众向“Prosumer(producer and consumer)”的演变,兼有信息接受者和发布者双重身份[6]1,造成超负荷信息是目前信息环境的主要特点,在此情况下,观点的自由市场并不容易实现,在极化群体中,集中表现在群体认知难以获得应有的理解,出现“死角(hidden profiles),难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严重损害了群体的判断力”[7]94,造成观点的进一步偏颇和不可调和。

网络技术进步也可能造成两极群体“平静的分歧”之延续,目前对web3.0时代的展望多立足于受众的进一步细分和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然而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受众个人对其他观点闭目塞听。也就是说,立足于商业伦理的分众传播,可能会产生推进群体中两极或者多极化的负面效果。如果两极或多极的群体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内容融合和信息渠道的交叉,如果对信息源和传播渠道保有过多标签化设定,观点很难形成自由竞争,而这对公众舆论的健康发展也会形成障碍,在此前提下形成的观点冲突可能无法调和。

信息整合是舆论引导的前提,也是消除两极间隔阂的必要手段。信息整合并非提供倾向性和指向性强的信息内容,而是通过对各方信息的整体把握,为受众提供较为全面的现实反映。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认为大众会对环境化的信息环境做出真实的行动反馈,因此控制极化群体,相对于直接的意见指导而言,信息整合是舆论引导的先行阶段。

四、两极独立格局下的信息整合:逻辑重建与隔阂消弭

尽管在极化群体中,两极各自的信息和媒介依赖已经有较为稳定的渠道,并且自媒体使用中已经表现为标签化甚至形成刻板印象,但如果能将这一现象加以研究,则会对信息整合有所助益。

信息整合并非推倒重建,而是兼并重组,也就是兼容并蓄、重新组合。从语言学角度而言,任何符号形成语义都会产生相应的语言逻辑。信息语言具有逻辑性,重新和组合建构并不仅是内容的重构,更重要的是逻辑性的重建。李彬认为新闻话语的关键在于“一套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暗中支配着人们言语、思想及行为方式的潜在逻辑与潜在机制”[8]330。因此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新闻事实的叙事逻辑,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提供尽量公正客观的结构化信息内容。

从实践经验来看,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必要介入,会对舆论走向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信息整合并不是以信息源、传播渠道或者信息传播速度与新媒体竞争,而是将新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来源作为信息整合的必要前提进行去伪存真的辨析梳理,形成结构化的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并发挥自身的公信力和专业化优势,提供最接近于事实全貌并符合接受逻辑的信息内容。相对于更加自由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闻报道,是传播媒体专业性和高质量信息的前提。社交媒体目前所能提供的140字碎片化、感性化信息,传统媒体更符合接受过程中的完形需求,调动受众的理性思维,也是舆论引导更有效果的必然选择。

如果两极或多极化趋势所形成的潜在舆论强度使得人们对真实环境做出反馈,那么信息整合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整合在全媒体时代的有效介入可能成为消弭极化群体的必要手段。专业化和社会公信力是传统媒体在介入舆论引导时自身包含的正向加成,而我国目前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然具有绝对的一元化特质,这对信息整合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利好。

五、结语

尽管基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以及现存的政治体制,目前我国的舆论学研究和舆论引导实践尚未面临对政见或利益有根本性冲突的极化群体,但对群体意见的两极发展而自然形成的意见或利益共同体有所认知或研究是必要的,进行必要的调和或引导要特别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社会文化特点。意见不同造成的极化式的集群现象是一种潜在趋势,应当理性对待。

在新媒体勃兴的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公众集群模式,新媒体环境下,人群的集结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集结模式中依托于地缘和亲缘关系,观点意见更趋向于多元化,其间的意见矛盾与冲突也较为明显。共同的媒介使用习惯也有助于观点在碰撞中融合。而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环境中,基于相似年龄、共同兴趣利益、观点或媒介使用偏好的人更容易形成有力的联结,这种群体的凝聚力更强,组织结构也更为固定,集群度较高,也更容易形成极化群体。

[1] 国内外新闻与传播前沿问题跟踪研究课题组.新闻传播前沿专题之推特网络图谱:从极化群体到社区群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

[2]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学明.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述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4] 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5]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 胡正荣.全媒体时代的复合教育[J].新闻大学,2014(1).

[7] 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5-07-17

冯 帆(1984-),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师,硕士。

1672-2035(2015)06-0018-03

G20

A

猜你喜欢

两极极化观点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动物“萌主”在两极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两极气温与人类息息相关
观点
地球的两极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