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02-12成秀萍唐祥金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专业群做中学

成秀萍,唐祥金(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成秀萍,唐祥金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于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最为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就是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为了紧贴行业企业共育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全面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苏州地标性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了10家企业学院,冠名与订单建班级、人才共育,实习与实训搭平台、校企共建,教授与博士抱成团、共同服务,劳模与经理进校园、文化共享,党建与工会手拉手、优势共融,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更积极主动地与学院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求真育人。

关键词:企业学院;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工学结合;做中学

1 概述

校企合作育人,贯穿于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涵盖合作招生与就业、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合作开展实习与实践、合作开发项目与服务社会等各个环节[1]。其中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就是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践行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性”、“职业性”三原则,携手苏州地标性的龙头企业合作组建了“创元学院”、“亨通学院”、“文化书香学院”、“同程国际学院”、“汇川机电学院”、“纽威精密学院”、“玄通物流与电商学院”、“汇通金融外包学院”、“固锝电信学院”、“菱欧自动化学院”等10家企业学院,以进一步贴近行业企业共育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让学生有能力留在苏州”和“让有能力的学生留在苏州”。

2做实企业学院,共建专业(群),共育人才,“利他”共赢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旨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更积极、主动地与学院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求真育人。“利他”,是校企无缝对接的粘和剂。正是以“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为切入点,企业学院及其各专业群始终“紧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2]

2.1冠名与订单建班级,人才共育

作为一所扎根苏州的高职院校,学院人才培养始终紧跟地方产业发展的步伐,在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上下功夫,做到与地方行业企业“相生相伴”,为苏州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定制专业”。因此,10家企业学院的首要工作,就是校企共设共建专业群及群内各专业。依托企业学院这一合作平台,“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效益共享、资源共用”的合作新模式已初见端倪。企业需要什么,学院就做什么,将企业的用人需求提前介入到一年级。目前学院2014级30个招生的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商共推,60个新生班级,均以知名企业的名称冠名,企业学院的院长或企业的专业群带头人或技术专家来校给新生上第一课,入学伊始就引导大一新生集中“识岗”、初步感知未来职业岗位及其能力需求等。

为做实做细与学院理事单位的合作育人,各专业群与行业企业也在不断地磨合和融合,校企“联姻”渐渐步入“蜜月期”,10家企业学院也瓜熟蒂落、自然天成。这其中的航母,当数学院与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创元学院”。借助于该平台,2013年年底以来已共建1个二级学院、6个订单班,160多名学生实行定向培养,新生一入学就是该企业的“准员工”。同时,针对培养周期长的岗位,比如轴承技术控制、酒店管理等,与企业率先共推“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他9家企业学院的院长也都由企业派高管担任,各系部“一把手”担任副院长。每个专业群都选配了校企双带头人,每个冠名班和订单班都选配了校企双班主任(或辅导员),同时,实行每家冠名企业的文化进教室、企业素材进课堂、业务案例进教材、企业精神进宿舍,鼓励不同专业群、不同班级与合作企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对接,力求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培育校企特色的专业文化中力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同频共振”,以提升共建企业学院的实效性和各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及至大二年级,各企业学院及其深度合作的中外名企(如丰田汽车、纽威数控、固锝电子、汇通数据、玄通物流、同程旅游等),已组建各类订单班30多个,“把教室搬进车间、把车间搬进教室”,校企协同探索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私人定制”。学院2012级“泛太平洋订单班”,41名学生按师生企三方共商的培养方案量身订做,经校企双考核后全部在该集团旗下的厦门店、宁波店、苏州店对口入岗入职。该集团选配的岗位导师即师傅,每人带学生不超过5人,享受学院支付的带徒津贴;学生“三岗”实行期间,按学徒标准享受集团统一的专项补贴;工作满12个月且考核合格,即报销一年学费并晋升到初级管理岗位等,真正做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3]。类似这样的冠名与订单式合作育人模式的试点与实践,企业学院及其校企双带头人的团队自始至终发挥着统领和引领作用。

2.2实习与实训搭平台,校企共建

根据历年麦可思调查数据分析,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仍然是专业人才培养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4]。对此,这10家企业学院利用自身优势和同行间的业内影响,先后与每一个专业群合作共建了共享型的校外实践基地,以扎实推进“三室三岗”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生根。截止到目前,学院已“与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成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1家,动态校外实训基地477个,其中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实训基地。”[5]

事实上,每个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群内各专业服务于哪个产业(群)、对接哪些地标性企业、对应哪些职业岗位(群)、这些岗位包含哪些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哪些职业能力、每个实践性环节支撑哪种能力等,始终都是企业学院重中之重的工作,并据此校企共商相应岗位的人才需求及其对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目标。这其中,每个专业(群)的实习和实践,校企双方共谋共担,校企双导师双考核,校企双带头“双引擎”推动。每位学生,三年在校是“学生”、有专任教师“教”,在企业又是“学徒”、有企业导师“带”。第一学年2个学期集中“识岗”6周,侧重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学年2个学期各8周的企业“习岗”,侧重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学年企业“顶岗”12个月,侧重培养专业综合能力;期间融入“双证书教育”内容、以对接岗位(群)要求与工作过程。以“创元学院”为例,一年多来该集团旗下的38个控股企业借力于该企业学院平台,实现了与各专业(群)的深度对接,“校企联合开设10多个订单班,共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企业55名专家和顶尖专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学院客座教授,双方科研合作项目达20多项,苏工院的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6]

除了在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这10家企业学院还根据专业群建设与特色发展规划,择优引业内名企入校,共建“校中厂”。数字传媒专业依托卡梦动漫、模具与数控专业依托思瑞机械、电子应用专业依托亚智科技、软件技术专业依托“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在大学生创业园内不拘一格地新建了多家“校中厂”,师生足不出户就可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以实现“校中有企、岗课融通”的实训教学新格局。另一家企业学院“同程国际学院”,2012年与深度合作的泛太平洋集团共建“订单班”以来,已合作开发了“酒店实务”、“餐饮与康乐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导游从业资格”等5门实训课程、其中“Pan Pacific”和“Hotel on-site training”等核心课程均由该企业人事总监和餐饮总监讲授,已合作出版了实训教材《一酒店一城市》,其中60%的案例和素材来自企业一线,并已在天津、宁波、厦门的连锁店使用。该集团还在学院投资新建了“泛太平洋实训室”,安装了Opera酒店管理系统并组织专业教师专题培训,最大限度地贴近岗位实际来强化师生的实践与实战能力,以努力实现该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五个对接”。

2.3教授与博士抱成团,共同服务

企业是协同育人的一大主体,同时也是学院服务的主要对象,更是企业学院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据统计,已有378位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业务能手和行家里手,通过这10家企业学院步入校园,被“请进来”受聘为兼职教师,走上讲台,直接参与学业、就业和职业能力的指导,还合作开发了130多门课程和50多本项目化教材。其内容大多来自岗位一线和科技前沿,每年小调整、3年大调整。“教学与产业的紧密贴合,让苏工院的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在全省排名从2013年的第32位迅速提升到了2014年的第14位。”[6]

可见,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最大的动力在合作育人,而活力在协同服务。学院每个专业群的每位专任教师,每五年一周期都要“走出去”,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脱产完成不少于5个月的跟岗实践和实地锻炼。或紧贴前沿的新业态,或学习新技术、改进新工艺,或研发新产品,或为企业做策划、为员工做培训,或凝练企业文化,或搜集鲜活的业务案例,或合作开发课程,或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或带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等,在走出“象牙塔”和走进企业的过程中更懂产业、更懂行业企业、更懂职业,最终更懂专业、更爱学生,更具行业影响、更有企业素养。

正是紧扣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这一“最大公约数”,面向所有专业群的“一师两企”实践计划才真正得以有效实施,博士教授才真正地抱团和率先进企,与企业的互聘互兼才真正落到实处,各企业学院也才真正地“接地气”而越发生机勃勃。目前,学院已经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工作站19家,“双师型”教师占比89.4%,建有支撑汽车及营销、工业机器人、网络电视、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服务平台10个,学院四年来承担的近800项科技项目中,与企业等合作开展的横向项目就占418项、科研经费达2400余万元[6]。

2.4劳模与经理进校园,文化共享

校企文化协同育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育文化人,一直也都是企业学院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点。2014级60个冠名班的新生,进入大学校园第一天所扑面而来的,不仅有“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及其所折射出来的校园文化育人等,更能提前感知和体味到合作企业的经营理念、职业精神和文化底蕴。这些企业学院,自共建之初就始终坚持把名企的先进文化引入校园、植入专业,助推校企文化的共生共荣共享。

学院设有“苏工院大讲堂”,面向全校师生开设“菜单式”的系列讲座,主讲人不仅有学术大家,更多的是企业学院的院长、企业一线的省市劳模、姑苏人才、创业创新之星、技术能手、首席工人和企业的业务经理等,侧重讲授优秀的企业文化、创业兴业历程、劳模精神、团队与个人成长成才之路等。企业学院及其各专业(群)的学生,浸润其中、耳濡目染,逐步认知和认同企业文化,也渐渐把自己当成职场人,从而能在实习与就业创业中尽快进入角色。甚至,有些专业群的教材也取材于此,或源自未来岗位的一张张设计图纸,或一件件产品的生产工艺说明,或一个个项目的策划书,或一份份售后服务的方案,所学内容尽可能贴近于未来职业岗位群,这样学生三年毕业时都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垂青。“据统计,苏工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13届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超过3200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潜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7]

依托企业学院谋求校企文化共融的另一创新举措,就是学院携手创元集团共设“创元论坛”:既有高层的发展战略对话,也有创元的杰出校友回母校“现身说法”;既有“创元学院”院长、该集团纪委书记郁天的主旨报告,也有其旗下38家企业与学院专业群的深度互动与交流;既有校企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和教授博士“抱团进企”,也有创元的“劳模精神进校园”和“经理(主管)访谈”;学院既有针对创元的专场招聘会,创元也有专门的企业开放日、企业体验日等。通过整合包括“创元学院”在内的10个企业学院及其资源,拉动并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这些优秀校友在论坛上侃侃而谈,论坛下互动交流,抬头举足之间无不折射出内化到骨髓里的“创元”特质,为本专业群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可亲可近、可学可赶的榜样,学有目标、做有标杆、创有动力。他们给母校增辉,更与劳模经理们一起给校园添色。校企文化交相辉映,校企双导师互为合力,在关爱和服务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5党建与工会手拉手,优势共融

学院的这10家企业学院,铺设了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桥梁。基于这一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在“无缝对接”中和谐共振。以冠名和订单班教学为切入点,合作企业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直接参与到各专业群的方向设定、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实践考核之中,共同为订单企业研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源源不断地输送企业所需的“蓝领精英”。学院在共建企业学院的同时,还从合作企业聘请到370多位技术工程师、岗位标兵和行家里手担任“校外导师”,不仅与专业导师一起共同指导专业实习和实践训练,还全程参与该专业群学生三学年的“思想引导、专业教导、学业督导和就业指导”,提前按企业文化“雕琢”并储备一线人才。

企业学院的共建、校企双方优势的共享共融,最直接地创新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推动了教师的成长成才,而这也正是企业学院的应有之义。正所谓“教师是关键,决战在课堂。”[8]要教学生学做人,校企双导师首先要德高身正;要教学生练技能,校企双导师首先要懂技能、能示范、善操作。教学相长,学做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倒逼校企双导师带头“做中学”,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做,力求“做人”与“做事”的和谐、“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国内外的校企双导师,概莫能外。比如,“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就明确要求企业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人的入门资质,包括职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格素养等。”[9]

除了教师队伍层面,企业学院还互选互派互聘干部,借鉴企业“经营”的理念来锻炼干部。依托“创元学院”,学院选派了2名中层赴创元集团的总部及其旗下的一光仪器有限公司挂职,创元集团则选派2名中层担任精密制造工程系和软件外包学院这2个教学单位的负责人,以进一步密切校企联系,进一步深化和固化合作成果,实现校企育人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企业学院还利用校企优势,借助于一系列主题活动来锻炼队伍。依托“亨通学院”,学院组团赴亨通集团开展共庆“七一”活动,实地学习该集团作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学院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党建经验;同时引亨通的微党课进校园、搬上“大讲堂”。“纽威精密学院”,借力于纽威数控有限公司所特有的“孝文化”来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创元旗下的“书香集团”,借助“文化书香学院”这一载体对师生进行“五香四美”的主题教育,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同程国际学院”联手“同程旅游”共推党建、工会和关工委等共建,通过校企间系列的“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的主题活动,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企文化交融中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3 结语

“学校与企业要合作,地方的产业与职业教育要融合,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经济主战场,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布局密切配套,培养出的人才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也才是更有质量、更受社会欢迎的。”[10]学院以这10家共建的企业学院为抓手,畅通了全方位合作的渠道,深化了合作的层级,拓展了合作的空间,延伸了合作的领域,最终放大并倍增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企业从中获得了“人才红利”、政策利益、文化利益,而学院则获得了深度的、稳定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并由此带来了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但“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大学文化应树立追求真理、敬业爱生的精神。”[11]从这层意义来讲,企业学院及其文化育人,还呼唤制度层面上的激励与保障;深度合作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还有待再深入挖掘;学院各专业群及其专兼职师资队伍,还应更多地换位思考、更多地想企业所想、谋企业所谋。

参考文献:

[1]唐祥金.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49-52.

[2]苏工院:深化校企合作谋共赢[EB/OL].(2014-07-23)[2015 -02 -23].http://www.siit.edu.cn/s/1/t/7/58/9e/ info22686.htm.

[3]唐祥金.现代学徒制及其在酒店一线蓝领培养中的试点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5(1):135-137.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底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苏雁,李锦,江尧瑞.找准校企合作“最大公约数”[N].光明日报,2014-09-26(6).

[6]苏雁,孙阳.奏响产教融合新乐章[N].光明日报, 2015-01-21(6).

[7]江尧瑞,王竝,陈雨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N].新华日报,2015-05-08 (19).

[8]唐祥金,周琴.基于工作过程“三室三岗”工学结合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5.

[9]马树超.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22.

[10]邓晖,徐畅.职教新政为何难落地[N].光明日报. 2015-03-10(7).

[11]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2): 4-6.Abstract: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major clusters’talent cultivation goe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mong all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odels run enterprise colleges.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IIT), together with well-known enterprises from local industries, has set up 10 enterprise colleges. They have turn out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ajor clusters to serve the local industry’s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10 enterprise colleges, both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make concerted efforts in naming freshmen after enterprises &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ordered classes, building up practice bases, serving enterprises, inviting labor models & technicians to give lectures, and promoting such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work on the Party & trade union. Through all these attempts enterprises are really stimulated in their overall cooperation with college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刘红)

On Enterprise Colleges and Their Talents’Cultivation of Major Clusters——Taking SIIT as an Example CHENG Xiu-ping, TANG Xiang-jin(Culture &Arts Department of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104, China)

Key words:enterprise colleges; major cluster; talents’cultivation through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learn by doing

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2014~2015重点课题(No 72,课题负责人:唐祥金);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项目(苏工院[2013]69号,项目负责人:唐祥金)和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苏工院教[2014]31号,项目负责人:唐祥金).

作者简介:成秀萍(1966- ),女,江苏泰兴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1671-0142(2015)03-0001-05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G642.0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专业群做中学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