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发枝教授辨证技巧赏析*

2015-01-24牛文鸽陈海燕

中医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方证仲景病证

金 杰,牛文鸽,陈海燕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李发枝教授辨证技巧赏析*

金 杰,牛文鸽,陈海燕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李发枝教授临床常通过辨病辨证结合,辨主症,辨方证,以方试证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辨证方法指导临床诊断,使临床诊断准确、简洁、易于掌握,值得后学者研究学习。

李发枝;辨证技巧;中医师;咳嗽/中西药疗法;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指出:“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1]故辨证准确是临床取效的前提,李发枝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对仲景学说深有研究,临证尤以识证准确见长,笔者曾有幸侍诊李师,收益良多,兹将李师临床辨证技巧简述如下,与同道互参。

1 辨病辨证结合

1.1 中医病证结合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辨病辨证相结合是既抓住了疾病的基本矛盾同时又兼顾到从属矛盾,是更合理的诊断方法[2]。李发枝教授治学仲景学说30余年,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他认为辨病辨证相结合,在仲景学说中就有很好体现。以黄疸病为例,仲景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这应是该病的基本矛盾,因此,祛湿就是该病的基本治疗大法,这是辨病层面。具体到病人因体质、季节等等的不同,而会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等的不同,治疗亦要相应有所区别,这就是辨证,它更好的照顾到患者的临床具体病情,更具针对性,突出特殊矛盾,这种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既保证了诊断的基本方向,又有利于具体病情,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应该是更符合临床实际,更合理的。再如,痰饮病,仲景在明示基本治疗大法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基本治则,由此推断其基本病因应该是阳虚水停,这是辨病,针对患者具体病情仲景又根据在脾在肾不同,治疗有治脾治肾的区别,治脾用苓桂术甘汤,治肾用肾气丸,依据这一基本治则所制方剂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2 中西医病证结合

近年来在防治艾滋病及对西医院病人会诊工作中,李发枝教授接触到较多西医诊断较为明确的病人,但这部分病人有些能找到中医相对应的病名,相当比例的病人难以找到恰当的相应中医病名。从临床实际出发,李发枝教授采取了西医病名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办法,经临床验证,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术交流,又能提纲挈领地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利于临床工作。如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李师经过多年实践,大量病例总结,认为多属气虚不升,湿热下注,以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加味治之,临床疗效显著。[3]再如对于西医痛风病,李发枝教授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发现其多表现为湿热证,选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因为这一规律是长期临床观察总结所得,又经临床验证,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在临床中,可以使之简化为西医某病,直接对应有相应的处方,当然具体到不同病人,还要依病情进行加减,这也体现了如同中医病证结合一样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可以使临床诊断变得更为简洁,准确率大为提高,很值得学习效仿。李师认为,此种证型规律的总结有3点非常重要:1.要以长期临床、大量病例为基础。2.对证的概括要准确恰当。3.经临床验证切实有效。由于西医病名诊断较为明确,因此,这种病证关系的对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局方藿香正气散为例,原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类似于西医胃肠型感冒,虽然是古代方,但此中医的证型在现今夏秋季节仍大量存在,并具有较为稳定的病证对应关系,故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

2 善抓主症

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怎样从这些繁复的症状中把握病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李发枝教授经过多年临床探索,总结出抓主症,参照兼症的辨证方法,经临床证明具有执简驭繁、简洁准确的优点。比如李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为湿热为患,治疗应以甘草泻心汤加减。复发性口腔溃疡就是临床常见的一个重要主症,患者就诊主诉可能有面部痤疮,关节炎,脱发等不同,但只要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多表现为湿热证,治疗就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参以其他兼症加减化裁。如患者表现为面部痤疮者,常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土茯苓等;若为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为周身关节疼痛、畏寒者,常加黄芪、白术、防己、制川乌等;表现为脱发者,常加当归,并加重党参用量以益气养血。李老师有时也会以临床体征为主症,部分患者表现为胃脘两胁痞塞、胀痛、疼痛拒按,此类患者可见于西医之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胃炎等,此时李师常结合触诊,若伴脘腹、胀疼痛拒按,常以大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原文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李师认为,此类病证疼痛拒按就是主症,就是使用大柴胡汤的依据,而辨证加减,则是针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细化。所以李师临床病案常非常精练,寥寥数语,即点明病机,确定治法方药,兹举数例。

病案举例1 患者,女,28岁,2013年8月8日初诊。主诉:咳嗽,吐白痰15 d。现病史:半月前上感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吐痰,经用中西药物治疗上感咽痛症状消失,仍时咳嗽、吐白痰,纳食睡眠二便如常。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既往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易外感。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外感咳嗽,证属湿热蕴肺证。治则:清热宣肺除湿。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清半夏 30 g,黄芩 10 g,黄连 3 g,干姜 12 g,党参 15 g,麻黄 10 g,款冬花 12 g,甘草 3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服上方后咳嗽咯痰大减,原方继进7剂而愈。

按 本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李师认为系内有湿热为患,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新近外感,咳吐白痰,故加麻黄、款冬花宣肺、化痰、止咳。辨证思路清晰,方药对证,故疗效迅捷。

病案举例2 患者,女,50岁,2014年05月12日初诊。主诉:上腹胀痛(胃炎伴息肉)2 a。现病史:发作性上腹胀痛,每于饱食后加重,曾在外院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伴息肉。刻诊:上腹胀痛,胃脘部痛明显,口苦,纳食睡眠二便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伴息肉。中医诊断:胃脘疼,证属肝胃郁热。治则:疏肝和胃泻热。方选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 20 g,黄芩 10 g,清半夏 20 g,枳实 10 g,白芍 20 g,蒲公英 30 g,丹参 15 g,檀香 3 g,砂仁 10 g,甘草 12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患者服药后症减,伴便秘,加乌梅 15 g,大黄 6 g,再服14剂而愈。

按 本患胃脘触痛明显,据此李师诊断为肝胃郁热证,故以大柴胡汤为基础方,另伴上腹胀痛,故加丹参饮,蒲公英理气清热和胃止痛。二诊因患者伴有大便秘结,故加大黄泄热通便,大便通畅有利于郁热的祛除,故疗效显著。

事实证明这种辨主症的诊断方法,可以使临床诊断更加简洁清晰,易于掌握和重复推广,后学者可以在掌握上述常用方法后,在临床中进一步去观察总结。

3 辨方证

已故著名经方派大师胡希恕教授曾指出,方药的适应症简称方证,某方的适应症,即为某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4]。以伤寒六经辨证为例,若患者表现为恶寒,头痛,脉浮,可以辨为太阳病,但若要确定处方,则显过于笼统,太阳病方子很多,上述辨证还不能相互区分开。若进一步细审病情,患者另伴汗出恶风等情况,就基本可以确定为桂枝汤证了,辨证到此也基本到位了,但若是理论精深,经验丰富的医生,还会进一步询问病情。若患者既往有慢性长期咳喘病史,此次遇寒引发,除恶寒、汗出、脉浮外,尚有咳喘病状,这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若伴有颈项强硬,拘急不适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证,再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发病季节再对处方、用量作对应的调整,这就是非常精确的辨证了。李发枝教授长期治学仲景学说,不但在六经辨证中善用辨方证的方法,在内伤杂病的辨证中也常用辨方证的辨证方法,不过在临床具体应用中,不像上述辨证过程中叙述的那样条理化,而是言简意赅,短短数语,即可确定证型开具处方。如对上肢麻木患者,伴颈项拘急不适,即可确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再如失眠患者,结合过度用脑病史,多使用归脾汤加减;腰椎病由久站久坐所致者,认为多属久坐伤气,脾主四肢肌肉、束骨利关节,脾虚约束无力则腰痛、肢困、乏力,治疗常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当然这里虽然说的是辨方证,但其中亦结合了辨病辨证结合,辨主症与辨兼症,这些诊断方法的相互结合应用,既有利于主要证型或方证的确定,又有利于与疑似病证的鉴别,使临床诊断更加精确而简洁。

4 以方试证

临床工作中尚有少数病人,虽经详细问诊,精心辨证后,仍不能很肯定地确诊为某证或某方证,或是两证疑似之间,遇此情况,曾见李老师使用以方试证的方法,虽稍显无奈,但仍不失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病案举例 患者,男,64岁,2013年12 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咽部、舌体、龟头、肛门溃疡5 a。现病史:5 a来咽部、舌体、龟头、肛门反复溃疡,溃疡粟米至黄豆大小不等,疼痛剧烈。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左膝关节置换术。纳食睡眠二便如常。舌紫暗,苔白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白塞氏病?中医诊断:狐惑病,证属湿热侵淫。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方选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加减。处方:大黄 6 g,黄芩 10 g,黄连 10 g,五倍子 10 g,薄荷 6 g,黄柏 12 g。颗粒剂,1剂。嘱患者当天下午冲服半量,次晨再冲服半量然后来诊。患者服1次药溃疡疼痛即大减,后以此方继服14剂而愈。

按 此患李师虽经详细询问病情,悉心辨证,感觉为实热(毒)为患,是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可能性大,但口腔溃疡确属湿热为患属甘草泻心汤证者为多,兼此患者舌苔白厚腻,故难完全排除。故先以前方以方测证,若方证相合,一剂即知。服获效后方证即已明确,故原方继进病告痊愈。

试证法的应用较少,李师一般掌握如下原则:1.若基本确定为某一证型,则支持证据不够完全确诊,但可能性比较大。2.若为两证疑似,则所试证型诊断靠前,可能性大。3.试方多用1剂药,对证则症减,至少不致加重,否则为不对证。

虽然目前现代医学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辅助诊断,但临床仍有不少病例,诊断不明。同样,中医虽然有多种辨证方法,对部分疑难病例,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因此,相互学习、综合应用、不断提高诊断水平是临床诊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2]岳美中.岳美中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3-15.

[3]徐立然,郭会军.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经验集[M].郑州:中医农民出版社,2013:15.

[4]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7.

(编辑 张大明)

1001-6910(2015)10-0045-03 ·名师高徒·

R249.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0.22

陈海燕,副主任医师,c159362@126.com

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资助项目(豫中医201143)

2015-08-03

金杰(1968-), 男(回族),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方证仲景病证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