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效果分析

2015-01-23李培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5期
关键词:髂骨骨盆螺钉

李培峰

经皮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效果分析

李培峰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对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施治的效果。方法85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为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3例行经皮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的联合治疗, 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76.19%(32/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70, P<0.05)。结论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效果确切, 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出血量少等优点, 符合现代医学微创理念, 值得临床对手术方法和效果进一步探讨。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经皮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疗效

近年来, 随着骨折内固定、外固定技术的不断完善, 二者联合的外科手术疗法开始推广应用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 得到了良好的疗效反馈。本文旨在观察联合采用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对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施治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为本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5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 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3例, 年龄35~56岁, 平均年龄(36.2±5.8)岁;12例合并早期休克,6例合并颅脑损伤,1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以及气胸,1例脾破裂,1例肝包膜下出血;Tile骨折分类,22例为B1型骨折,6例为B2型骨折,3例为C1型骨折,9例为C2型骨折,2例为C3型骨折;伤后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为7.6~11.0 d, 平均时间间隔(7.1±3.0)d。观察组:男29例, 女14例, 年龄35~58岁, 平均年龄(36.3±5.8)岁;12例合并早期休克,6例合并颅脑损伤,1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以及气胸,1例脾破裂,1例肝包膜下出血;Tile骨折分类,23例为B1型骨折,6例为B2型骨折,3例为C1型骨折,9例为C2型骨折,2例为C3型骨折;伤后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为7.6~11.0 d, 平均时间间隔(7.1±3.0)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Tile分类、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 快速输液, 进行备血、留置导尿管、腹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准备;为休克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获取骨盆的入口位、前后位、出口位及腰椎正位、腰椎侧位的X线片;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 判定骨盆骨折类型;行7~9 d的股骨髁上牵引, 牵引重量根据体重选定(一般为体重的1/6~1/4), 在垂直移位基本复位后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 具体如下: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俯卧位, 患侧下肢牵引;以髂骨后上棘下外侧2~3 cm处作为骶髂螺钉进针点, 作1~2 cm的小切口, 行钝性分离,分离至髂骨部位;在C型臂X机下定位, 自后外部向前内部方向约30~40°角, 置入1枚导针, 并逐步经髂骨及骶髂关节置入S1椎体, 全程透视观察骨盆前后位、入口位、出口位、标准侧位(入口位时, 避开椎管;出口位时, 避开骶神经孔;标准侧位透视, 以掌握螺钉长度);在定位满意之后, 顺着导针方向, 将1枚直径为7.3 mm的空心螺钉缓慢拧入;若患者骨折分离严重, 则置入第2枚螺钉;纠正骨折畸形问题的纠正程度, 采用外固定支架纠正残余移位;术后, 常规用抗生素,实施早期康复锻炼。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 对所有患者行1~24个月的随访,观察骨折复位、骨盆疼痛、行走步态、髋关节活动度、肢体短缩等情况, 评定患者疗效, 将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 具体如下:优:解剖复位良好, 术后未有骨盆疼痛症状, 两侧肢体等长, 髋关节可自由活动, 行走步态正常。良:解剖复位良好, 术后偶有骨盆疼痛症状, 痛感较轻, 肢体短缩在0.5 cm以下, 髋关节可自由活动, 行走步态正常。可:解剖复位基本满意, 术后有轻中度的骨盆疼痛症状, 肢体短缩在0.5~2.0 cm之间, 髋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快行稍微困难。差:解剖复位不满意, 术后骨盆疼痛症状明显, 肢体短缩在2.0 cm以上, 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行走困难。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固定治疗, 骨折均愈合, 按照疗效评价标准,对照组优21例(50.00%), 良11例(26.19%), 可8例(19.05%),差2例(4.76%);观察组优24例(55.81%), 良16例(37.21%),可3例(6.98%), 差0例(0)。观察组优良率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76.19%(32/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70, P<0.05)。

3 讨论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为骨盆骨折损伤的最终类型, 此损伤常伴随严重出血、腹腔脏器破裂、神经血管受损、休克等严重症状, 治疗难度较高。保守方案用于治疗此类损伤, 易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双下肢不等长以及骨盆区疼痛等并发症, 发生率超过50%, 严重损害患者骨盆健康[1]。

随着骨盆骨折损伤发生率的增高, 近年来, 部分医师开始将外固定支架技术、经皮髂骨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联合用于此种损伤的治疗。外固定支架用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 具有操作便捷、创伤小、副损伤低、稳定度高等优势;而经皮髂骨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则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生物力学效应高、感染率相对较低等优点[2,3], 适用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 包括骶髂关节损伤和脱位, 经骶骨纵行骨折和双侧骶髂复合结构损伤等患者。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术中需患者翻转身体, 且术中前后路进行联合治疗。另外, 术中解剖复位满意后, 下肢骨牵引可能引起骶髂螺钉误入骶管或损伤神经, 不适合粉碎性骨折和骶骨大块骨缺损等患者。本院此次将经皮髂骨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治疗结果发现, 观察组优良率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76.19%(32/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70, P<0.05),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证实了采用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对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价值。

综上所述, 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效果确切, 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出血量少等优点, 符合现代医学微创理念, 值得临床对手术方法和效果进一步探讨。

[1]逄海东. 不稳定盆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364-365.

[2]朱方明.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盆骨骨折体会.中外医疗,2011,30(3):47.

[3]吴小三, 邵松, 刘兴国.经皮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骨科杂志,2013,16(2):200-2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17

2014-11-18]

471002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盆外科

猜你喜欢

髂骨骨盆螺钉
双针双导管经皮骨成形术治疗髂骨翼病变1 例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髂骨取骨术后继发髂前下棘骨折一例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