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5-01-17丁海丽吕聪玲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

丁海丽 吕聪玲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迅捷地掌握各类信息、及时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供了最佳中介和途径;另一方面,它作为网络载体之一,对大学生思想和道德层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有效规避“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影响,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论题。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4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迅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手机作为平台成为“微时代”的有力推手,尤其是微信应用软件和WiFi以及3G、4G等功能的普及,微博、手机qq,微信等即时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无疑,“微时代”已经到来。

那么,何谓微时代?“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从微时代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包括了以微博、微信、微阅读、微公益、微电影、微课等形式在内的整个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其中,微博、微信是微时代最突出的代表。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等操作平台在个人微博上发布短小(140字以内)的文本信息或图片、影音等多媒体内容,展示个人最新动态。由于微博信息发布不需要记名,使微博用户沟通更加自由、互动性变强。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移动社交软件,开始于免费短信,后来又增加了很多功能,如语音对讲、二维码、漂流瓶等。这一软件的问世,打通了通信与互联网间的界限,以其自身的便捷性、社交性和廉价性等优势,迅速成为人们手机必备的软件工具之一。微信平台丰富,它作为一个介质,可以搭载电脑、互联网、手机、iPad等多种平台,其应用性更强。微博与微信相比较而言,微信由于其即时语音等功能无疑应用更为广泛。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族,对新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再加上微博和微信作为新生媒体交际方式,它以其功能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及时性等原因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变得越来越深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英才,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微时代的到来,它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影响。

“微时代”作为一个时代而言,其突出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信息交流的无障碍性。在微时代下,由于智能手机的高速普及,打破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模式,再加上微博和微信注册门槛很低,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和微信,进而使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通过微博、微信发布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微博和微信自由表达自己对某事、某人的看法和观点,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第二,信息交流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以及传播活动的瞬时性的特点。尤其是WiFi以及3G、4G等功能的普及,使各种信息的传播内容更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内容更新速度更快。第三,個体沟通的互动性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传播活动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向式传播渠道,展现出的是一种双向的和多维的传播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与传播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具互动性,而且使每一个微博、微信的所有者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社会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正是由于微时代所具有的三方面的特征,使得它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收量、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微时代”由于其自身的独特特征必将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并日益多元化。微时代的环境下,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由于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无障碍性,使得各种各样思想和价值观念充斥于网络,其中不乏一些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甚至还包括一些虚假、杜撰的、涉黄、涉暴力等思想观念,它们对大学生价值标准的取舍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由于其价值观尚未成型,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对网络媒介中充斥的各种各样信息难以辨明真伪、良莠,极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及时跟上技术更新的脚步,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上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引导,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国家和人所利用,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日益受损。另一方面,微博和微信固然能够使更多的人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是,这容易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即传播的信息过于零散化,难以形成具有核心凝聚力的思想观念。因此,微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使形成核心的价值观愈加困难。

其次,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受到挑战。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客观事物不能构成一个客观、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和迅速性,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迅速掌握各类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部分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法律的束缚,为所欲为地在虚拟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虚拟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冲击,导致有的学生出现道德感弱化、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淡化,进而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最后,高校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由于微博和微信内容丰富,囊括了国际时事、军事要闻、民俗文化、街头巷尾趣事、娱乐八卦、餐饮出行、科技创新等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低头沉浸在手机媒体信息中,即成为“低头族”。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大学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手机媒体产生了依赖的心理,成为我们眼里的“手机控”、“低头族”。学生太沉迷于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世界里,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素质。

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常是选定内容,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规定地点,进行集中、持续的信息传播,以转变受教育者思想及行为的教育方式和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演讲、宣传报告会等是这个过程中最常用的载体。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成分较少,教育者处于信息优势和控制地位,受教育者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而抑制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适应微时代到来的历史趋势,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所谓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养成媒体道德自律的习惯,才能有效地避免不良信息恶意发布与传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制定网络道德规范,落实网络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成为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之一。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既要让大学生懂得正确认识新媒体,学会如何发布和传播,又要让大学生学会分析和甄别信息,既能够达到服务于自身对信息量的需求,同时能够传播有效和积极信息。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教育媒介,利用微博和微信优势,因势利导,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以此为教育媒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有效引导。微博和微信传播信息的快捷性有利于大学生效率观念的培养,微博和微信传播内容的性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开放心态和观念,微博和微信作为交际手段和平台丰富并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大学生自身主体价值性的认识和精神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

第三,发挥微博和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并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微博和微信的互动性和极强的认同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吸引力逐渐丧失殆尽。微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交往互动软件将会推陈出新,为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面对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融入微时代中,积极参与与学生的微博和微信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走向、精神动态、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把握介入学生生活的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可能造成学生因为过度管理的反感而放弃微信这个平台,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利用微信公共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与扩展,公共平台的管理者要选取一些高品质的、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信息进行发布;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专人负责处理等;通过互动不断提升推送信息的质量和针对性,满足高校学生的不同需求。

当前高校的公共微信或者是辅导员、两课教师开设微信公共账号相对较少。高校应当重视微信这一信息传播平台,积极打造这一舆论阵地,宣传正面信息,引领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2]黄超.高校对“微时代”挑战的应对及微博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12(5).

收稿日期:2015-01-04

作者简介:丁海丽(1973-),女,黑龙江双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吕聪玲(1979-),女,黑龙江海伦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微美学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