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经济圈建设中北京的经济转型与产业效率提升*

2014-12-16李彦军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济圈生产率北京

李彦军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基本处于持续调整增长的态势。作为持续30多年经济调整增长的重要结果之一,北京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同时产业结构也完成了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换,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主导。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驱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但是从首都经济圈整体来看,却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竞争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发展成为首都经济圈的迫切任务与要求。对北京而言,经济的转型发展,除了重视发展方式与结构的调整,更要重视效率的提升,即经济增长从速度型向效率型转变。产业效率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提升北京产业效率,不仅关系产业发展质量,也关系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北京的发展,也关系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转型。因此,研究首都经济圈建设中北京的经济转型与产业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效率:实现北京转型发展提升首都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北京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型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而产业效率的提升,不仅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手段,也是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走向绿色与可持续的关键因素。

(一)经济转型需要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的发展要服从与服务于首都服务功能这一特殊功能。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不断完善和提升首都服务功能作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作为首都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北京的发展也必须为整个区域的发展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无论是从首都功能的特殊性来看,还是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及作为中心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北京必须走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的特殊道路。但是强调首都功能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北京可以忽略其经济功能,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对北京的意义下降。

产业发展无论何时都是城市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目前北京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的新阶段,无论是世界城市的建设还是服务功能的增强,都需要解决制约首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北京而言,需要改变传统注重量的扩张的发展方式,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同时需要在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减”,在发展质量和城市功能完善方面“加”,在进退取舍之间,促进经济运行走向稳增长、重质量的新航程,推动经济运行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民生,为经济运行良性循环注入更多动力。

(二)产业效率提升是北京经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关键因素

要从原来注重量的扩张到注重质的提升,效率无疑将成为发展的核心因素。

效率问题是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Leibenstein,1966)。保罗·克鲁格曼说过,“生产率不等于一切,但是在长期内,它几乎等于一切”(克鲁格曼,2000)。

产业效率提升,对北京的意义,至少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理解:

1.产业效率提升可以限制低效率产业进入北京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指出,企业的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应该根据整个行业的竞争作用力的大小来决定。“一个产业中竞争作用力的强弱决定这种投资涌入的程度”(波特,2005)。事实上,对产业效率的把握,就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最佳依据之一。如果一个行业的产业效率非常高,那么,对于潜在投资者机会就很少,进入这个产业就必须非常谨慎,也即除非他有全新的技术,否则就很难进入。

2.产业效率提升可以带来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

产业本身不是行为主体,企业才是行为主体。企业有权对自己的资源给予有效的配置,产业效率只能是企业效率的聚合。产业效率反映一个产业整体的效率,同时反映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相对效率地位。如果整个产业的产业效率非常高,则意味着整个产业的大多数企业的表现都是比较好的。如果产业效率较低,则可能意味着这个产业的表现在整体上不太均衡,即有的企业表现好,有的企业表现差,这对潜在投资者来说,还有投资机会。因为一方面,产业效率低,表明众多的企业是效率低下的,是缺少足够竞争力的,也即有进一步提高效率的空间;另一方面,即使相对有效率的企业,它实际上是相对于众多效率低下的企业来讲才显得有效率,因而仍然有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

3.产业效率提升可以减少对低端就业需求,从而控制人口规模

近年来,北京人口规模呈现快速膨胀趋势,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致使水、电、气、热、煤的供应常年紧张,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无疑成为北京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产业效率的提升,意味着获得同样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尽管这种减少反映了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可能导致生产规模扩大,但对于总就业需求来讲,产业效率提升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机器替代工人、管理水平提高引起的冗员减少、企业投资利润回报期缩短所引起的投资减少等原因,往往呈现就业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与低端产业的就业需求来说,产业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就业需求减少是确定无疑的。而低端产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提升产业效率,能有效减少对低端产业的就业需求,从而合理调控人口结构和规模,防止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

(三)北京经济转型与产业效率提升有助于首都经济圈竞争力的提升

首都经济圈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之一,但是从发现水平看,明显滞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当前首都经济圈正面临着服务业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北京的经济转型与效率的提升,通过转型实现首都经济圈各产业之间通过区域协作实现共赢共荣,是十分重要的选择。

首都经济圈产业协作这么多年,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京津也有不少企业落户河北,但是从效果看,并没有带来差距的缩小,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河北是京津的腹地,没有发达广阔的腹地做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也正是首都经济圈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首都经济圈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建设进程的深入,除了要通过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河北的发展,降低与消除河北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对京津发展的负面影响外,更要审视与反思造成京津与河北长期发展割裂的深层原因,通过产业升级与效率提升提高包括河北在内的整个首都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中心城市,北京产业效率的提升,不仅可以直接带动首都经济圈的竞争力提升,同时通过示范作用、转型升级与协作推动经济圈整体产业效率的提升。

二、北京产业效率演变特征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率的主要指标。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可以确定地区或产业的经济效率状况。

(一)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本部分采用索洛余值法对北京市199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传统的 C-D 生产函数有:Y t=AKtαLtβ,其中α、β分别为资本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和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我们假设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则有回归方程:

其中,εt为全要素生产率。

例12.Temple fair stages cultural activities,serves tasty food.(China Daily,2018-03-05)(庙会)

1.数据来源及处理

(1)经济增长率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资本存量(K)根据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永续盘存法Kt=It/Pt+(1-δt)Kt-1计算,其中Kt为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Kt-1为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t为t年的名义投资,以近期大部分采用的资本形成总额(Gross Capital Formation)计算,δt为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的相关精神,将δt取固定值10%。(3)劳动投入(L)采用《北京统计年鉴》中的历年就业人员作为劳动投入数据。

2.资本劳动产出弹性的估算

通过计量分析,依照规模报酬不变,得到北京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表1)。

表1 北京资本劳动产出弹性与上海及全国的比较

从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可以看出,北京资本产出弹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略高于上海,而劳动产出弹性则明显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北京在要素投入中更加偏向于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说资本对北京、上海经济增长作用更为显著,而劳动对全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显著。

3.北京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获得北京、上海与全国199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表2)。

表2 1991-2012年北京、上海及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图1 北京、上海与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1990-2012年)

(1)北京在经济增长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不及上海的表现与活力。北京与上海、全国的TFP趋势大致相同,均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全国平均水平不及北京、上海,表明了这两地在经济增长上的绝对领先地位。但是北京TFP总体上比海低,表明上海比北京在经济增长上有更好的表现与活力。(2)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来看,北京和上海非常相似,均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表明两者作为中国大城市的代表,其经济增长轨迹大致趋同。(3)进入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与全国TFP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经济趋于稳定增长。

4.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在计算出TFP后,我们可以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解(表3)。

表3 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1990至2012年北京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0.3%,上海为11.1%,全国平均水平为11.6%。北京平均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略低于上海。

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因子来看,北京要素投入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为50.4%,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49.6%。可以看出,北京的经济增长结构较为合理,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中心,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对北京经济增长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上海要素投入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为42.6%,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为57.4%。与北京相比,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更为突出,表明上海凭借其丰富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由此形成的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使得效率提升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一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6.7%,低于北京、上海的水平,这说明了全国整体的效率不高。全国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3.3%,高于北京与上海,表明全国对资源投入有相对更高的依赖性。

三、首都经济圈背景下北京产业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以产业创新促进北京的产业效率提升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素。要提升产业效率,产业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手段。产业创新指一项技术创新,或对一个旧产业进行彻底改造,或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与产业融合四个方面。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逻辑起点。从产业发展的历史看,新产业的形成都是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当某一专业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时,常常通过扩散、渗透等方式对原有技术系统进行全面改造,或者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不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市场创新,当创新在一个产业内发生时,不仅会促进本行业的效率提升,还往往通过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对产业创新产业连锁式影响,即通过产业整合的方式促进相关产业的效率提升。

因此,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北京首先需要高度重视产业创新在产业效率提升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定促进产业创新战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技术领域重点扶持,推动其优先发展。其次需要通过组建科技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等部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再次,需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交易平台的建立,加快技术创新的技术与转移。最后,通过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机构与部门的全方位合作来促进产业融合。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业效率提升

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更高的效率。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各部门产业效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前北京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的发展对北京来说至关重要。

一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应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从北京实际出发,应该着力发展具有优势的文化创意、金融、信息服务、软件等新兴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明确、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服务业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整合,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而对北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业,要适度限制其发展。

二是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从产业演变的角度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北京还需要适度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等具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培育名优品牌。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强与高新技术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以促进效率的提升。

三是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未来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的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以研发、软件、信息服务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今后仍然需要重点支持研发、电子信息、软件、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三)筛选低效劣势产业,对劣势产业目标有期限地实施搬迁撤离

劣势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劣势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地区的劣势产业,可能是另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将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劣势产业搬迁至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可以促进两地区的共同发展。

在首都经济圈的建设背景下,北京要实现首都功能、建设世界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就要在经济普查的基础上,筛选低效劣势产业,有目标有期限地清退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利用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以点带面”地引导不适宜在北京发展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工业企业实行搬迁撤离,在淘汰落后的同时积极发展优势替代产业。同时强化示范效应,加大指导和宣传力度,带动更多的低效劣势企业主动退出。同时做好重点企业搬迁调整工作,制定限制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坚决控制不符合本市发展定位的产业进入。

(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在效率提升中扩大就业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效率提升,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往往是难免的。失业率的上升,就会带来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北京要处理好就业增长与产业效率提升的关系,在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要适度发展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劳动与资本双密集产业,努力提高就业人员收入水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要扩大就业,增加就业人员收入,就需要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而提高就业人口素质也是推动产业效率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北京市政府应承担起建设培训机构和拓展培训渠道的责任,有的放矢地培育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建立起连接教育与生产的纽带。通过有目的的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平衡产业升级需要与人口低素质水平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就业者的文化、技能水平和就业层次,对城市产业升级与效率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增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调整,促进首都经济圈整体产业效率的提升

北京是首都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首都经济圈发展还不充分,尤其是河北经济相对落后,与京津实力相差过大,难以形成城市集群效应。作为中心城市,北京不仅要加强自身产业效率的提升,也要通过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调整与结构优化,促进整个经济圈的产业效率提升。

首先,北京要立足首都经济圈的视野,重新思考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问题。改变长期以来把落后产能直接转移至河北,经济的发展是以周边地区的牺牲与贫困为代价的局面,着眼于整个首都经济圈甚至环渤海,在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与效率提升。其次,北京还要利用自用的科研、教育、信息传输、金融、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中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的科研合作与产业互动,带动与支持河北各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动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随着作为腹地的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必然反过来促进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效率提升,从而带来整个首都经济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1]H.Leibenstein.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 ncy”[J].The American Review,Vol.56,(3),1966:392-415.

[2]保罗·克鲁格曼.预期消退的年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谢友才.产业效率分析技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6]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7]田新民.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OL/ED].http://www.bjskl.gov.cn/xhjs/xhzzjg/tthy/bjsyyxh_1090/xhjj/201101/t20110109_3883.htm l,2011-01-06.

猜你喜欢

经济圈生产率北京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跟踪导练(三)4
北京,北京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