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演进与创新*

2014-12-16龚绍东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工业园区工厂

龚绍东

区域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发展观的转变,关键是方式的转变。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优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度研究的关键问题。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态变化发展是个动态演进过程。中国现当代工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变化演进,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组织形态特征。本选题从形态分析的视角,尝试采用“蜂巢型结构”形态模型,描述分析区域工业不同阶段的空间形态和组织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特征,并探寻区域工业空间形态和组织形态创新。

一、自然发展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新中国建立前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基本上是自然发展的点式聚散空间格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见图1)。

图1 自然发展阶段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从区域工业空间布局角度来看,自然发展形成的区域工业一般是围绕着资源(即图1的A),即各种经济战略资源是自然发展的区域工业的核心。某个区域因有某种资源,如矿产资源(煤炭等化石能源矿产,铜、铁矿等金属矿石,陶土、宝石等非金属矿石),物产资源(粮食、油料、棉花、桑蚕丝、烟叶等),还有市场和交通枢纽资源,就会吸引工业加工生产企业集聚,呈现围绕核心的自然分布形态的空间布局。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图1的B、C松散布局在核心A的周边,B为主要生产加工企业,C为辅助生产加工企业,构成了松散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态。但是,此阶段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特征是自然松散型的产业生态群落,无论是资源型企业之间,还是生产加工型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既没有资本关系,也较少产业链关联关系,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例如纺织城、陶瓷城的企业之间的潜在关联度较高,但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实际链接度却很低。这种点式聚散自然发展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在新中国建立前已经存在了不止几十年,有数以百年计、千年计的酿造工业群、丝绸工业群、陶瓷工业群,还有冶金、铸造工业群,甚至在3000多年前,殷商古都安阳就有数百家青铜冶金铸造工厂的冶铜熔炉之火熊熊燃烧了上百年。可见,自然形态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由来已久。

二、计划发展阶段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新中国建立后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计划发展、点片并举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见图2)。从区域工业空间布局角度来看,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投资建设了一批工业基地、大量新工厂和工厂群,加上旧中国遗留接收下来的工厂,形成工厂与工业基地并举的空间布局。如图2所示,计划发展形成的区域工业基地一般是围绕着重点骨干工厂(即图2的A),重点骨干工厂A是区域工业基地的核心,根据基地规模建立一个或多个重点骨干工厂,在其周围建立产业链配套工厂(即B)。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重工业基地中,一个核心骨干工厂内部基本上是产业链完整配套的、由总集成车间(即图2的A)、零配件车间或分厂(即图2的B)组成的大型工厂,其组织结构形态如图2所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进苏联技术和投资建设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及其完整产业链的车间和附属配套分厂,就是这个时期的区域工业基地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典型样本。

图2 计划发展的区域工业工厂群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轻纺工业基地,一般是由多家骨干工厂加配套工厂组成的工厂群。与现在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相类似。例如1950—1960年代国家投资建成的Z市纺织工业基地(见图3),由市纺织局(即图3的A)、6个骨干纺织厂(即图3的B)、多个配套和装备配件工厂(两个印染厂、一个纺织机械厂、多个零部件厂,即图3的C),甚至还有两个技术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纺织机电专科学校)、1个中专技工学校和1个医院组成。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典型的轻工纺织工业基地的多骨干工厂群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图3 计划发展的区域工业基地多骨干工厂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计划建设的工业基地之外,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是由大量单个的新、老工厂构成,多数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单个工厂(见图4)。其特征是: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新工厂(图4的X)和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老工厂(图4的L),按照国家计划完成生产任务,产品交国家调配销售,工厂基本没有自主决策权,新工厂建成或老工厂改造扩建完成后规模基本不变。从区域工业空间布局角度来看,计划经济时期大量新、老工厂是点式分散的空间布局。从区域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角度来看,新、老工厂大多是内部产业链齐全,独立完成政府计划安排的生产制造任务,外部企业之间无论产业关联度高低均链接度很高。

图4 计划发展的区域工业新老工厂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三、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里,中国工业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轨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异军突起,这是政府主导下的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形成了转轨过渡性的不完全市场经济。这个时期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是一种混合形态。大量新增的独立企业遍布城乡,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和村镇,新建的独立企业星罗棋布(见图5),主要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新建企业是多种所有制性质的,其中大多是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建厂,因此,大量独立企业在县乡村镇呈自然集聚连片成块的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松散的产业形态。

图5 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区域工业独立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改革开放给区域工业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就是出现了合并多家国营工厂的集团公司。初期,是政府主导的同业多家国营企业合并建立集团公司。上文所述Z市纺织工业就经历了这样的集团化改革重组,原有纺织基地空间布局上变化不大,纺织厂及其相关工厂都被政府撮合在一起,组建了Z市当时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嵩岳集团。从组织结构上看,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处于组织结构核心地位的A由市纺织局变为嵩岳集团总部,但其职能和权力有所变化,对所属企业既有资产、财务、人事、生产和技术的管理职能,又有对产品、市场和投资经营职能,对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职权比市纺织局大了。嵩岳集团是一个在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区域工业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组建的集团公司典型样本。

图6 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的工业集团公司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改革开放到了1990年代,掀起了经济开发区建设热潮。先是科技园区建设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实质上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随后,各地又开始建设新的工业园区。无论是科技园区建设,还是工业园区建设,都是在政府主导和投资下启动和推进的,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但又具有市场经济的新因素。这是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结果。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有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基地或城市工业区,其引入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园区经验和模式(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只是把园区的管委会的企业性质变成了准政府性质。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如图7所示,园区的管委会(即图7的A)既有政府职能、又有企业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园区管委会,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在内部组织结构都处于园区的核心地位,B、C、D、E、F、G分别是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中不同的行业企业群,或者是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群。这正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区域工业园区发展的特征。

图7 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四、市场导向企业自主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开始加速,区域工业的发展在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演进上显现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特征。虽然,政府在区域工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形之手”依然到处挥动,但“无形之手”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由此而形成市场导向企业自主的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与不完全市场经济时期的工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和建设的发展方式不同,越来越多的市场导向企业自主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是由企业投资并经营管理,已经不再是以政府性质的管委会为核心,而是以一个企业为核心(即图8的A),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在内部组织结构都处于园区的核心地位。紧密围绕园区核心A企业的多个B类企业是与A企业有资本关联关系的紧密型企业,C类企业和D类企业为A企业配套的企业群,A企业制造能力越强越大,园区集聚的C类和D类企业数量就越大。这种企业自主的工业园区运行管理成本,要比政府性质的管委会主管工业园区的运行管理成本低很多,而管理效率却高得多。例如亚洲最大的客车工业园区和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客车工业园区,都是由Y T集团自主投资开发建设并掌控运行管理的。

图8 企业自主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企业自主的工业园区是按照工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开发建设的,比政府主导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国有园区更注重投资产出效率和生产因素的合理配置,因此,企业自主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更合理。

五、不断推进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的进步,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都需要不断创新。新型工业需要有新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来承载,也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因此,创新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应该作为区域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路径。近10年,中西部建立和形成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许多都是政府推动企业集聚而成的。这类“点式集合”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内部产业链环残缺不全,企业间关联度和链接度很低,相互间不是产业链共生关系,而是相互竞争关系。这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群落。笔者认为,要改变中西部区域工业企业这种散而不聚、多而不强的产业生态,可以进行如下创新:

(一)“龙形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形态

“龙形产业”就是指在区域内形成的一个有强势“龙头”企业带动和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形态(见图9)。具体说,打造区域工业的“龙形产业”,就依托或培育一个或若干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即图9的A),在其周围集聚一批与“龙头”企业对接配套的“龙身”企业和“龙尾”企业(即图9-B、C、D、E、F……),形成产业链各环节链接度较高较完整的“一条龙”形的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形态。这个“龙形产业”不同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内部“一条龙”形态的“龙形企业”,而是区域内的一个产业集群实现了“龙头”、“龙身”、“龙爪”、“龙尾”企业按产业链完整配套。

中西部区域工业有个明显的产业形态特征:“龙头企业”或“龙形企业”多,“龙形产业”少;有“龙头”,无“龙身”、“龙尾”,见首不见尾。也就是“龙头企业”很多,能够与“龙头企业”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配套的“龙身”企业和“龙尾”企业很少(见图10)。这就形不成产业链接度较高的“一条龙”形态的产业布局。因此,在中西部区域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里,看到的大多是一群大大小小的“龙”,而且还是常常相互竞争打架的一群龙。

推进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创新,就是要像浙江升级改造产业集群“板块经济”那样,打造和培育更多的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物流等于一体的、有“龙头”企业带动、有“龙身”和“龙尾”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完整的“龙形产业”(见图11)。这不仅是优化了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更重要的是大幅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图10 不完整产业链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形态图

图11 区域工业“龙形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形态图

(二)“蜂巢型”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

“蜂巢型”是个“仿生”比拟词,笔者的意图是把“蜂巢型”作为优化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基本形态,可以使其像蜂巢生成的形态一样,由一个一个企业和生产单元自然或有组织地集聚发展起来,具有蜂巢组织结构的形态特征。由此,创新设计和构建“蜂巢型”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形态(见图12),便于适应“蜂王型”企业领导的“蜂群型”产业集群和园区。“蜂王型”企业一般是在某一个制造业行业的产业链中对整个产品制造起领导和决定作用,并拥有较强核心技术或核心能力的企业。“蜂王型”企业一般居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制造集成终端环节,向上游连接产品制造产业链,向下游连接市场,一手掌握核心技术和研发,一手掌握市场客户和订单,据此成为吸引众多的“蜜蜂”企业聚集的“蜂王”企业,进而形成以“蜂王型”企业为核心(图12的A),集聚大量“蜜蜂型”企业的“蜂群型”产业园区。

图12 “蜂巢型”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蜂群型”产业园区就像蜂群一样有蜂王、雄蜂和大量的采蜜、筑巢、侍王、育幼、护卫的工蜂,集群中的众多企业按照产业链分成不同类型。“蜂群型”产业园区也可以看作是“产业链型”,只是集群中的骨干大企业必须是“蜂王型”企业。按照“蜂巢型”产业组织结构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出核心大企业与配套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上分工合作的“蜂群型”产业园区。因此,中西部区域工业需要培育或改造出更多由“蜂王型”企业和大量“蜜蜂型”企业构成的“蜂群型”产业集群和园区。培育“蜂群型”产业集群,要围绕“蜂王型”企业、“蜂群型”产业集群,按照“蜂巢型”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态要素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产业园区,全面提升产业园区的整体水平,使之成为真正具有“蜂巢”的繁衍、生存、扩展生命活力的产业园区。图13所描述的不再是单一“蜂王”、单一蜂群的产业园区,而是多种产业或多个“蜂王型”企业(A、B、C、D、E、F、G)的产业园区。这是产业园区内部组织结构优化演进的结果。

图13 多产业或多“蜂王型”企业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示意图

六、结论

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演进变化虽然是个动态过程,但其自然演进变化是很缓慢的。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产业组织这样的社会组织性质的结构形态自然演进变化,很像生物组织结构的形态进化,有其内在基因的稳固性和延续性。由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于21世纪初的安阳铸造产业数百家冶金铸造工厂,与3000多年前殷商古都安阳的数百家冶金铸造工厂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如此相像。从上述对工业空间形态和组织形态演进变化过程的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演进,本质上具有与生物组织结构形态进化相类似的性质,应该把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演进,看作是产业生态群落和生态组织结构形态的改变,环境和制度是促使其变化的重要动因。因此,推进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转变,可以借助新制度下的体制机制作用来实现优化创新。

[1]龚绍东.产业集群“蜂巢型结构”形态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2]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理论研讨会[C].2005.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

[6]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8]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98)[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工业园区工厂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磐安工业园区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空间布局图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之法律思考——以新疆阿克苏市工业园区为例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