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与企业创新环境及其层次关系研究*

2014-12-16梁彤缨陈波冯莉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微观区域环境

梁彤缨 陈波 冯莉

近年来,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资源的投入,对研发创新活动越发重视①。但是在2013年的“两会”期间,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科技类企业的代表会上提出我国在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方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②。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在许多领域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而对于企业而言,从事研发创新活动,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相应的环境支持。良好的环境对企业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主体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在学术界,企业研发创新的相关理论也早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及产业集群理论相继出现,企业研发系统也于1998年由Brown和Svenson提出。至今关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层面研发创新系统的研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对于研发创新环境的研究,学者们亦分别从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研发创新环境的角度展开。实际上,包括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在内的大多数经济管理实践活动都处于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环境中,外部环境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特点。例如企业内部环境和省域环境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不同层次的环境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并且不同维度或层次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现有研发创新环境的文献几乎都忽略了环境的层次性,对区域、产业及企业的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亦涉及甚少。

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区域、产业及企业研发创新环境的概念,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的概念,并构建创新环境的构架,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一、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研发创新环境

根据系统原理,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不仅受到企业组织、文化等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区域、产业及企业层次的研发创新系统的提出,研发创新环境的研究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创新环境的概念最早由1985年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提出,他们将创新环境定义为“在有限的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提高本地的创新能力”。现今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区域、产业和企业的创新环境。接下来,我们首先对已有关于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研发创新环境的概念的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厘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研发创新环境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域创新系统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区域创新环境也开始受到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定义亦各有不同。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乃至国家创新提供环境支持。在区域创新系统或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相比于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其他创新主体,企业更加接近市场。企业是从创新决策到创新投入、产出并获取创新收益的主体。因此,区域创新环境就是区域内与技术创新扩散行为相关并影响创新效果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在区域内以企业为中心,与企业有着密切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周围系统,包括政府政策或法律、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社会文化等,主要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

对于产业创新环境的概念,早期产业创新系统被提出时,产业创新环境的提法并不多见。Malerba和Breschi等在1997年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概念,他们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包括“一组特定产品构成的系统,其中的一系列部门为这些产品的创造、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和非市场的互动”,Malerba(2002)给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即产业创新系统由知识和技术基础、各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制度三部分构成,该系统通过各因素共同演化而得以进化。而在这些最初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中,产品与市场和非市场的互动、制度等实质都是属于产业创新环境的研究内容。因此也有不少学者把产业创新环境视为产业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实际上,产业创新环境是相对于产业创新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一个优秀的产业创新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它的建设是产业创新系统的重要依托。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环境主要包括贸易和研发活动所需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创新主体的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文化环境,具体地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系统运行必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教育机构及在各系统间起媒介作用的机构或组织等;软环境是指系统运行必需的文化氛围。

国内有很多学者对企业研发创新环境有研究。同大多数学者一致,本文认为企业研发创新环境应以企业为参照标准,将其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的研发创新环境是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内部条件,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资源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外部的研发创新环境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研发创新有联系的事物总和。学者们对于企业外部的研发创新环境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也各有不同。

(二)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研发创新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都是属于企业研发创新环境中宏观上的范畴。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分别是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的环境。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流动是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及其相互之间的非正式联系。产业创新本身就是产业内企业研发创新的总体表现。正如波特所言:企业的成功来源于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只有拥有了产业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摆脱产业生命周期的束缚,具有真正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产业创新可以弥补企业创新的不足与局限,为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能带动和活跃企业创新。因此,对于区域内或产业内的企业而言,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亦是企业研发创新的环境。在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中考虑的企业分别是区域内和产业内的所有企业,而对于企业研发创新系统一般考虑的是单个企业内部的研发创新活动,因此对单个企业来说,区域内或产业内的其他企业是属于这个企业的研发创新系统的环境,而且在区域创新系统或产业创新系统中除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也属于企业研发创新环境。

第二,产业创新环境嵌入在区域创新环境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中就得出了其主要观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然后利用优先发展的产业所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所有产业的发展。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其中就包括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应由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创新带动相关联的产业发展,为区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的推动区域内所有企业创新。现在国内外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大学城、北京中关村、台湾新竹。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来看,产业创新环境对某区域内的产业创新固然会有影响,而区域内这些对产业创新有影响的环境是属于区域创新环境的范畴,也就是说,限定在区域内的产业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创新环境学派主要代表人物Camagni在20世纪90年代给区域创新环境下的定义中就已经把产业文化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部分中包括产业环境。此外,区域创新环境不仅仅只包括区域内的产业创新环境。比如地铁的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大部分学者们比较认同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部分,毫无疑问,地铁的建设是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区域创新,但是显然地铁的建设和区域内的医药产业创新就直观上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三,产业创新环境并不完全属于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是可以跨出地理空间的限制。产业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国学者构建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有的是区域主导产业,有的指国家区域内的产业,其实产业创新环境本身是不受到区域限制的。例如武汉市有“武汉·中国光谷”之称,但武汉市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并非只是受到武汉市的创新环境影响,在我国广州、长春、深圳、浙江、上海、北京等15个省市都建立了光电园区,国际上美国、欧洲(法、英、德)、日本早已形成三大光电子中心,武汉市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也受到全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环境的影响。

二、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的概念及其层次内涵

系统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混合而存在。层次的产生即“新质”的产生,首先是一种新的整体关系或关联的确立,它犹如原始生命形成过程中“界”的形成,使由原质组成的系统具有了区别和反抗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当然这种整体性也区别和控制着作为部分的原质。区域、产业和企业的研发创新环境也存在层次差别,它们亦非简单地混合在一起。研发创新环境的层次关系分析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这三种创新环境又是否会有“新质”产生呢?

显然,区域和产业的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于某个企业而言,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都是宏观层面的环境,也就是说单个微观企业与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并非在一个层次上。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活动必然是为了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所关注的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并不一定是整个区域的创新环境或整个产业的创新环境,也不是所有企业外部的研发创新环境,而是企业生存的地域空间内相关产业中与其有技术上相关联的主体共同营造的研发创新环境。这种创新环境是企业最关注的外部创新环境,而且与企业内部研发创新环境密切相关。它不应该是与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一样的宏观层次的环境。这是创新环境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企业外部微观的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正如系统思想中层次的产生一样,新质的本质是新关系或关联的建立,这种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可理解”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创造。“无中生有”这样一个“生成”过程,为我们理解整体,理解层次,提供了一个新的即“演化”的观点。区域创新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研发创新环境都是部分,把这些部分放在一起则会建立起新的关系,产生“新质”,即微观层次的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

由此本文提出微观层次的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③的定义,即微观层次的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以企业为中心,企业所在区域内与关于企业创造、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创新相联系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作特别说明。一是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它是企业外部研发创新环境中企业最关注的微观研发创新环境。二是它具有两元性,即区域属性和产业属性,也就是说我们主要考虑是从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出发的环境,它的边界是地理区域相邻和产业关联的双重边界。

根据区域产业创新环境的区域属性和产业属性,我们把它分为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环境因素两类,其中区域环境因素包括所在小区内的相关管理条例、附近公路等交通条件、所在工业园区的水电供应、附近居民的习俗、附近高校及科研机构、附近自然环境等,产业环境因素包括企业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同行的竞争者、企业的客户、与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区域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等。区域产业创新环境中的区域环境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微观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资源环境,而区域产业创新环境中的区域环境都是四种区域创新环境的微观体现,例如区域内所有企业附近的居民习俗本质就是区域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区域产业创新环境中的产业环境也是产业创新环境的微观基础,如产业环境中的需求结构、上下游产业技术、规模实质上是由产业内所有企业的供应商、企业客户共同形成的。

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企业外部微观层次的创新环境,但是它并非与宏观层次的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没有关系。从系统层次的角度出发,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微观层次的企业内部研发创新环境与宏观层次的区域和产业的创新环境的衔接桥梁。区域创新系统的边界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它可以是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域,或者是跨国界的经济区域,也可以是非常狭窄的地理区域,与此对应区域创新环境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但区域产业创新环境的边界是比较具体,我们把它定义在企业所在区域。从区域的角度来讲,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影响的体现,它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微观部分。另一方面,产业创新环境的分析一般都是采用Porter钻石模型,但是产业创新环境注重分析的是整个产业的宏观的创新环境,而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更加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单个企业与同行竞争者和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我们认为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共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产业创新环境。相比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同时还具备了两种环境的特点,而且它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具体。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在作用于企业微观层面时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属于企业外部的研发创新环境,是企业研发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它是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中直接影响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

三、创新环境的多层次架构

结合上文对创新环境的层次关系分析,我们把四种创新环境的层次划分总结在表1中。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实质上是与企业内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层次环境。因此我们把创新环境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其中企业内部研发创新环境和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属于微观层次的环境,而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是属于宏观层次的环境。

表1 创新环境的层次架构

在系统的诸多属性中,整体性尤为突出,涌现现象指由较低层次的互动和集聚而涌现到较高层次的过程。其实区域产业创新环境的区域环境和产业环境也是通过这样由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涌现进而对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产生作用的。另一方面,宏观创新环境对微观创新环境的作用主要是调节作用。如我国学者徐彪等在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中,区域层面变量就是设置为宏观层次的调节变量。具体来说,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实现的,产业创新环境亦是如此。

图1 创新环境的层次

企业研发创新环境从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延伸到企业外部环境,而对于区域创新环境,从地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企业所在的小区域延伸到跨国家边界的全球范畴,即国家创新环境或全球创新环境。对于产业创新环境,从技术或产业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把单个企业研发创新环境延伸到技术相关的产业甚至是大类产业的创新环境。如图1所示,在这个创新环境的层次构架由两个维度、三个层次的环境组成,从区域维度出发,创新环境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区域产业和区域三个层次,而从产业维度出发,创新环境同样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区域产业和产业三个层次。在整个创新环境的多层次构架中,微观创新环境通过涌现对宏观环境作用,而宏观创新环境调节微观创新环境,整个创新环境呈现出不同角度的微观到宏观的架构图景。

四、结论及研究展望

作为研发创新主体的企业,其所处的创新环境具有层次结构。现有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产业以及企业研发这三个方面,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忽略了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之间的层次差别,即企业研发创新环境之间的多层嵌套结构的特点。首先,本文对已有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区域、产业及企业研发创新环境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相互交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并不存在一者包含另一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在区域创新环境中,在区域内的产业创新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2)产业不是只存在于某个区域内的,也就是说,区域外的产业创新环境并不包含在区域的范畴内。(3)区域创新环境还包含除了产业相关以外的部分。(4)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都没有涉及企业内部层面的环境。此外,区域和产业都是相对于企业更高层次的概念,同样,对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而言,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是宏观高层次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对某个企业而言,区域内或产业内的除其研发创新以外的其他因素是属于这个企业研发创新系统的环境,例如在区域创新系统或产业创新系统中除这个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也属于企业研发创新环境。其次,本文引入了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的概念,即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是以企业为中心,企业所在区域内与关于企业创造、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创新相联系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与企业内部环境都是企业微观层次的环境,就区域的角度而言,它是区域层次上的创新环境的微观部分,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共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产业层次上的创新环境。从系统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出发,区域和产业等高层次宏观的创新环境必然会作用于微观层次上的个体企业的研发系统,而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正是这一过程的微观桥梁。最后,本文构建了创新环境的层次架构,并说明微观创新环境通过涌现对宏观环境作用,而宏观创新环境调节微观创新环境,形成了两个维度、三个层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环境架构。

值得思考的是,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研发创新都有它们相对应的系统和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产业集群系统在系统方面有相应的研究,而在系统环境方面已有研究提及甚少,这也是将来需要研究的课题。同时,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对应的系统是什么?这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当然,本文只是在理论上探讨了创新环境的层次架构,该理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注释

①详细请见中国科技统计2009—2012年的数据。

②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7日,第16版。③微观层次的企业外部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在后文中简称为区域产业创新环境。

[1]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Pinter,1987.

[2]Cooke P., Uranga M.G., Etxebarria, 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 [J]. Research Policy,1997,26:475—491.

[3] Maskell P., Malmberg A..Towards An Explanation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1:25—41.

[4]Breschi S., Malerba F..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Technological Regimes,Schumpeterian Dynamics,and Spatial Boundaries[A].Edquist.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C].London:Pinter,1997:130—156.

[5]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77—90.

[6]魏江.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48—54,111.

[7]Brown M.G.,Svenson 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8] Camagni R..Innovation Networks: 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 Belhaven Press,1991.

[9] Maillatd. Innovative Melieux and New Generations of Regional Policies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习保.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13—24.

[12]张治河,胡树华,金鑫,等.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6,(2):36—39.

[13]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论综述[J].南都学坛,2007,(2):98—103.

[14]王明明,党志刚,钱坤.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以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9,(2):295—301,201.

[15]肖广岭,柳卸林.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1):18—24.

[16]朱建新,冯志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及测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65—71.

[17]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12—16.

[18]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1):5—8.

[19]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1):60—63.

[20]蔡秀玲.试析政府在营造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中的职能定位[J].当代经济研究,2004,(6):42—45.

[21]易成栋.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2]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 2002,31:247—264.

[23]罗鸿君,杜跃平.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再认识及其意义[J].软科学,2004,(1):15.

[24]鲁虹,李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6,(3):180—181,184.

[25]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90—91.

[26]刘胜春,王永伟.企业内部创新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130—134.

[27]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5—108.

[28]李春艳,刘力臻.产业创新系统生成机理与结构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50—55.

[29]赫希曼·艾伯特.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潘照东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0]熊义杰.区域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1]赵付民,邹珊刚.区域创新环境及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7):17—18.

[32]张治河,胡树华,李正元.“中国光谷”与产业创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1):55—58.

[33]董春雨,姜璐.层次性:系统思想与方法的精髓[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1):1—4.

[34]徐彪,李心丹,张珣.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9):147—156.

[3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美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微观区域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分割区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区域发展篇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