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雨》中周鲁重逢是鲁侍萍精心筹划的吗?

2014-11-22张冬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鲁侍萍雷雨

摘 要:曾金昌先生在《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一文中认为,与其说是命运安排鲁侍萍和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不期而遇,还不如说是鲁侍萍终于把握机会,重寻真爱。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初到周公馆与四凤的对话就能看出她风尘仆仆到周公馆不仅仅是为了看看四凤。因为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天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精心筹划的。笔者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纯属偶然,是不期而遇的,她为带走四凤来到周家客厅,完全不知道这里就是周朴园的家,她也绝没有与周朴园重圆旧梦的打算,因此更谈不上是精心筹划的。

关键词:鲁侍萍 重逢 精心筹划 偶然

曾金昌先生2012年在《学周刊》上发表过《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一文,文章视角新颖,见解独特,使笔者受益匪浅。文章论述了鲁侍萍在这段前后经历三十多年的爱情关系中不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处于主动地位,指出他们是两情相悦、真心相爱的两个人;也高度赞扬了鲁侍萍因为爱情的破灭而决绝的高贵品质,曾先生说:“一个女人,她宁愿被扫地出门也不愿意与别的女人分享她所爱的人,这份爱的浓度和深度就显而易见了。随后,鲁侍萍带着孩子一同跳河自杀就表明她对美好爱情幻灭的决绝。”[1]曾先生的分析非常精彩,令人信服。但文中有一个观点笔者不能同意,在此提出商榷,以求教于曾先生。曾先生在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认为三十年后的周鲁重逢,与其说是命运安排鲁侍萍和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不期而遇,还不如说是鲁侍萍终于把握机会,重寻真爱。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初到周公馆与四凤的对话就能看出她风尘仆仆到周公馆不仅仅是为了看看四凤。因为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天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且精心筹划的。[1]

对于曾先生认为鲁侍萍与周朴园重逢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且精心筹划的这一观点,笔者完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样不仅不符合作家的创作本意,也曲解了鲁侍萍的高贵形象,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纯属偶然,是不期而遇的,她来到周家客厅是为带走四凤,根本不是为了寻找周朴园来到周公馆的,完全不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只是在无意之间遇到了这个生死冤家,她也绝没有与周朴园重圆旧梦的打算,更谈不上是精心筹划的。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相信俩人的重逢是偶然的,绝非侍萍想寻求真爱,而精心筹划的。

首先,从第二幕中她刚到周公馆看到周家熟悉的摆设,做出惊愕的反应,可以看出侍萍完全不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的家。文本中这样写道:

四凤:这是老爷用的红木书桌,现在做摆饰用了。听说这是三十年前的老东西,老爷偏偏喜欢用,到哪儿带到哪儿。

鲁侍萍:那个(指着有镜台的柜)是什么?

四凤:那也是件老东西,从前的第一个太太,就是大少爷的母亲,顶爱的东西。您看,从前的家俱多笨哪。

鲁侍萍:咦,奇怪。——为什么窗户还关上呢?

四凤:您也觉得奇怪不是?这是我们老爷的怪脾气,夏天反而要关窗户。

鲁侍萍:(回想)凤儿,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

四凤:(笑)真的?您大概是想我想的梦里到过这儿。

鲁侍萍:对了,梦似的。——奇怪,这地方怪得很,这地方忽然叫我想起了许多许多事情。(低下头坐下)

……

鲁侍萍:我怕得很,忽然我把三十年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都想起来了,已经忘了许多年的人又在我心里转。……我好像我的魂来过这儿似的。

四凤:妈,您别瞎说啦,您怎么来过?他们二十年前才搬到这儿北方来,那时候,您不是这在南方么?

鲁侍萍:不,不,我来过。这些家俱,我想不起来——我在哪见过。

……

鲁侍萍: 不要紧的。——刚才我在门房听见这家里还有两位少爷?

四凤: 嗯!妈,都很好,都很和气的。

鲁侍萍:(自言自语地)不,我的女儿说什么也不能在这儿多呆。不成。不成。

……

鲁侍萍:周?这家里姓周?

……

鲁侍萍:(拿着像片,看)哦!(惊愕地说不出话来,手发颤。)

……

鲁侍萍:哦,天哪。我是死了的人!这是真的么?这张相片?这些家俱?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哭泣)

[四凤拿水上,鲁妈忙擦眼泪。]

……

鲁侍萍:嗯,好,好啦。孩子,你现在就跟我回家。[2]

侍萍看到三十年前的旧家俱和夏天关着的窗户时,忽然“感觉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我怕得很,忽然我把三十年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都想起来了,已经忘了许多年的人又在我心里转。……我好像我的魂来过这儿似的。”当听说这家里姓周时,鲁侍萍彻底清楚这是哪里了,再也控制不住了,便哭诉道“哦,天哪。我是死了的人!这是真的么?这张相片?这些家俱?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忙拉着四凤离开周家。我们可以看出侍萍万万没想到可怜的女儿又落在周家,若早知道女儿在周家做工,她宁死不会同意的,所以知道是周家后,一刻也不想在周家停留。由此可知,鲁侍萍来到周家是偶然的,不可能事先安排好来寻求真爱的。

其次,从俩人相认前的对话中,也可以读出离开周家的鲁侍萍是再苦再累也不愿回到周家的。文本这样写道:

鲁侍萍: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2]

我们知道三十年前,当侍萍全身心爱着的周朴园要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时,即自己的美好爱情破灭时,侍萍不愿屈辱地在周家做妾,宁愿以死捍卫自己的尊严,毅然选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了周家,走投无路的她跳河自尽,又被人救活了,生活很不如意。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历,使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但坚强勇敢的侍萍也不愿找到周家,不愿再回到致她于死地的周家。离开周家是侍萍自尊自爱的自我选择,不愿再回到周家表现了侍萍坚强勇敢、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

再次,从相认后,侍萍对周朴园的凶狠无情做出顽强的对抗,可以感悟到侍萍不像曾先生说的那样,与周朴园重逢是侍萍期待已久、精心筹划的。

当侍萍身份暴露之后,周朴园马上凶相毕露,恶狠狠地逼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面对周朴园的翻脸无情,侍萍愈加义愤填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她感到她一生的苦难并没有换到周朴园对自己的真诚的同情,不但没有任何亲近的表示,反而怀疑她是特意找他来算账的,这个有着高贵的自尊心的鲁妈因此才愤怒起来。把三十年的委屈和怨恨一下子发泄出来,她开始控诉他犯下的罪恶,用他和他的一家的残忍,用她三十年来所经历的痛苦。她恨自己命苦,一辈子都不愿见到这个恶魔,可老天又让她见到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这其中既有对命运的悲叹,也有对黑暗世道的诅咒与反抗。

当周朴园看到侍萍被感动,语气软了下来时,马上用强硬的口气与侍萍谈判起来,无情的说道:“(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个自私的伪君子,自始至终考虑的是钱,认为鲁妈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钱,给了她钱,她就不会惹是生非了,他的心也可坦然了。可是这个以为钱可使鬼推磨的周朴园大错特错,侍萍彻底绝望了,对这个自私成性的周朴园再也不抱任何希望。不会要他的钱,因为正如她所说的:“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好,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她用一生的痛苦保全自己纯洁的爱情,这一生苦难的代价,是无法用钱来计算的,于是她撕毁了支票,彻底割断了她和周朴园之间的最后瓜葛。让周朴园的心灵中永远留下一个罪恶的感觉,让他一生都生活在深深的悔恨与自责中。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地推断:第二幕中俩人的重逢是偶然的,绝非侍萍想寻求真爱而精心筹划的。那么侍萍为何不愿再回到周家,寻求自己的真爱呢?这缘于侍萍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作家曹禺在侍萍出场时是这样描绘的:“远远地看着,依然像大家户里落迫的妇人。她的高贵的气质和她的丈夫的鄙俗,好小,恰成一个强烈地对比。”可见侍萍的品行是非常高贵的,这也是这个作品一直提到的,四凤对鲁贵说,“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我们可以看出侍萍不像见钱不要命的鲁贵那样人穷志短、低劣下俗,而是一个善良、正直高贵的人。

侍萍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善良、正直,却备受欺辱和压迫。年轻的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与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自由相恋,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周家,死心塌地地跟着周朴园,并为心爱的人生了两个儿子,但好景不长,美好的爱情就破灭了,因为侍萍是一个宁折不弯、非常坚强的女性,绝对不肯跟人家苟合,不愿意处于一个屈辱的地位,不愿意做这个少爷家庭里面的一个小妾,不愿意去跟别人分享爱人的爱情,最后,斗争不得宁愿选择离开。走投无路的侍萍选择跳河自杀结束年轻的生命,以死捍卫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中年的侍萍被沉重的现实境遇打击得逐渐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为了自己的孩子麻木地生活,两次婚姻都是非常不幸的,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使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三十年来,她并没有低三下四地求周家,而是忍辱负重、备受煎熬,坚强地活下来了,这正是高洁品质的体现。

坚强勇敢的侍萍选择离开周家后,从来没有再回周家的打算,一辈子不想再见到曾经让她肝肠寸断又软弱多变的周朴园,即使老天让她不经意间来到周家,她也怕得很,决定立即带着女儿离开周家,希望从此以后不再与周家有任何瓜葛,绝不是早就精心打扮好与周朴园相见以找回真爱的。

注释:

[1]曾金昌:《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学周刊,2012年,第2期。

[2]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冬梅 江苏徐州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221116)

猜你喜欢

鲁侍萍雷雨
僧院雷雨(一)
探究《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
《雷雨》中的“雨声”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雷雨》(节选)
鲁侍萍的未了情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