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人才“工学交替”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10-21汪文婷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

汪文婷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实习、工学交替是工作可以与第一、第二学年末的暑假连续安排,形成“三学期制”。本文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产学合作工作学期实例分析了机械类人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械类人才;工学交替;大学生培养

一、“工学交替、一年三学期五学段”育人模式的涵义和内容

(一)定岗工作时间集中安置方式。这种安置方式利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三个学期,大约6-8周的时间,安排学生参加产学合作定岗工作,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交叉安排,如下表所示:

注:A/T:理论学期,W/T:工作学期

(二)工作时间分散的安置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分散进行合作教育工作学期。时间分散,不等于降低了要求。相反,学校定制更为严密的措施来考核学生的定岗工作。这种安置方式解决了传统两学期的灵活性不佳的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并自由支配暑假这一相对集中的时间,满足学生在大学阶段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的定制自己的产学合作模式。同时,学校提供大量的校内工作岗位,满足学生理论学期内学生产学合作的需要,其中包括大学生科研工作岗位及部分勤工助学岗位等。

二、深化产学合作,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

产学合作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要更具产业转型升级特点,积极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要重新梳理和搭建教育内容,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专业实践教育的关系,构建立体、交融、开放、丰富的课程体系;增加通选课程门类、扩大通选课学分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进入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学院与校外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订单式项目可以凭借企业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以及在企业实习所带来的实践经验和企业所设置的独立实习课程,使学生高度适应市场要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较早就融入工程环境,在合作中学习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及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就疏通了就业实习渠道,实现企业学校“零距离”对接。

(二)深化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等院校,在社会服务上做足文章,通过服务企业,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看得见的利益,让学校从服务贡献中获得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共赢,进而推动更深层次的合作,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为例,“5+3”工学交替模式探索

1985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怀特校长访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项目形式将产学合作引进中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为中国第一家产学合作教育试点高校。历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参与产学合作教育学生数从1985年的35人,拓展至2013年的8100人,占在校学生数比例的58%,专业覆盖率超过75%,外省市学生比例超过50%。

实施阶段中要求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以“职业人”的身份,在雇主单位参加真实的工作,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特别定制产学合作“蓝本子”,要求雇主单位给学生的实习表现打分,并且给予工作评价,在工作学期结束后,必须要求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业务报告,对整个工作学期作总结。

总结阶段中,填写《工作学期学生问卷表》、《雇主调查问卷》、《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实绩》,进行学院总结评优工作,对在工作学期中的创新做法予以表彰,评选处优秀协调员、优秀学员及优秀业务报告。学院在总基础上,还要形成《合作教育工作学期总结》。

(一)强大富有特色的管理体系。在摸索中工程大在产学合作工作学期的过程,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总结阶段,全过程多方面监督学生工作学期产学合作的方方面面,学院有协调员老师带教学生,形成强大的管理体系。为了保证合作教育领导小组的各项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学校建立了短小精悍的校企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作为办事机构,同时,在学院分别建立了合作教育工作小组。为了有效地加强对产学合作工作学期的有效管理,各学院从教学和学生工作两条线上构建覆盖整个学院的协调员网。

第一、学校以产学合作,与企业协作办学为特色,有效调动学生工作条线的力量,上下形成合力,推动合作教育的力度。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其他学校,都将合作教育视为一种纯教学活动而划归教务处。

第二、学校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运作上加以联合,有利于就业与合作教育的优势互补。学生从第一学年便开始投身到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他们及早从高考怪谲的光环中清醒过来,提高就业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过三个工作学期的合作教育,学生具有了顶岗工作的经历,获得了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验,增强了社会阅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学校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机制上加以化合,为解决合作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合作教育的初衷开辟了道路。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实现了开展合作教育的初衷。无论是美国、加拿大、西欧发达国家,还是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实施合作教育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说到底,通過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好就业这一民生的根本问题。联合体的机制,有利于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

四、实施“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显示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这样又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的无缝对接,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并能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既能通过实践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又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同时增进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并在顶岗实习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三)有利于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每学年两学期制,学期时间长,暑假和寒假时间也比较长,这种学期制对于教学型的大学而言也许比较适合,也有利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休假并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但对于对实践教学要求比较高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学期制就显得明显不合适,一方面不利于安排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实践等实践教学,工学交替难以开展;另一方面暑假和寒假时间过长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时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工学交替模式下人文类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训的融合研究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应电专业工学交替模式的比较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中的问题与对策
“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