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生本课堂 变“学会”为“会学”

2014-10-21张金勇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明确目标会学学会

张金勇

摘要:文章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将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和让学生了解学习状况,体验学习的成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立足生本课堂,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关键词:明确目标;参与课堂;了解结果;会学;解答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育是要“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吕叔湘先生同样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些科学论述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学生主体观的体现,它强调了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课堂仅是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做的事只是“接受并运用”,即从课本和老师那里获得化学知识并在化学解题实践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学会”。那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化学课堂该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会学”的前提

教师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规定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双边活动构成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被调起来了,才会积极去探索。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有的放矢。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1.导语引入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新课导语时,要时刻指向即将进入的学习内容,可谓开门见山。2.任务驱动式。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以探索问题为主线来完成学习过程。如:学习苏教版化学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给学生如下任务。(1)探究Na2CO3和NaHCO3物理性质的异同。(2)Na2CO3和NaHCO3的鉴别。(3)探究Na2CO3和NaHCO3的互相转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作引导,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力,推动和促进学习活动,并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主动的反馈,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调控。

我对所教两个班级的8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以上结果表明,那些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的同学,其学习成绩更好,学习能力更强,平时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馈。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后,能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全力以赴地学习。

二、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会学”的关键

要让学生“会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参与课堂是关键。化学课堂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呢?简言之就是: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尝试中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诱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各种观点的交锋,积极地尝试探索,而非被动地接受和记忆一些结论,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下面以高一年级上册“氯水中微粒成分的探索”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学生如何真正地参与课堂。

明确学习目标:

1. 观察氯气溶于水的现象?

2. 氯气溶于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用实验验证该结论?

下面是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每位学生用试管收集干燥的氯气两支,取其中一支装有氯气的试管(另一只备用),往其中加少量蒸馏水,振荡,观察:溶液呈黄绿色(含Cl2分子),试管上方仍为黄绿色,“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还有大量的氯气分子未溶于水”。教材告诉我们,溶于水的氯气发生了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有学生对此立即提问:“我们怎么知道氯气确实与水发生了反应?”

“只要验证一下氯水中的H+就可以了”,有同学建议到。同学们立即动手实验,根据H+的性质,有同学往氯水加石蕊试液,有同学往石蕊试液中加氯水,结果有的呈现无色,有的呈现黄色,但都宣称没有看到红色。此时同学们显得很惊讶,其中有同学说道:氯水有漂白性,使红色很快褪去了。显然,这位同学已经预习过。

有的同学建议用锌粒,或者Na2CO3粉末。同学们的思维相当活跃。实验后发现,气泡很小,反应很微弱,反应开始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现象。这说明氯水中H+的浓度很小。此时,我引导同学们如何检验HClO分子的存在。

教师提示:离子和分子在湿润的滤纸上扩散速率不一样,离子扩散速率比分子快。

“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氯水中的H+和有漂白性的分子(这里指HClO分子)与酸碱指示剂发生反应时先后不一致?”“换句话说,将氯水滴到某一种酸碱指示剂中,由于氯水中的H+的扩散速率和HClO分子的扩散速率不一致,导致先变红后褪色或一段红色一段无色”。

同学们沉默了一阵,有的建议用pH试纸,有的建议用蓝色石蕊试纸。实验后都发现试纸中央呈现白色(试纸的颜色),两端呈现红色。同学们都很兴奋,自己的实验验证了溶液中的H+的存在。此时我问同学们:“显示漂白性物质到底是氯水中的那种微粒呢?endprint

接着我演示了一个实验:

往含酚酞的NaOH溶液(约0.01mol/L)中逐滴加入氯水,红色溶液褪成几乎无色。“是哪种微粒起的作用?”根据书本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有两种可能性:(1)氯水中的HCl和HClO的酸性中和了NaOH,使溶液褪色;(2)HClO的漂白性使溶液褪色。这里哪种是主要因素呢?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酸或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反应是可逆的。

有同学马上回答道:老师,可以在反应后的溶液中继续加入NaOH溶液,若溶液恢复到原来的红色,则证明是酸性在起作用,若不变色,则证明是HClO的漂白性在起作用。

同学们的思维变得异常兴奋,我又引导同学们去检验溶液中的Cl--……

在我的这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大,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创设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须重视以下几方面:

1. 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时间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老师总是一讲到底,或整个课堂完全被老师的演练所占据,那么,学生势必会缺乏思考辨析的时间,他们的心理活动状态必然是消极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2. 教师的点拨与导向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所谓“备教案就是备学生”。

3.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与“学”双方的互相渗透与和谐发展。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应该是积极主动,富有兴趣,充满热情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强制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下功夫,注重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了,他们才能有意识地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也才有可能走出“学会”的狭小视野,走向“会学”的广阔天地。

三、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会学”的方法

课堂中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可以将思想“脱缰”的学生重新拉回课堂,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宏观调控课堂的有效武器。同时,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进一步及时地调整教师的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纽带更早地建立。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修第二册89页上有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4-10】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后应立即用盐酸、蒸馏水洗净滴管。

该实验为Fe(OH)2的制备,Fe(OH)2极易被氧气氧化,我们在实验中应防止O2氧化Fe(OH)2,可以设问:

(1)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该实验与我们以前的实验在操作上有什么不同?

(3)该实验这样操作有什么目的?

(4)哪些操作也是围绕这一目的设计的?

(5)你有什么方案使该实验的白色沉淀保持时间更长,更易观察?

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该实验,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且一定程度上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是该实验的深化。

我们都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教师的提问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学会”的状况;而学生主动的质疑则更能体现一种“会学”的精神,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是教师课堂最终落脚点。

美国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家、教育学教授H·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认为,用传统的标准心理测量工具测得的人的智力是单一的,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他把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理论符合我们新课程理念,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办法去解决,这是传统教育的作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课堂中,创造学生自主设疑问题,是对传统课堂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受益更大的是设问者——学生自己,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背后一定是学生精心研究教材,细心思考探索,严密组织文字的结果,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本身具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和知识去同化和更新当前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回答此题的同学抱者挑战设问者的心态,“我一定要回答得十全十美。”那么,该题答案的组织者会详尽地思考,缜密的解答这道题,给出的答案能得到出题人的肯定。而设问者本人会千方百计组织该题的答案,以小老师的身份评判该题的解答,或者在其他同学无果的情况下,从各个方面解答这道题。同时,如果同学提出的问题跟老师的问题产生差距时,这种差距会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冲动和激情,也促进了其他同学积极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展示自我的价值,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力量,迸发出心灵碰撞的火花。

这样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答问题”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真正做到对化学知识学得好、记得深,用得对、散得开。这样的化学教学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育策略,也是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一个环境、一个空间,更是学生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处理能力和消化能力,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会学”的展现

学习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作业与考试成绩上。作业与考试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而且具有机动功能和反馈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每次作业及考试的结果,了解学习的失误与成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的过程作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自我矫正,不足之处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弥补。同时,也应改进和拓展评价形式,为全面和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更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成功标志着学生学业上的一次飞跃,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不断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并以这种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学得怎样,下一步该怎样做。可以说,关心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学生“会学”的最佳展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老师不能仅仅做个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前行之路上的引领者;我们的学生也不能仅仅做个知识的容器,更要掌握面对未来学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借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受益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发展性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走出“学会”化学知识的狭小视野,走向“会学”化学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王祖浩. 化学学习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明确目标会学学会
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学会分享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析从母语思维走向英语思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探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