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堂堂清”的目标、策略与关键

2014-10-21刘昕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堂堂一节课教材

刘昕

“堂堂清”,是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堂堂清”应该“清”的是教学目标

“堂堂清”,就是“清”教学目标,即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

认真研究、解读教学目标,是一个合格教师备课的第一步。解读,首先要“读懂”目标要求的表述,其次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课时安排,将这些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教学过程中。这中间,就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教学水平的高下和教学理念的优劣。教材(或旧文本)上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只有基于共性并结合自己学生实际确定的个性目标才是适合“我们的”。

目标的三个方面,达成的方式和反馈形式常常是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包括用于教学的一切文本的或者非文本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悟,想了、感了、悟了,哪怕学生心中有一点点所动、一点点波澜或者是对某一学习任务学习态度有一点点积极的变化,我们这一维目标就算达成了。过程方法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学会学习和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学生的思维会被开启,能力会得到发展,这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是“可知可感”的,“堂堂清”同样可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是显性的,不但能够“堂堂清”,而且是“可测可检”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知识能力目标清晰并合理设计达成方式,甚至对教学结果做到可检可测。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一节课,如果没有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教师没有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反馈,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反馈,“堂堂清”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我们要培养的能力的“终极”(实际没有“终极”),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学科能力目标,不等于一节课的能力目标,只要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在向着这个能力目标努力,都走在这个目标的“途中”,而且达到了这一节课能够达到的,就是达成了目标。

第三,各个目标的达成,可以(但不是必须)通过同一个“教材”,更不一定是同时完成的。

第四,由于学生实际的不同,目标也一定不同,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要是适合他的他达到了就行。

二、实现“堂堂清”的策略思考

(一)改变教学方式,把“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只有实现了学生的内化,形成了能力,才能算是落实了。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发展、能力形成和知识积累,都很难达成。而且,课堂上老师占有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时间就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低。我们从不否定老师的讲,但要讲得适当,讲得精要,讲得深刻。

(二)课堂上,要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魏书生先生这样说过

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眼睛不是盯着教材,而是把更多关注、信任、鼓励的眼神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个环节都要有足够的学习任务,同时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密度”。)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动脑、动手来完成,而且保证时间让学生想,让学生做,想和做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千万不要和学生抢时间,更不要把应该给学生的时间挤出来,留下自己讲。“一言堂”的课,想要“堂堂清”,很难做到。

(三)合作学习、“兵练兵”“兵教兵”——有效达成“两会”“双百”

现在,大家都已经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同学之间首先是“学伴儿”关系。

“兵练兵”。比如英语课,可以让同桌之间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互相督促,互相修正,老师巡视监听,同样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保证了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再如,“简单”的知识训练,也不是老师亲自“操刀”,同桌之间我说你做,你说我做,来个学习竞赛,比个上下高低,错了自改,争取达“百”,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兵教兵”。“一呼百应”和“百呼不应”都不正常,正常的是一部分会了,另一部分正在“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就可以来个“兵教兵”,同桌(或者自己)汇报,加上老师的必要抽查,结果也就知道了;教完后,优生再去挑战“新题”,保证“吃得饱”,其他生做到必会题达“百”,保证“吃得了”。

三、 落实“堂堂清”的两个关键

(一)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

不仅是一个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把目标计划预设到每一课时,甚至每一个环节。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的教学才有明确方向,才可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知道哪里需要学生学,什么地方需要老师“讲”(如果学生能讲,老师就没有必要亲自讲),才可能真正做到评价一下自己的课,目标是不是达成了,做没做到“堂堂清”。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自然无从说什么“堂堂清”。

(二)学生学,学生做,是落实“堂堂清”最根本的方式

听“懂”了,不等于就“会”了,听“会”了,不等于就形成 “能力”了。能力,必须习得,而不是“听”得。教材就是个“例子”,老师讲得再精彩(更何况有的就是“说”,甚至是磨叽),学生也只能是听了、懂了,永远形不成自己的能力。

技巧怎么来?熟能生巧。学生多读,多做,就有了技巧。教师真要指导技巧,就要认真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几个例子,包括答题层次、答题语言的组织等,再让学生练,达到举一反三。不能“浮”在“题海”上,做没有意义的重复。积累没了时间,读书时间没了,能力没养成,技巧没练得,当然谈不到“堂堂清”。

猜你喜欢

堂堂一节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爱之深,责之切
爱之深,责之切
爱之深,责之切
托马斯的一节课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