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4-10-09杨兆娜郭孝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杨兆娜 郭孝文

摘 要: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当代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毛泽东没有正式提出素质教育,但是其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理念“惊人地契合”。论文从毛泽东“素质教育”的灵魂、落脚点和当代借鉴三个层面展开初步探索。

关键词:毛泽东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创新素质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94-02

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毛泽东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十分广泛,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毛泽东虽然没有正式提出和运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是其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惊人地契合”—— 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教劳结合和实践性课程等方面。然而,我们认为,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谨以此文学习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略表我们的纪念之情。

1 创新素质: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的灵魂

当今世界,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对知识的取舍,一旦丧失创新的意识,就会人云亦云,不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

毛泽东早年出身教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所有这些,使毛泽东意识到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意识到它的培养对于教育的意义。毛泽东力图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1 转变学习方式,捕捉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成了学生的习惯,学生把教师当成知识源,这种学习方式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意识到它的消极影响,所以他鼓励学生自学,在自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捕捉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为此,它首先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留有自学和研究的时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留有空间。1919年在《学生之工作》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新型学校“教授之时间,宜力求减少,使学生多自动研究及工作。”[1]1964年在一次教育问题的讲话中,他说:“要自学,靠自己学。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要靠他。”[2]可见,毛泽东对自学成才的肯定。毛泽东还以一些名人实例,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如“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成《本草纲目》”“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的小学”。[3]他用实例告诉我们:自学的人,在没有指导和教育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将头脑中的创新意识激活,并把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储存转化。这样,才能创造出诸如《本草纲目》、蒸汽机发明等一个个神奇。

1.2 转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毛泽东在1929年提出“十大教学法”,其中启发式的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毛泽东明确反对当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2]可见,毛泽东对教师的教授艺术要求较高。注入式的教学法,突出了教师的权威,学生不敢发表看法,有创新思维火花的学生,很难得到培养或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提倡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立足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基础,创造了空间。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是具有个性的人—— 没有个性的独立和人格的解放,则不可能造就学术上的创新。[4]具有个性的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和判断力,能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而不是唯教师和书本是从。而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使他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创新潜能得到发展。

1.3 变革考试评价之法,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

毛泽东对于考试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慢慢去体会。”[2]考试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通过合理安排考试的内容,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围堵。

毛泽东发现旧考试“运用考八股文的做法,古怪刁钻,动辄处罚,给学生造成了精神紧张、压力沉重、身心遭受摧残”[2],而“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20个题,学生能答出10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100分;20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六十分。”[8]并且还要求学生:“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2]

分数自古以来是学生的命根,它直观呈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根据学生的创新水平来决定成绩的评价方法,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死记硬背的不满。解放后,毛泽东仍然重视学校的考试问题,主张不要考得太狭、太偏、太怪,不要以考试来强迫学生学习。否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灵活,对那些有创见性的观点要给予高度的评价,彰显学生的个性,拓宽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实践能力: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的落脚点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归宿。而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学习,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毛泽东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要求。

2.1 提升认识高度,创设问题解决的条件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如果问题没有国家高层重视,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解决。为了破除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陋习,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到教育方针的高度,显示了他对这个问题极为重视。显然,以教育方针形式呈现,也增强了教劳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权威性,进而推动了教改步伐。1949年12月根据毛泽东指示,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基本方针。毛泽东认为,工厂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工厂,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自己,才能获得充分发展,这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195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当时,不少学校学习毛泽东的指示,以半工半读为核心内容的教劳结合做法普遍实行,问题很大程度很大上得到解决。

2.2 立足现实条件,寻找有针对性的对策

毛泽东对于学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可谓深恶痛绝。为此,他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提高了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实践性课程是一种贴近学生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日后工作扫除知识盲点。早在20年代初,毛泽东就意识到实践性课程对于丰富学生学习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他在教学中开设了园艺、畜牧、印刷等实践性课程,注重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毛泽东在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非常关注学生课程的安排。为此,将课程分为三类。甲:有关阶级斗争基础理论方面的,有经济学常识、社会进化史、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等七门课程,共82小时,约占总授课时的31%;乙:有关国内外阶级斗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中国政治状况、中国财经状况、中国职工运动、苏俄状况、中国革命史等十三门课程,共128小时,约占总授课时的49%;丙:有关农运业务的知识方面的,有统计学、农业常识、农村合作、革命画、革命歌等五门课程,共53小时,约占总授课时的20%。此外,还有农村调查[5]。这体现了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思想,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

毛泽东还主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创造环境。毛泽东反对把师生的教学活动限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之中,学校要建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他要求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试办工厂、农场,并组织老师、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毛泽东认为:“农村里的中小学,都要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合同,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农村学生还应当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回到本村参加生产。”[6]1964年8月,毛泽东指出:“清华大学有工厂。它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但是,大学文科不好设工厂,不好设什么文学工厂、历史学工厂、经济学工厂,或者小说工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7]

这些都说明,毛泽东十分强调实践性能力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类的学校,都要落实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毛泽东鼓励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把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改变纸上谈兵的陋习。

3 当代借鉴: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如何造就实践能力丰富的学生,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学校,需要认真解读毛泽东的“素质教育”思想。众所周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推行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毛泽东的“素质教育”思想,力图解决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缺失的陋习,提出的意见是深刻的,值得我们思考。关键是要从两个层面入手。

3.1 借鉴毛泽东的思路,从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测评方法等入手

当前,一些教师思想不够解放,教学方法落后。为了追求升学率,满堂灌、题海战仍然作为老师制胜的法宝。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素质教育,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打转。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题。满堂灌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他们只是一味接受知识,不加消化就储存在大脑中。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创新意识也被一点点磨灭。为此,我们应当学习青年毛泽东崇尚自由的精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改革学业评价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借鉴毛泽东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和改善社会实践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引起了普遍重视,但总的说来是说得多、做得少——做的还不够多、更不够好。一些学校为应付检查,只在课表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这种现象也很突出。校内实习形同虚设,实验与时代脱节;校外实习单位难落实,或实习单位不对学生“委以重任”,经常以体力劳动搪塞实习指导任务。毛泽东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当今时代雇主对求职者能力的高要求相契合。借鉴毛泽东的“素质教育”思路,我们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实践性课程,把定期参加实践活动的质量,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54.

[2] 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1,22,18,17.

[3] 程凯,主编.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15,212.

[4] 杜智萍.试论毛泽东创新教育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5.

[5] 农民运动讲习所办理经过[J].中国农民,1926(9).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0.

[7]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49.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