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一)

2014-09-30黄文卉黄朕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

黄文卉 黄朕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育赛事的蓬勃发展,尤其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标志。近20年来,中国陆续举办了亚运会、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积累了丰富的赛事举办实践经验,赛事管理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力图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知识管理和大型体育赛事的理论关联,得出体育赛事运用知识管理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体育赛事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大型体育赛事应用知识管理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特别是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对其知识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北京奥运会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即KM-SM模式),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及大型体育赛事应用知识管理的评价体系。必将有利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的应用推广,从而促进未来赛事举办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北京奥运会,KM-SM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一再高涨,带动了全球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娱乐业、体育竞赛业等。其中体育竞赛因激烈的场面,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参赛选手的精神感染力等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从而催生了各种内容、形式、规模、地域的体育竞赛。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体育竞赛由于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能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升级成为“体育赛事”。通过专业组织的管理和运营,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度介入进来,商业企业充分参与并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使体育赛事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而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由于能促进投资、拉动消费、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克服政治、种族歧视以及贫富、强弱差距,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吸引了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竞相举办,且争办势头强劲,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中国经济、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育事业突发猛进,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摘金戴银为国争光,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各行业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各大城市竞相举办。与此同时开始尝试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ATP中国网球职业公开赛等。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下,大型体育赛事及国际性体育赛事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借以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选择。随着赛事实践机会的增多,赛事管理经验和赛事管理人才有了一定储备,增强了我国举办世界顶级大型体育赛事的信心和决心。21世纪的头10年成为中国大力申请和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潮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这种热潮达到了顶点。奥运会是当今社会影响面最广,涉及领域最多,参与部门最复杂,规模最盛大的体育赛事,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每一届奥运会在制度上的创新以及所采纳的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引入了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了赛事主体多元化和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与知识共享等问题,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报告和经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管理者——国际奥委会的知识管理措施。在组织发展中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突出知识管理的地位,是国际奥委会近10年来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奥运会在每一个举办地的顺利进行,国际奥委会将知识管理作为义务写进了《主办城市合同》,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监控奥运会组委会的知识管理执行情况,要求按照给定的模版提交知识管理成果,并通过培训、外围网、观察员计划等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北京奥组委运用知识管理的手段管理奥运会,既符合了国际惯例,又突出了主办国特色,使知识管理在北京奥运会当中进一步应用和完善,对奥运会的知识创新和传承做出了新贡献。

在寻求有关体育赛事管理理论的指导时,发现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欠缺,无法满足各类体育赛事频繁举办的亟需,特别是面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纷纷落户中国的现状,迫切需要在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和方法等问题上获得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本文在知识管理理论和体育赛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以北京奥运会中的知识管理应用实践作为案例研究,创建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及评价体系,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标杆和模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完善。知识管理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过去知识管理多用于企业、高校、图书馆等知识和信息较多且需要集中管理的单位,知识管理理论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情报学、网络、客户管理、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多个学科交叉结合而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不断扩充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证内容。知识管理应用于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始于奥运会,但在相关论文和图书搜索的过程中鲜有理论交叉研究。因此,将赛事管理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十分有必要,能够丰富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并扩充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

2.. 对现有体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体育赛事管理研究在体育管理理论体系中属于比较新的内容,随着近30年来体育赛事的规模化、国际化和商业化发展,赛事理论相比赛事实践更显不足。知识管理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比较滞后,最早始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知识管理,而后除奥运会之外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近10年当中相关的书籍和论文非常罕见。本研究以国内外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为研究对象,以奥运会为案例,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体育赛事做了整体梳理,从而提出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作为体育管理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3. 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在我国由于制度转型和管理创新不够,新技术缺少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每项赛事举办时往往都从零开始,几乎没有利用原来的工作成果和有经验的人员,任务结束后这些人员和经验随之消失。而知识管理的引入能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造成的浪费,使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水平实现跳跃式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和主办机构提供知识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国内体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发展体育赛事市场的决策参考和可行性建议,其创新部分对即将举办奥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国家、城市和组织也有所启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

知识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而出现的,管理核心从有形的生产资源过渡到人才技术和知识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预言性的提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工作者”。随着信息等新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知识管理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应用。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9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了一批知识密集型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安达信,成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引领者。随之而来是制造业如通用电气、惠普,以及石油行业等也开始了知识管理的实践。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管理学家从不同维度对知识管理的本质、对象、功能、过程、目标、行为方式、运行机理等进行了基础研究;而应用研究则从各自行业或领域的角度就知识管理对提高组织绩效和价值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在理论学界,知识管理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是20世纪最后10年,最活跃的地区为欧美国家和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E·斯威比(Karl E ·Sveiby,1990),他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为帮助管理者借助知识管理创造价值,他还开发了知识管理的公式和无形资产计量监控器。

知识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导入中国,最早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引入并解释了西方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在消化和吸收国外知识管理理论的同时,中国学者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延伸研究:一是从技术角度研究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等,二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在知识管理的应用方面,首先由中国的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开始,从2000年起迅速在中国推广企业内部的知识集成管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知识管理在国内的企业界获得了高度认可,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应用方向。

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的文献研究证明,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新内容,是现代社会中组织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必须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总体而言,对于知识管理的内容、对象、操作过程等已经有了基本理论概括,但由于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对知识管理的诉求千差万别,在具体应用上都打上各自所代表的行业或企业的深深烙印。通过文献综述对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使本文在构建体育赛事知识管理模式上有了参考和借鉴,有利于完成不同行业组织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

2. 有关体育赛事管理的研究

体育学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体育自然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又包括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娱乐学等。体育赛事管理属于体育管理学范畴,是体育管理学当中比较新的内容。体育赛事管理的前身是体育竞赛管理,关注于体育竞赛的计划、指挥、执行、控制和协调,终极目的是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随着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营和多元利益主体的进入,组织好比赛是基础,此外还大量涉及基础设施、场馆、媒体、票务、公共服务、赞助、志愿者等。大型体育比赛如亚运会、奥运会等,更影响到举办城市或国家的形象、经济发展指数、人民素质提高等。因此不难理解,“体育竞赛”逐渐被“体育赛事”所取代,有关体育竞赛管理的研究已无法指导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体育赛事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体育竞赛的概念范围。

通过对国内外体育赛事管理的文献研究,发现是近20年才有系统论述赛事管理的专著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斯特曼的《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与营销》。外国学者通常把赛事管理分为组织管理和营销管理,组织管理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竞赛管理研究成果,针对现实条件的改变做一些适应性调整;而营销管理是全新的内容,需要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对体育赛事所涉及的企业赞助、观众服务、媒体传播等进行新的审视,并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国外学者在对体育赛事影响的研究上乐此不疲。本文对一些重要的观点也进行了整理。Getz(1997)重点研究了各种经济影响,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影响,指出主办城市把举办赛事活动作为推销其城市旅游业的营销手段。英国体育委员会(1999)指出体育赛事的三种主要影响:体育本身的发展、社会效应以及经济效益。Spilling(2000)列举了举办赛事活动可能产生的四类长期影响:提高国际知名度、带动经济增长、改善设施和基础建设、增加社会和文化活动。Allen等人(2002)把体育赛事的影响划分为四个方面:社会和文化影响,自然和环境影响、政治影响以及旅游和经济影响。日本学者宇士正彦在《体育经营管理学》中指出:狭义的体育赛事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方针和原则的指引下,为通向统一的方向,实现统一的目标或建立统一的秩序,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一种协调;广义的体育赛事管理是指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向第二个目标迈进,要汇聚各方面的条件而充分发挥组织的全部力量。

在我国,从体育赛事的概念引入到赛事运营的实践都晚于西方,有关体育赛事管理的专著主要有:刘清早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他把体育赛事管理定义为:一定的组织运用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向社会提供体育赛事的全过程,其实质是由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纪宁和巫宁在《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中认为:狭义的体育赛事管理强调组织内部的效能,而广义的管理强调要调动组织内外的积极因素来提高效能。体育赛事管理实际上包括体育赛事行政管理和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两方面的含义和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的时间范畴。王守恒和叶庆辉在《体育赛事管理》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体育赛事的内涵、分类、管理模式等。

3. 有关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

关于体育赛事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在中文刊物中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可以说,知识管理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在我国体育领域尚未找到用武之地。在搜索外文数据库时只找到少量关于奥运会使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情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悉尼奥组委(SOCOG)通信服务部门的项目总管Kristine Toohey和知识管理部门的项目总管Sue Halbwirth于2002年共同发表的“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in the Olympic Games”,该文对奥运会的信息和文献资源进行了梳理,对所有相关来源进行了溯源,总结了悉尼奥组委的经验,对奥运会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004年,在前文基础上引入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发表了“奥运会与知识管理:悉尼奥组委的一项案例研究”,对SOCOG的知识管理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案例分析,调查了在周期短暂而员工众多的以赛会为导向的悉尼奥组委里,信息与知识管理在特定知识项目中的利用情况,描述了悉尼奥组委知识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由信息管理角色到知识管理角色演变的成熟和发展,以及如何在发展的组织中有效获取和精确管理知识。因为实践性较强,适用范围过窄,对于奥运会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仅有一些相关工作的描述和总结。

随着奥运会来到中国,知识管理被国际奥委会带入北京奥运会的组织管理当中。如何实现组委会信息的知识化,如何创新知识,如何形成学习型组织,如何实施知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北京奥组委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下出色完成了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力求上升到理论高度,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解决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给出答案。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知识管理在现代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是一种发展趋势,奥运会作为当今体育赛事最成功的典范,在知识管理应用方面也是最早最系统的。因此本文选取了奥运会作为实证研究。特别是笔者亲身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还是北京奥运会知识报告撰写人之一,参加了所有北京奥运会的知识管理项目实践,因此在本文的分析和论证中也多以此举例,期望尽可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并同时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

1. 对北京奥运会的知识管理应用进行针对性分析,阐明北京奥运会应用知识管理的主体架构、协调机制和具体措施等,总结实践经验。

2. 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称KM-SM管理模式。对KM-SM模式的含义、主体功能、运行机理等进行系统界定与分析,从国家政策与法规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四个方面论述该模式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3. 构建KM-SM管理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系统设计法、实践参与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北京奥运会知识管理实践分析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调查、实践参与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创建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应用模式—“KM-SM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中采用了系统设计法。在KM-SM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二、北京奥运会知识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一)北京奥运会的知识管理主体架构

北京奥运会的管理体制是中国政府依据筹办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体制优势,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资源建立起来的。奥组委领导团队和主办及协办城市政府领导班子充分融合,与由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各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密切协作,形成了上下贯通、内外衔接、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中国政府、国际奥委会及协调委员会、北京奥组委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知识管理主体。共同履行应用知识管理的承诺,高度重视和支持知识管理工作,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知识管理两个关键因素人和技术的能动作用。

政府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中自始至终发挥着主导和支撑作用。在北京奥组委成立前的2001年11月,中国中央政府就成立了由各部委负责人和北京市负责人组成的北京奥运会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根据筹办工作需要,领导小组职能转由组委会承担。2008年进入奥运会决战阶段,中央政府又及时成立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在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政府的宏观调控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确保奥运会是安全和无风险的。通过知识管理的协调沟通机制参与奥运会,不但没有限制和干预组委会的工作,反而提高了组委会的运作效率。

为加强对北京奥运会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国际奥委会于2002年1月宣布成立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协调委员会,由维尔布鲁根任主席,共17人。依据申办报告和主办城市合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代表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国奥委会为一方,负责处理与北京奥组委为另一方的工作关系,检查奥组委的工作进展,向奥组委提供协助及行使国际奥委会的其他权力。

根据《主办城市合同》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会合作协议》,北京奥组委同时负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组织运行工作,成为历史上首家一个组委会办两个奥运会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决定北京奥运会组织工作重要事项,组委会内设机构人事任免;安排部署各阶段筹备工作;监督考核各项筹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协调与国际奥运会及其协调委员会关系,按期提交筹备工作报告;定期向中央政府汇报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1. 申办阶段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门工作机构,从1996年成立到2001年解散共运行了5年时间,工作人员达到117人。奥申委设主席、执行主席、顾问、常务副主席、副主席、体育主任、主席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特邀顾问、部长、副部长、处长、副处长等职务。常设机构为执行委员会,下设9个工作部门:办公室、研究部、对外联络部、新闻宣传部、体育部、工程规划部、财务部、技术部和环境部。在9个部门当中与知识管理有直接关系的是3个部门:第一是研究部,负责研究重大问题和申办策略,组织起草总体工作报告;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为申奥提供决策服务,组织编写申办报告。第二是对外联络部,负责与国际奥委会联络,掌握申办奥运的各项要求和基本知识。第三是技术部,研究提出奥运会有关信息规划方案,以及开发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局域网。

2. 筹办阶段

2001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委筹备办公室成立,这是奥申委向奥组委的过渡性机构,由27人组成,设置秘书行政组、总体策划组、外联组、宣传组、财务组、市场开发组、人事组、工程组、体育组、技术组共10个组。其中心任务是奥运会知识的学习、共享和创造,研究《主办城市合同》的条款,借鉴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的有益做法,对2008年奥运会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并提出多层次、高效率、专业化、开放性的奥组委组建方案。

2001年12月13日北京奥组委正式成立,设3类工作机构: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和协调机构。内设机构有13个部门,其中6个部门与知识管理直接相关(见图2-1):第一是秘书行政部,负责奥组委领导决策层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密切沟通;第二是总体策划部,负责在总体计划中规划知识管理的内容和时间表;第三是国际联络部,负责与国际奥委会和协调委员会的对接,收集、翻译和整理有关文件和技术手册;第四是新闻宣传部,负责官网搭建和内容维护;第五是技术部,负责信息系统建设和各项技术解决方案;第六是市场开发部,负责寻求新的技术企业赞助支持,以及为已经是赞助商的技术类企业提供赞助商服务。与奥申委时期的部门设置相比,奥组委的知识管理部门发展成为6个,在保留原有3个部门研究部(即总体策划部)、对外联络部(即国际联络部)和技术部的基础上扩展了秘书行政部、新闻宣传部和市场开发部3个部门,加强了知识管理的执行力度。知识管理在筹办当中将四种力量,即政府的领导力和组织优势、国际奥委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奥组委自身强大的执行力,进行了有效融合,产生了1+1+1+1>4的效果。

到奥运会举办之前,奥组委内设机构从2001年13个部门变为2008年29个部门,知识管理以业务口为基本单位,触角延伸到奥组委的各个角落。组委会形成了良好的组织文化和学习环境,使知识创造和传递在各部门各团队各项目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图2-2)。

3. 举办阶段

进入到2008年临近赛时,北京奥组委的工作重心、组织体制、运行方式向赛时进行了转换,知识管理在实现转换前的过渡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筹办工作体制和机制向赛时场馆运行转化,北京奥组委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统一制定了场馆运行培训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场馆团队进行培训。赛时奥运会运行管理的重心在场馆,场馆运行的质量关系到对运动员的服务水平,关系到观众的满意度,是奥运会举办水平的直接体现。赛时运行指挥体制由指挥层和运行层组成(见图2-3)。指挥层由奥组委及中央协调机构组成总指挥部,奥组委主席刘淇任总指挥长。运行层由奥组委和中央、北京市相关部委组成主运行中心,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任运行指挥长。北京奥运会赛时运行指挥体制实现了奥组委职能部门、属地政府与场馆团队在工作力量、资源保障、运行机制方面有效融合,绝大部分问题都在场馆层面解决。知识管理是决策下放到场馆的前提条件和场馆独立运行的必要条件,体现在大批知识员工和业务口知识主管进入场馆。一般来讲,场馆秘书长和竞赛主任是场馆运行和竞赛组织的知识主管,是知识管理在场馆发挥主要作用的载体,也是场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此同时,文书档案的管理也受到高度重视,实行了从场馆主任到秘书长到专职档案员的三级责任制管理。奥运会结束后,场馆秘书长和竞赛主任的知识报告,以及场馆档案形成了奥运会举办知识的基本材料和成果,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知识管理水平。

(二)北京奥运会的知识管理协调机制

1. 制度约束机制

国际奥委会是奥运会的最高权力管理组织,奥林匹克宪章是法律依据和行动准则,是奥运会制定各项规章和制度的纲领性文件。主办城市合同是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城市以及主办城市所在国家奥委会,就组委会职责达成的协议: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具体组织工作方面负全责,尤其是提供财务担保,国际奥委会保留对奥运会进行管理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保证不出现任何分歧,协议通过各种各样的附录、细则详细说明,包括11条内容共350页(A会议组织和媒体发布;B人员证件;C交通;D奥运村;E媒体安排;F转播;G运动员住宿;H商业客户住宿;I医学检测;J保险;K规划计划)。在主办城市合同及附录细则规定下,国际奥委会将最新版本的技术手册和政策流程交付给北京奥组委,北京奥组委有义务按此执行。与此同时,北京奥组委在执行过程中与国际奥委会产生互动,可依据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实际对技术手册和政策流程进行调整和更新。如图2-4所示,约束和协调机制既保证了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的总体把握,又发挥了奥组委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奥运会举办水平保持继续上升的趋势。

2. 会议协调机制

国际奥委会为与北京奥组委最高决策层保持充分沟通与互动,全面了解和掌握北京奥运会的各项筹办情况,建立了会议报告协调机制,通过国际奥运会全会和执委会会议、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全会和专题工作会议、伦敦总结会等,保证了北京奥运会按既定的目标和原则顺利圆满地举办。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全会和执委会陈述北京筹办工作进展共计25次,每年至少2次。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作为国际奥委会代表驻扎北京奥组委,一年开2次全会和若干工作会议,主要解决在运行当中没有按照既定计划提交而延迟的工作,或者有明显漏洞和存在较大风险的疑点问题。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总结大会依照国际奥委会惯例在下届举办地伦敦召开,北京2008,温哥华2010,伦敦2012,索契2014组委会的代表,还有2016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代表,以及相关利益方近400人参加了会议。通过北京奥运会对7年筹备举办奥运会总结向下届奥运会的组织者传递有益的经验。

3. 项目对接机制

为加强对各届奥运会组委会知识管理的综合指导和协调工作,国际奥委会在内部设置了知识管理项目特别任务组(OGKM),负责对各届组委会实施具体的知识管理项目,主要包括:奥运会运行管理培训,观察员计划,奥运知识转让(TOK)等。与此同时,北京奥运会对知识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在奥组委内部设置了北京奥运会知识管理项目组,作为对国际奥委会OGKM项目组的对接团队。该团队设在国际联络部语言服务处,在北京奥运会7年的筹办当中,前5年的主要工作是学习、研讨、向专家咨询,侧重规划与前期筹备,后2年侧重学习班、观察员计划、总结会和知识报告。奥运会知识管理(OGKM)项目实现了上届或当届奥运会与下届奥运会之间“知识传承”,维护了奥运会知识管理体系的延展,为未来组织者提供了援助和学习举办经验的平台。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和筹办期间,北京奥组委创造性地建立了知识管理保障和对接机制,通过具体项目的对接和协调不仅高质量完成了国际奥委会交付的各项知识管理任务,自身也成为了OGKM项目的最大受益者。这些项目包括:OGKM学习班、观察员计划、总结会、知识报告等。

OGKM学习班通过讲座的方式,邀请国际奥委会专家或原奥组委的管理人员来现场传授经验,并对当下奥组委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咨询。从2003年至2008年共举办过约30次的OGKM学习班,并随着奥运会临近越来越密集,从2003年9月到2007年9月,4年当中北京奥组委共举办了22个OGKM学习班。从2008年1月到2008年6月半年内,学习班达到6次,平均一个月1次。

观察员计划最早由悉尼奥运会开始,是下一届奥运会向当届奥运会学习和观察的平台。如表2-2所示,北京奥组委做了充分准备,迎来了自国际奥委会、伦敦奥组委、温哥华奥组委、索契奥组委和2016年奥运会申办城市的共372位观察员。奥运期间,历时21天进行了超过40次的考察访问。观察员计划涵盖了开幕式着装彩排、奥运村运行、抵离、人力资源和注册、形象景观、环境、品牌保护等大部分职能部门和业务口,涉及了大部分京内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另外少量观察员还在奥运赛时对青岛和香港两个京外赛区进行了考察访问。观察员向国际奥委会呈交的考察报告成为北京奥运会总结和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每次考察后国际奥委会都向观察员发放满意程度调查表显示,北京奥运会的得分高达4.78分(满分为5分),为历届最高。观察员计划项目是一个关键的知识传递过程,给将来的参与者们提供了经历、学习和体会奥运会运行过程的机会。

4. 政府监督机制

中国政府充分发挥特色体制优势,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资源,先后建立了13个由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专项工作协调小组,与奥组委领导团队和主办及协办城市政府领导班子充分融合,对北京奥组委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协调。这种机制很好地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关于“政府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多干预影响到奥组委的独立运行”的问题。北京奥运会的13个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自身中心工作都建立起系统的专家知识网络,保证了协调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与北京奥组委形成了良好顺畅的合作关系。以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协调小组为例,它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跨行业、跨机构的奥运培训组织,共出版了200余种通用或专业奥运培训教材,建立了系统、全面、实用的奥运培训教材体系,为今后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和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提供了大量素材(见表2-3)。

(三)北京奥运会的知识管理措施

北京奥运会是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体育盛会,也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除了要学习往届奥运会举办的经验,吃透国际奥委会各项政策和技术指南,还要掌握奥运会最新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因此,如何确保奥运会组织运行体系中的每一位成员能够随时获取必要的知识以指导工作,并且将工作中的经验及时分享,对于协同工作、完成任务、保持一致的组织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为此,北京奥组委在借鉴悉尼奥运会知识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知识获取范围,并发挥中国独特的体制优势依靠政府部门、学校和专业机构进行了有效的知识传播和再创造,创造性地执行了知识管理的策略思想。一是通过全面、系统、分类、分层的培训措施有效学习了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先进经验;二是及时、高效、保质、保量的知识总结和转让措施,履行了传承奥运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1. 培训

奥组委是一个快速膨胀的临时机构,北京奥组委从2001年的200人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8500人(见图2-5)。面对不断涌入组委会的新员工,要最有效最及时地掌握往届奥组委经验及不断更新的国际奥委会技术手册和工作指南,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强大的培训工作体系。北京奥组委的培训工作包括战略与计划、协调与沟通、经费管理、师资管理、项目管理、效果评估、宣传动员等。培训内容广泛而复杂、参与人员数量巨大而且构成多样,覆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

奥组委人事部负责统筹协调奥组委工作人员、合同商、志愿者、国内技术官员4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人事部负责培训工作人员和合同商,志愿者部负责志愿者培训,体育部主要负责国内技术官员培训。在分工基础上,实行教材和师资共享。紧密结合筹办工作实际和赛时工作需要,力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狠抓落实、有序开展、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随着筹办任务的实施主体由部门逐渐转移到场馆团队实现了两次重要转型:一是以人事部集中组织实施知识培训为主转变为以部门组织实施专项业务培训为主;二是以部门组织实施专项业务培训为主转变成以场馆组织实施场馆和岗位培训为主。逐渐建立由人事部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各部门支持配合,各场馆团队为实施主体的培训工作机制。

在培训项目体系上,奥组委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和残奥委会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培训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还聘请了培训顾问和专家,特别有奥运会筹办经验的外籍专家,通过新员工培训、OGKM学习班、测试赛、桌面演练、观摩交流、各类讲座、师资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岗位培训、场馆培训等,对近10万人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奥运举办知识培训。

2. 知识转让(TOK)工作

TOK工作是《主办城市合同》赋予北京奥组委的法律义务,是奥运会和残奥会筹办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标是要将奥运会和残奥会筹办过程中的信息和知识移交给国际奥委会。转让的知识内容具体指奥运知识报告和筹办工作文件等。该转让是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评价北京奥运会工作的重要依据,将为未来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组织者提供借鉴,并确保奥运会能够连续高水平举办。同时,还能为国内外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工作和体育理论研究提供素材。鉴于TOK工作的重要意义,北京奥组委在2007年第150次办公会上专门讨论了知识转让工作,并发布(2007)73号文《关于做好奥运知识转让工作的意见》。北京奥运会知识转让工作全面启动,迅速建立起以新闻宣传部为首,总体策划部、人事部、技术部4个责任部门的工作保障机制,如表2-4所示,分别在管理、计划、收集、整理等工作上明确了责任,保证了TOK工作的切实进行。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
大学生创业亟需哪些政策“红包”
知识管理在工会管理应用中的创新探析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