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思考

2014-09-01祝佳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摘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组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大学生的实践社会活动失去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84-02

一、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1.缺乏针对性。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较为单一,主要活动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支教等,这种内容枯燥和形式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度,也缺乏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以参观为主,缺少真正的动手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虽然参观也是一种实践和学习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显然过于单一,不符合认知规律,导致学生无法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最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总结,导致学生无法对实践学习的成果形成系统的认知。部分学生即使参与了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习,但是却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而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健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指导机制。条块化的管理导致大学生实践资源分散,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出现社会实践效率低下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中,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导致社会实践的无序化,比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支教活动是由校团委负责管理的,而科技竞赛则由教务处负责,这就导致了社会实践资源的分散。

3.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的前提是必须要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较为形式化,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认知都存在一定误区,对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导致高校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4.社会实践专业不对口。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但是社会实践的安排却没有跟上进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课堂教学的内容未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最终也未回归到课堂。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且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知识面决定着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知识面越广泛,学生越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增加知识储备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打破专业知识和思维定势对学生思想的束缚。社会实践就是打破专业束缚的重要手段,将教学活动拓宽到了社会层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非专业性的东西。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院校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

2.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赖于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主要的活动范围仅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宽裕,许多事情都不需要亲自动手,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偏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必须独立解决这些难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中,学生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学生自行控制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增强了专业学习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较强的服务意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让社会实践切实服务于大学生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效果。

1.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先进性和时代性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已经受到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了让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教育,还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着眼实际,切实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解决重点难题。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让实践活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在密切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了确保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有必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的体系中,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系统,重点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制度,通过写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开展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实践总结的意识。endprint

3.增强社会实践的计划性。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计划性,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和理论教学课程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实践,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这种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提供技术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丰富了高职院校实践活动的内容。

4.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所以安排的实践内容必须和专业相关,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目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源泉,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也高。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社会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阅历浅的问题,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意义远不止于此,更深层次的意义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小磊,康永征.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8).

[2]李保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3]张霞妃,朱军.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平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4]马敬峰,鲁保富,陆开宏.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5]阳国亮,曾冬梅.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作者简介:祝佳俊,男,1984年生,汉族,江苏常州,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