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4-08-15伍佳慧李松柏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具体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伍佳慧 李松柏

【摘 要】面对社会的急速变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伦理价值的多元选择,大学生的成长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随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以学校行政体系为依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其方法单一,不易被学生接受。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整合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资源,建立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绩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研究取向;具体策略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发生校园投毒案,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近20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袁某刺死室友蒋某,警方初步调查,案件起因竟是因为蒋某回寝室时敲门、正在玩游戏的袁某没有及时开门而导致两人口角和肢体冲突,袁某抓起一把水果刀刺向蒋某胸部致其死亡。2013年6月,河南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小含突然中刀身亡。经初步判断是考试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认定依据很充分属自杀。在此之前,2006年,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因求职遇挫患上抑郁症,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坠楼自杀身亡。

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投毒案、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案让人对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感到无比担忧。要减少和消除这类案件,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渗透作用日益增强,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单凭传统家长式、说教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力,已经很难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联合家庭、社区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教育资源,促进三者之间协作互动,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共同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和导行。

(二)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环境,对于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背景作深入而客观地了解,给予适当的接纳、支持与鼓励,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克服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项目。

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及现状

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通过社工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而在内地,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工作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但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团体,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多,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化的社会事业。

2002年,上海浦东新区在社会发展局教育处的推动下,在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试点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但学校社会工作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补充”而添入现有的学校体系中的。浦东38所学校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掀开了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新的一页。但和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学校社会工作相比,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行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推行过程。这就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出现一开始就被界定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定位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且,在其介入心育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如社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培训、交流,与其它相关教师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民间团体支持等等,致使其实施几年以来,并没有对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根本上产生真正的影响。在有的高校则是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虽然发展起来还存在很多困难,步履维艰,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使人们再一次重新认识并重视学校社会工作。2006年7月20日,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定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工作将逐步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今,学校社会工作为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必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以实践性研究为主,注重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直接指导,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取向。

(一)以增权的形式提高个体自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一项共同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提高自己应对和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增权就是达成该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增权就是社会工作者伴同支持无力响应环境挑战的服务使用者,学习、练习动员自己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消极摆脱无能为力,积极控制有效资源,取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增权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心育来说有较大作用的有两种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和弹性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强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假定学生及其家庭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应资源,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资源、技能和意志力。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减轻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压力,因为学生和家庭也要担负起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责任。弹性模式则强调培养大学生在高危环境中生活却健康成长的特质,比如有些儿童学生曾生活在贫穷、艰难的环境中,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学生都具备一些共有的特质。该模式认为那些健康成长的大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素质,如认知能力方面就涉及到思维的抽象性、反向性和灵活性,社会能力方面涉及的特质有懂得变通、移情、幽默、有同情心、独立、努力控制环境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发展这样的素质。endprint

(二)倡导与主动来访大学生的沟通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帮助的相对较少。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应对自身心理问题时的主动性,由“劝导教育”转变为“沟通合作”,使其通过自身努力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转变受四种因素的影响:第一种因素来自他们自己带人治疗的力量、天分、技能、资源和社会支持;第二种因素是来访者对治疗关系中的移情、热情、关心、真诚和接受的理解;第三种来自于对治疗结果导致转变的可能性的积极期待,最后一种则是使用正确的技术和模式来帮助其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要想获得干预的成功,调动来访大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将个案学校社会工作与个案心理辅导相结合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在治疗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在校学生提供无偿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心理咨询与辅导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较为注重个人心理层面的疏导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案主社会资源的运用和成长环境的改善。

个案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以单个大学生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方法,协调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综合个案心理辅导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潜能,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自己解决其心理问题,恢复身心健康。

(二)小组学校社会工作与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他认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满足,他就会产生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被团体所接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欧美国家,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得到大力提倡。有关专家认为,团体辅导比传统的个体辅导更有成效。目前,随着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认可,使得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小组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大学生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任务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社交小组、教育小组、兴趣小组、社会化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自主和互助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在小组工作中引入团体咨询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如北京大学曾开展的“大学体验成长小组”,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开展的“欢乐同心圆”、“朋辈辅导”、“大学生成长小组”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展示了小组学校社会工作的魅力和成效。

(三)引入学校社区工作,建立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机制

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今天,单纯由学校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调动所有可利用资源,在校内外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共同为学生服务,增强干预的有效性。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校和社区环境。学校除了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加强环境建设,使学生有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条件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正当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和宽松惬意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社区工作采取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发展,而后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校的政策和学生的成长有所贡献。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全面调动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内的各种力量,改善社区环境,以政府买单的形式,依托社区学校组建专职或兼职的师资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校社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张娟.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途径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 陆士桢,王碉.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芳.新时期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性研究——以与心理咨询相比较[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8(9).

[4] 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2).

[6] 曹智荣.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的比较[D].郑州大学.2006.

[7] 谢倩,张云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3).

作者简介:伍佳慧,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专业;李松柏,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具体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电力设计行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