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条件解读

2014-08-15尹立颖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

【摘 要】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我国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巨大压力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借鉴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既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国情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背景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的关系,为我们科学理解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社会实践观出发,阐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不断得到改造,分化成为“人化的自然”和“天然的自然”,并推动“天然的自然”向“人化的自然”转化。也就是说,自然必定会被打上人类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指出:“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人其中,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从而按人的方式来规范物质转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自然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类应该关心、爱护和善待自然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任何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机体的破坏。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要注意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唯物史观出发,阐述了生产劳动这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脱离开自然,人类将会失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可能性;社会也将失去存在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因此,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社会发展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意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中国儒家生态意识的核心是德性,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强调“参赞化育”。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体现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观。

中国道家的生态意识是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正如庄子云:“有人,天也;有天,亦人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佛教的生态意识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正如《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善待自身,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三、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人类物质生产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人类主动地、且以近乎野蛮掠夺的方式改造自然界,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恶化,造成了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自然灾害增加以及各种与生态问题相关的疾病的产生与蔓延,这一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关乎人类能否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在现代文明中居于显赫的位置,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已经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暂时的繁荣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从中国范围看,建国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直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建设现代化,创造许多人间发展奇迹。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性,以及当时实践需要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也曾出现过忽视人口增长、过度消耗资源、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耕地减少、土质退化、生态失调、环境破坏,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共产党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而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

四、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科学借鉴

“工业文明”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必然结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和便利之时,西方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开始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开始逐渐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种种过失进行反思;开始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具有代表性的有增长极限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生态文明思想,给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理论借鉴。

“增长的极限”的理论,以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为代表,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从人口、粮食、工业化、资源和环境污染五个方面来研究,总结出这五个方面都是按一定指数增长的,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想整个世界不会达到“增长的极限”、不会因为五个方面的增长、变化而走到灭绝性破坏的地步,就要在这五个方面之间找到平衡,和谐共生,最终实现“增长的可持续”。“增长的极限”理论一经提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社会因素及科技进步的因素,过于悲观,把人类发展前景推向了黑暗。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法国学者安德列·高兹等为代表,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认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是消除生态危机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方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念,寻找生态危机的根源,科学的引导人们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设计构想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缺乏实际可行的方案,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异质性,而且过高看重生态问题,应加以批判借鉴。

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批判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全世界,探索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最终形成生态文明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尹立颖(1965- ),女,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